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基本经验

2021-10-23范丹

关键词:基本经验中国共产党

范丹

摘 要: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贫困问题并长期不懈地与贫困作斗争。党的十八大进入新时代,全面脱贫攻坚战开启,中国共产党在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工作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效,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治贫减贫经验。其中,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与以人民为中心相统一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根本保障;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基本遵循;坚持经济建设与制度建设相协调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重要保障;坚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协同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重要抓手。

关键词: 党的十八大; 中国共产党; 农村贫困; 基本经验

中图分类号: D25; D61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3/j.issn.1671-6477.2021.04.001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坚持为全体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与使命,高度关注农村贫困问题并不懈地开展治贫工作。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进入新时代,农村贫困问题依然严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解决农村贫困问题,2020年如期完成脱贫任务,绝对贫困问题和区域性整体贫困消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取得决定性进展。这主要得益于新时代脱贫攻坚的有益探索,其中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治贫减贫经验。科学总结和提炼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成功经验,有助于准确把握中国特色治贫实践的一般规律。

一、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与以人民为中心相统一

(一)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保障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前进方向

1.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力量。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全面领导国家治理工作,是中国特色减贫事业的领导核心。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中央、省、市、县、乡五级领导的扶贫格局,实现从中央到地方的任务分解传递,保证脱贫攻坚的政策制度机制既有高瞻远瞩的顶层设计又有务实管用的基层落实。党中央始终发挥在脱贫攻坚中的全面领导作用,从全局出发,谋篇布局。省市结合各地贫困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循序渐进地推进中央顶层设计在省市落实。县乡扎实推进扶贫工作的开展,并派驻基层干部下沉到脱贫攻坚的最前线,促进精准脱贫政策的落地落实。各级党组织的协同努力形成脱贫攻坚的坚强领导核心,共同发力确保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政策因地制宜“不走样”,治贫减贫工作齐头并进“不跑偏”。

2.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强化治贫减贫能力。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是其最大的政治优势,具有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特点。一方面始终保持干部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配强扶贫工作干部力量,从各级党组织选派扶贫干部到贫困村、软弱涣散村主持日常工作,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扶贫工作执行力;加强脱贫政策体系的宣传教育,提升扶贫工作队伍的工作素养与思想觉悟,增强领导脱贫致富的工作能力;全面加强治贫工作从严从实的要求,严格监督考核评价机制,提升扶贫工作队伍的纯洁性。另一方面始终与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创新各项帮扶政策落地生根的方式方法,和谐基层干群关系;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合力推进脱贫攻坚进程,使帮扶脱贫政策惠及每一位贫困群众,以达到组织群众、团结群众的目的;调动群众参与脱贫攻坚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增强其自身发展能力。

(二)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夯实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力量之源

1.维护人民脱贫奔小康的利益诉求。人民的立场是党治国理政的根本立场,人民群众的利益是脱贫实践的首要目标。习近平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424。贫困群众的美好生活诉求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最高价值追求。坚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的原则,根据贫困地区的特点,多措并举解决与贫困地区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公共服务问题,完善交通、供水、供电、网络、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解决了农村贫困地区群众长期以来生产生活中面临的困境与难题,提升农村地区的生产发展能力,改善农村贫困地区群众的生活质量。此外,坚持共享发展理念,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农村贫困地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关涉到农村地区的所有贫困人口,实现所有贫困县“真摘帽”、所有贫困人口“真脱贫”,确保各地区人民踏上全面小康之路,满足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2.尊重人民在减贫中的主体地位。中国共产党在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激发人民群众治贫减贫的首创精神。习近平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的力量源泉。”[1]5一方面是强化干部群众的贫困治理能力。党的领导干部是开展治贫工作的主导力量,充分发挥其组织优势和政治优势,创新工作方法、改进工作作风、强化工作能力,加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宣传以团结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治贫,以高质量地完成治贫任务,达成减贫目标。另一方面是提升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贫困群众是治贫的主体,通过宣传、教育、培训等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起来,改善贫困群众的思想观念,提升文化技能素養,强化专业生产技能,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和自我发展意识,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得到有效激发。

