从扣钉到扣孔——纽扣旅行记
2021-10-23刘小方
刘小方
我们知道,无论材质、款式、色彩如何变化,人类的服饰都必须是一个闭合的系统。为了满足日常频繁的穿和脱,这个系统最好不要完全封死,于是系带和纽扣就诞生了。对于今天的人们而言,纽扣是最平常的小器物,无论是西装、衬衣,还是裤子、裙子、手提包……随处都有它的身影。从小到大的穿衣训练,让每一个人对使用纽扣都烂熟于心,即便闭着眼睛也能把纽扣扣好。
纽扣是如此普通,以至于我们常常有一种错觉,似乎它从一开始就伴随着人们的衣着。但追溯纽扣旅行的脚步,我们发现,纽扣曾长期缺席于人类的服饰之上。无论是古埃及,还是古希腊、古罗马,都没有出现“纽扣”一词。但考古发现显示,距今5000多年前最早的装饰性“扣钉”就已出现在巴勒斯坦地区,那是一枚用贝壳制作的小饰品。从材质上看,早期装饰性纽扣有骨头、牛角、铜和木头等。如古罗马人曾经使用铜针(Pin,类似于扣钉)来固定上衣。
中国道家认为“万物生于有,而有生于无”,这种“有无相生”的思想很可能激发了中国人对纽扣的改良,约在北宋晚期,中国人率先发明并使用了扣孔。随着元朝的建立,纽扣(准确地说是扣孔)在辽阔的帝国境内向西旅行,传播到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和拜占庭王国(今土耳其)境内。罗马天主教十字军东征(1096——1291年)的200年间,纽扣随着战事的胶着和终结,继续向西旅行到欧洲。到13世纪,与扣孔配合使用的圆盘形小纽扣在西方流行,成为改变西方世界服饰的强大力量。
丝绸之路的“前”纽扣记忆
从穿着方式上看,人类的服饰大致可以分为套头式和开襟式两种。服装史专家包铭新教授认为,开襟式服饰必须有闭合固结的部件才能正常方便地使用。在服装史上,开襟服装的部件主要有两种:一是系带,一是纽扣。从出现时间看,纽扣要远远晚于系带。在纽扣出现之前,西至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东至中国的漫长丝绸之路及沿线的人们多以系带固定服饰,这也让系带成为古丝路“前”纽扣时代的服饰记忆。
由于气候炎热,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古埃及地区,人们的服装都相对轻薄。在金字塔壁画中,我们能看到包括法老在内的大量古埃及上流社会成员的面貌。他们一般都赤裸上身,下身穿一种被称作“雪提”(Schenti)的短腰布裙。雪提用一整块矩形布料制成,围住臀部后将末端相互折叠,垂于身体前端,以遮盖人体的敏感部位。为了防止脱落,人们往往还要加上一条腰带。当然,法老们的“雪提”还会增加一些装饰品,如狮尾等,以显示权威和地位。平民则只在大腿间施一条束带,并于臀部扎紧,据说“遮羞布”(Loincloth)一词即由此而来。
系带、腰带在服饰中的使用也出现在《荷马史诗》(公元前11世纪)中,《伊利亚特》的第四卷“潘达罗斯射伤墨涅拉奥斯战事重启”中就有相应的记述:“这些话,让马卡昂激动不已,他们穿越阿开奥斯的军阵,来到了金发的墨涅拉奥斯受伤的地方……他利落地从腰带扣处拔下箭头,锋利的倒钩向后断开。又伸手解开腰带、围裙和精制的皮带。”
中国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纽扣的国家之一(秦兵马俑的服饰上就有扣钉),但在古汉语中,关于纽扣的成语或习惯用语很少。与开襟部件相关的表达大部分是系带,如“峨冠博带”“宽衣解带”“束带结发”“衣不解带”“衣带渐宽终不悔”等。此外,材质和款式的不同,使腰带还有“缙”“绅”“绶”“带”“銙”等不同的名称。久而久之,人们还用“缙绅”“绅士”等来代指特定的社会阶层。
周秦汉晋以来,“深服”一直是汉族上层人士的标准服饰。这种服饰的特点就是上下一体,所谓“遮体深远,短无见肤,长无被土”。作为开襟式服饰,“深服”使用的是腰带而非纽扣,即“领袖饰白缘,腰束络带,长裾曳地”。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古人极其重视腰带,不同社会等级的人使用不同材质和样式的腰带,以显示尊卑有别。
8世纪初,新罗高僧慧超西游天竺,在所著的《往五天竺国传》中留下了丝绸之路中部地区的服饰样貌,从记述来看,伊朗及以西的广大区域,人们也是以系带为主。
纽扣的中国旅行之路
要弄清纽扣的早期旅行路线,我们需要回顾一下战国时期最著名的“胡服骑射”改革。所谓胡服,主要指的是“裤褶”,其制是“上褶下裤”。《晋书·舆服志》记载:“裤褶之制,未详所起。”西汉史游的《急就篇》说:“袍襦表里曲领裙,襢褕袷複褶袴裈。”隋唐经学家颜师古注曰:“褶,谓重衣之最在上者也,其形若袍,短身而广袖,一曰左衽之袍也。”换言之,“褶”就是紧身的上衣,通常的样式是交领、窄袖,长不过膝,与裤子配套穿着,与汉族服饰最大的不同是有了上衣和下裤的区分,但其服饰的开合依旧是用系带或腰带,没有纽扣。如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就说:“窄袖绯绿,短衣,长靿靴,有蹀躞带,皆胡服也。”
宋代之前,丝绸之路西向的龟兹、波斯人都用系带。从《新唐书·龟兹传》“俗断发齐项,惟君不剪发……王以锦冒顶,锦袍、宝带”,到《魏书·波斯传》“丈夫翦(剪)发,戴白皮帽,衣不开襟,并有巾帔,多用苏方青白色为之,两边缘以织成锦”等记载看,均没有纽扣的踪影。其中波斯人穿的是贯头衫,就是从头上穿领而过的袍衣,无需纽扣。
中國以南的区域也类似,《新唐书》中描写海南诸国人物说:“不识冰雪,常多雾雨……王着白氎古贝,斜络膊,绕腰。”《册府元龟》中说:“(婆利国,今文莱)男子皆拳发,被古贝,布横幅以绕腰。”唐代诗人张籍在诗歌《昆仑儿》中说:“金环欲落曾穿耳,螺髻长卷不裹头。自爱肌肤黑如漆,行时半脱木绵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