(三)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与以人民为中心相统一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根本保障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与以人民为中心相统一是正确处理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之间的关系问题,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取得重大进展的重要经验。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强调了脱贫攻坚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地位,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党中央做好顶层设计和地方党委促进政策的落地落实,有利于保证脱贫攻坚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引领广大人民群众紧密团结在一起为脱贫持续发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价值引领,始终围绕着人民的利益,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人民,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脱贫攻坚带来的红利,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动员人民群众参与贫困治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凸显人民的主体地位。党和人民一同推进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以如期实现脱贫目标,迈进全面小康新阶段。

二、 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

(一) 创新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为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提供行动指南

1.马克思主義反贫困理论是新时代脱贫攻坚的思想资源。一是为脱贫攻坚奠定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分析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贫困的根源,主张通过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来缓解贫困问题。列宁在继承马克思和恩格斯基本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俄国的实际,指出通过改革旧制度促进生产力发展,团结人民群众开展反贫困实践与斗争。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内容丰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准备了科学的思想资源。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贫困思想。二是为脱贫攻坚提供方法论指导。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蕴含了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贫困实践提供了方法论指导,特别是新时代以来形成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等有区别、有针对性的脱贫攻坚工作方法。

2.习近平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新时代产物。习近平高度关注贫困问题,多次到贫困地区调研,召开脱贫攻坚座谈会,对扶贫工作的重要方面和关键节点进行了科学的论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原创性观点。一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核心理念。坚持精准扶贫,找准脱贫攻坚的路子,实现精准脱贫。明确脱贫攻坚进程中谁是扶持对象、谁是扶贫主体、怎么开展减贫工作,以及如何巩固扶贫成果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以“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工程为重点,配强扶贫工作队伍、配齐扶贫开发政策机制、配优扶贫资金结构,构建综合性的扶贫开发政策与制度保障体系,确保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摘帽。二是转变扶贫方式,创新扶贫形式。由传统的外源式扶贫转为内源式扶贫,依靠外部力量只能解决眼前的短期困难,要实现长期的、可持续的脱贫致富就必须依靠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贫困群众自身的努力;在依靠外部援助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贫困地区和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根据新时代的发展特点,完善扶贫政策制度,创新扶贫工作机制,构建完善的脱贫攻坚治理体系。拓展扶贫的形式,创新多种形式的扶贫开发新模式,增强贫困治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整合多元主体治贫合力。贫困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党、政府、市场、社会、企业、贫困群众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统筹全社会力量推进贫困治理工作向好发展。同时,贫困问题是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加强国际交流与协作,借鉴国际先进治贫经验,寻求国际支持与帮助,构建减贫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 创新贫困治理实践,为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提供具体方案

1.完善以“精准”为核心的工作机制与策略。抓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点,将习近平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融入贫困治理的具体环节,统筹推进工作机制和扶贫策略的建立、健全和发展,增强治贫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一是完善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强化开发式扶贫道路建设。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建立健全精准扶贫开发工作机制,为开辟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治贫减贫工作机制的完善,形成了包括帮扶机制、瞄准机制、管理机制、评估机制、退出机制等一系列科学的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提升治贫的实效。建立和完善扶贫干部的参与监督考核评价机制,优化工作作风,增强工作能力。二是完善精准脱贫策略,提升减贫质效。通过分析全国贫困人口数据,运用观察性较强的数据和指标作为重要参考,精准识别贫困对象并建档立卡,展开动态监测与调整;结合贫困地区、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因地制宜、因户制宜地制定脱贫政策,创新多种高包容性的脱贫新方式、减贫新模式实现精准帮扶;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发展具有动态性,根据多维贫困指标来衡量贫困基本状况,更好地推进贫困县摘帽、贫困户出列。

2.构建以“多元”为中心的扶贫开发新格局。一是扶贫主体的多元化,构建政府、市场、社会、贫困群体“四位一体”的多方参与治贫新格局。政府主导治贫工作,做有为的政府,提供稳定、持久的脱贫攻坚发展动力;同时增强政府治贫工作的包容性与开放性,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发挥市场、社会和贫困群体的减贫功能,形成多元主体的治贫合力。充分尊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引入市场机制参与脱贫攻坚,发挥市场的有效作用将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完善社会扶贫参与保障机制,畅通扶贫渠道,充分发挥社会企业、社会组织参与扶贫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实现社会企业与贫困地区的良性互动与共同发展。充分尊重贫困群体在脱贫中的决策权、参与权、知情权,提升参与贫困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感;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和文化素养提升,增强贫困群体的生产发展能力和精气神,实现“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我要致富”的蜕变。二是扶贫模式的多元化,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专项扶贫紧抓不懈:易地扶贫搬迁改善根源性贫困问题;整村推进提升贫困村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保障持续脱贫致富;扶贫试点树立先进典型,以点带面共同发展进步;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就业,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行业扶贫有序开展: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保障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开展教育扶贫,提升贫困群众知识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开展金融扶贫,解决农村贫困户发展资金难、贷款难、融资难的困境;完善农业保险、农村医疗保险、农民养老保险等配套措施,增强农民群体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能力,实现脱贫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社会扶贫稳步推进:东西协作扶贫、定点扶贫等发挥先富地区、行业、企业的优势,对口支援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整合社会各界力量和资源参与脱贫攻坚,发展贫困地区生产力,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

(三) 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基本遵循

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是运用理论与实践辩证统一的逻辑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探求中国方案,是处理好反贫理论与治贫实践之间的关系问题。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与新时代中国的基本国情紧密结合并加以创新,做好战略规划和战术探索,形成了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基本方略的新时代贫困治理基本理论,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指导脱贫实践,是指引贫困治理工作继续向前推进的科学指南;在贫困治理的过程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采取一系列符合新时代贫困特色的治贫实践路径与举措,指导治贫减贫实践连年取得重大突破。

三、 坚持经济建设与制度建设相协调

(一) 加强农村经济建设,为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提供物质保障

1.以经济发展促民生,帶动农村贫困地区走向共同富裕。“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2],推进经济发展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的发展,是解决贫困问题的关键,增强经济实力,着力改善民生。一是经济发展为脱贫攻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提出要注重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为全面深化改革和建成小康社会做好物质准备。大力发展生产力,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充实脱贫攻坚的经济基础。同时,经济实力的增强,有更充足的资金投入治贫工作,保障农村基础设施、社会公共服务等的资金来源稳定,充实扶贫专项资金以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水平。二是经济发展带动贫困群众就业。经济的发展带动当地产业兴旺发达,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大,带动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打破传统“外出就业,背井离乡”的状况。贫困群众实现就近就业,不仅可以扩宽家庭收入的来源渠道,增加家庭经济收入,还可以兼顾工作与家庭,满足贫困地区群众的生活情感需求,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此外,本地群众就近就业还能保障产业工人的稳定性,为乡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而稳定的劳动力,保障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2.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高质量解决农村贫困问题。以新发展理念为思想引领,正确把握贫困地区的发展实际,增强发展的针对性和问题意识;促进发展思路的变更,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推进农村贫困地区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实现农村贫困问题的高质量解决。一是正视农村贫困地区发展的问题与不足。农村贫困地区是发展中的薄弱环节,由于其自然、地理、文化等方面的制约,发展进程缓慢且存在很多问题与缺陷。一方面,农村贫困地区大多是自然生态环境恶劣的偏远边区和山区,自身发展能力不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有限;另一方面,农村地区文化教育发展滞后,人民的文化水平、思想素养、专业化技能水平等有限,发展生产和劳动的综合素质不高,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动力和能力不足,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影响农村贫困问题的解决。二是更新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有效地推动决策者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地调整经济发展思路,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性改变,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带动农村贫困地区的经济增长。创新生产观念、技术、模式,为贫困地区生产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促进地区、行业之间的协调发展,以发达地区、先进行业带动贫困地区和落后行业,带动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和共同进步。注重绿色发展,“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将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可持续性。贫困地区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方式引进发达地区的产业、资金、技术和人才,学习发达地区、先进行业的发展理念与经验。经济发展的成果要惠及所有人民,促进贫困群众享受改革发展的实惠。

(二) 加强农村基本制度建设,为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提供政治保障

1.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农村脱贫步伐。一是改革农村土地制度,释放土地的潜在价值。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首先要加快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在农村的生产、生活和发展的首要生产要素是土地。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基础上,处理好土地承包权与经营权之间的关系。以家庭为单位承包的集体土地继续延续不变,加快农村土地确权工作,维护农民享有土地的承包权与经营权。为改善农村土地的使用状况,减少土地闲置抛荒现象,土地承包户可以将土地的经营权转让出去。土地经营权的流转,一方面土地承包户可以获得一定的租金,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可以实现规模化的经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步伐,增强脱贫的持续性。二是探索多元农村基本经营实现形式。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入,农村基本经营应采取更加多元的发展形式,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为脱贫攻坚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党中央把集体经济发展摆在重要位置,指出要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壮大农村集体的经济实力,增强农村集体的话语权,在村集体的领导下带动贫困地区实现脱贫。同时发展农业合作化经营,建立以党支部为引领的合作社,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带动农村贫困群众发展特色农业,走上脱贫致富之路。此外,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引入市场机制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带动农村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2.完善贫困治理制度,提升治贫制度化水平。一是建立和完善综合扶贫体制机制。系统治理贫困问题,从宏观政策制度和微观机制层面考量,形成了新时代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度保障体系。党中央先后制定颁布了关于脱贫攻坚体制机制创新完善的工作意见、实施方案等重要文件,从宏观政策的层面对脱贫攻坚工作进行了规划,稳定推进新时代治贫工作。在微观层面结合治贫实践完善相关机制。创新治贫财政资金投入与管理机制,在政府财政投入的基础上引入金融扶贫,保障治贫资金供应充足;同时整合涉农扶贫资金的使用范围、拨划方式,高效使用扶贫资金。完善脱贫攻坚工作参与机制,加大对各级扶贫工作队伍的监督、考核、评价,坚持从严治党、从严管理,提升治贫工作的实效和队伍纯洁;创新动员机制号召全社会参与减贫,加大扶贫主体与脱贫对象的协作与交流,齐心协力共同解决贫困问题。二是建立缓解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治理机制。绝对贫困基本消除后,相对贫困问题便变成重点解决的对象。相对贫困是一个相比较而言的概念,它是相对于一个社会的平均生活水准而言的,因而缓解相对贫困问题是一场持久战。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民生保障制度是关键。针对当前城乡差距大的现状,要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全民社会保障制度,提升社会保障服务水平;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改善贫富差距严重两极分化的状况。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加强防止返贫监测与帮扶机制建设,为脱贫地区和群众提供后续帮扶,巩固脱贫成果,减轻相对贫困问题治理压力。

(三) 坚持经济建设与制度建设相协调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重要保障

坚持经济建设和制度建设相协调是处理好解决农村贫困问题中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问题。在新时代脱贫攻坚的进程中,党和国家始终把经济建设放在根本位置,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农村贫困地区经济,推动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夯实贫困治理的经济基础,为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有序推进治贫工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贫困治理体制机制的创新发展与完善,强化贫困治理的制度基础,为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提供强有力的政治制度保障,保障贫困治理的政治方向与政治秩序。

四、 坚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协同

(一) 脱贫攻坚是“三大攻坚战”之一,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关键举措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污染防治一道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打赢脱贫攻坚战旨在实现2020年现行贫困标准线下人口脱贫,全面消除农村绝对贫困,全国人民一道迈进小康社会,为实现共同富裕作好准备。贫困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解决的关键难题,脱贫攻坚正是基于解决新时代农村贫困问题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现状而提出的攻坚性战略,要集中力量解决难啃的硬骨头,助力贫困地区实现“两不愁、三保障”。

脱贫攻坚是中国共产党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关键举措,党领导全国人民上下一心、齐心协力,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脱贫成效,“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3]。农村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质效得到稳步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此外,习近平进一步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4]即在全面消除农村绝对贫困之后,仍然要高度关注“三农”问题和重视相对贫困问题,坚持强农、惠农、富农的工作总基调不动摇,抓好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等问题,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二)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为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提供持续动力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5]。在这一战略规划指导下,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作出重要部署,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取得重大进展;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2050年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发展目标。乡村振兴是基于新时代农村发展现状、沿袭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而提出的重要发展战略,旨在全面推进农业升级、农村进步和农民富裕,提升农村的全面小康水平,加快共同富裕的步伐。

鄉村振兴的“二十字”总方针,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农村发展的政策体系与体制机制,培养高素质的农村工作队伍,发展农业现代化,增强农村经济实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注重抓好农业、农村和农民等方面的现实困境与难题,推进农业发展强大、农村环境美丽、农民生活富裕迈进新阶段。乡村振兴战略自2018年开局以来,全国各地根据党中央的部署,结合地方的资源特性和产业特色,制定发展政策和工作机制,与脱贫攻坚等重要政策协同推进,为乡村振兴的全面开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乡村振兴不仅是解决新时代“三农”问题的重要总抓手,同时“二十字”工作总方针也蕴含了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努力方向,也为接下来巩固农村脱贫成果和缓解相对贫困问题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持续动力。

(三) 坚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协同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重要抓手

坚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协同是处理好农村发展的短期任务与长远目标的关系问题。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是基于新时代改革发展提出的重要政策和发展战略,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重要抓手。脱贫攻坚重点在于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全面消除农村绝对贫困;乡村振兴重点在于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和农民富的发展目标。二者的协同发展,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脱贫攻坚为乡村振兴的实施奠定基础。“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6]。一方面,脱贫攻坚从经济层面保障了农村地区贫困人口的物质生活需求,促进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奠定了物质基础;脱贫攻坚制定的政策体系、体制机制、组织发展模式等可以继续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另一方面,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促进农村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得以消除,其成功经验可以成为未来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和缓解相对贫困问题的行动指南,为乡村的全面振兴提供重要借鉴。

2.乡村振兴为稳定脱贫和巩固脱贫成果提供保障。乡村振兴具有系统性、全面性的特点,涉及到农业、农村、农民生产生活发展的方方面面。从产业、生态、乡风、治理和生活等角度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大力推进乡村建设行动,满足人民群众对幸福美好生活的需求。乡村振兴战略这一系统性工程的推进,有助于稳妥解决新时代“三农”问题,实现农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实现稳定脱贫、巩固脱贫成果,也为缓解相对贫困问题提供保障。

3.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协同推进为解决农村贫困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脱贫攻坚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乡村振兴对脱贫攻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目标。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目标上的一致性、时间上的交汇重合性、内容上的延续性也决定了实现二者的协同推进和良性互动是解决新时代农村贫困问题的重要抓手,也是解决新时代“三农”问题的重要方法。但由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时间较短,与脱贫攻坚处于衔接交汇期,二者的良性互动还存在一些困境和不足。例如,深度贫困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薄弱、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高、教育医疗水平有限、资金技术专业人才流失、可持续发展能力低且“边缘群体”新的致贫返贫问题凸显。这是今后工作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全面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处理好脱贫与振兴的关系,走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发展道路,在保障人民群众基本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生活质量,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从而实现共同富裕。

(感谢武汉大学李楠教授对本文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 深化改革开放推进创新驱动 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N].人民日报,2013-11-06(01).

[3] 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2-26(02).

[4] 习近平.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12.

[5]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2.

[6]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8.

(责任编辑 文 格)

CPCs Primary Experience in Solving the Rural Poverty Problem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China

FAN Dan

(School of Marxism,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100872,China)

Abstract: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CPC)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problem of poverty and makes unremitting efforts to fight against poverty for a long time.As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has entered a new era and launched the all-out fight against poverty,the CPC has made unprecedented achievements and accumulated rich and valuable experience in addressing poverty in rural areas.Among them,to adhere to the unity of the partys overall leadership and people-centered principle is the fundamental guarantee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rural poverty.Sticking to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etical innovation and practical innovation is the basic principle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rural poverty.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system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rural poverty.The coordination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rural poverty.

Key words: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rural poverty; basic experience

收稿日期:2021-05-31

作者簡介:范 丹(1991-),湖北利川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新时代中国研究。

基金项目: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解决农村绝对贫困问题的路径、经验与启示研究”(20&ZD018);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科研基金项目“马克思反贫困思想及其在新时代的运用”

猜你喜欢

基本经验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平观的历史嬗变
“全面从严治党”理论体系重点问题研究综述
国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基本经验探讨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经验探析
瓦窑堡会议决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浅析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建设的若干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