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下的养蜂人
—— 45 年前入党的前前后后
2021-10-23杨玉华
杨玉华
(黑龙江省虎林市绿都蜂业有限公司,黑龙江 虎林 158400)
2021 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 周年,在这个历史节点上,我作为一个有45 年党龄的老党员,心潮澎湃,感受颇深。
当前,我们中国共产党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下,不忘初心,正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作为一个老党员,我要做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忠实传人。以人生最后的冲刺,在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为党的事业继续工作。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初心和使命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回忆起我入党的经历,虽然已经过去几十年,但是为自己能够在青春岁月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而感到骄傲。作为一个入党40 多年的老党员,我有责任不忘初心,也有责任把自己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听。
1973 年4 月,我刚从虎林一中毕业3 个月,就到虎林县供销社青年点下乡当知青。在青年点干了一年之后,又被安排到一个新建的养蜂场去养蜂。当时,我听说自己被安排到蜂场去养蜜蜂,非常出乎意料,也搞不清是怎么回事儿。
后来一打听,原来是虎林县土产公司为了发展农村的养蜂生产,要建一个示范蜂场。这是促进社队发展养蜂生产的一个新举措,县供销社的领导非常支持。并且答应从青年点借8个小青年去蜂场养蜜蜂。于是,我就成了这8个中的一员。
那一年我刚满19 岁。过去从来没有接触过蜜蜂,更没有这方面的思想准备。听说要去蜂场养蜜蜂,又听说蜜蜂会蜇人,觉得可怕,就产生了抵触情绪不想去。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1974 年我成了一名养蜂员。
在那个充满激情的岁月,我离开了虎林,开始了长达7 年的养蜂生涯。在养蜂场里,我从抵触到接受,从接受到干好。岁月让我渐渐的沉下心来,死心塌地养起蜜蜂来。也是在这个养蜂场里,我开始向党组织靠拢,有了一段刻骨铭心申请入党的经历。
虎林县土产公司新建的养蜂场,设在离虎头镇4 km 的小西山。这里是一个没有居民居住的荒野山林。我们去养蜂的8 个小青年由4个男生和4 个女生组成。
1974 年5 月10 日,我们8 个人被送到了新建的小西山蜂场,开始了极其艰苦的养蜂生活。记得去蜂场的那天,我们坐在一台嘎斯汽车的车厢里,一路上唱着歌,欢天喜地去。当汽车从公路往小西山里一拐,大家可就紧张起来。
这是一条烂泥路,司机加大油门,在烂泥路里一个劲的往里冲。我们几个吓得紧紧地抓着车上的栏杆,生怕被甩下去。挺万幸,汽车虽然中途耽误了几下,但始终没有漩到泥潭里。
汽车过了烂泥路之后,又往前走了一段,就到了蜂场所在地。我从车上跳下来定神一看,遍地是荒草,到处是废墟。说实在的,这哪是个蜂场啊!其实,我也不知道蜂场究竟是个什么样子,但最起码应该有个基本的生活条件吧!
然而,我们的行李和拉来建蜂场的物资,就只能卸在一个破旧的房子边上。这是个废弃了多年的破房子,四面透风,无房顶。既没有炕,也没有锅台,房子里外到处是垃圾,送我们来的领导一看,也皱起了眉头。
这房子不收拾是住不了,要盘炕、垒锅灶、弄房顶,不是一两天能弄好的。领导临时决定,把建场的物资用苫布苫上,让我们临时去虎头招待所先住几天。这样,我们每天早晨走4 km路去小西山收拾房子,中午在蜂场支个临时锅灶,对付吃一口饭,晚上再走到虎头去住宿。领导打电话让公司找了个瓦匠来帮忙,我们8个人和瓦匠一起在小西山,整整突击干了7 天,才把房子和院子收拾得像个样子。
一个星期之后,我们结束了每天的来回奔波,才真正在蜂场落下脚。收拾好的3 间房子,东边住4 个男生,西边住4 个女生,中间用来做厨房并放些生活用的杂物。
安顿下来后,大家的心情也稳定多了。虽然知道艰苦生活从此就开始了,但青年时代火热的工作激情也燃烧起来。公司领导走了之后,我是这8 个小青年的“头头”,挑起了小西山蜂场场长的担子。当时,在远离亲人、远离单位、没有人家的深山老林里安营扎寨,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有一点胆量和毅力。因为,我们这8 个人中,最大的十八九岁,最小的才十六岁。
在那个一切听从党安排的年代里,自己能够积极投身于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是发自内心对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热爱。正是这样一种忠诚和信仰,在上山下乡的伟大实践中,我把青春染上了浓浓的蜂彩,也让自己度过了那段无怨无悔的青春年华。
我是在学校里加入共青团的。下乡到了青年点之后,青年点很快就组建了团支部,我在团支部里当组织委员。思想一直非常要求进步的我,在青年点的时候,还真没有想过申请入党的事。到了蜂场之后的第2 个月,我的同事小李问我:“你写入党申请书了吗?”我当时一愣,说:“没有啊!我们刚到蜂场能写入党申请书吗?”她说:“怎么不能,我已经写了。”她的话让我有所深思,经过几天的充分考虑之后,我也写了自己的第一份入党申请书。由于没有机会回虎林,这份入党申请书是通过虎头邮局寄到土产公司党支部。
就这样,蜂场里就我们2 人写了入党申请书,在积极的争取入党。过了一个月,我和小李被通知回虎林开会。会后党支部书记王润和找我和小李谈话。他说:“你们俩已经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了。”他鼓励我们要扎根蜂场,努力工作,争取早日加入党组织。
从虎林回来后不久,小李就转点离开了蜂场。虽然没有了一起争取入党的同伴,我仍然积极地去努力。在蜂场的工作中,我努力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一点一点培养对党的感情,一点一点创造条件向党组织靠拢。
当时我对党的认识还是很肤浅的,但无数革命先烈以及英雄和模范人物的事迹,都是鼓舞我前进的动力。那些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也让我汲取了进步的营养和力量。
为了尽快掌握养蜂技术,就得下功夫学习,而学习就得动手检查蜂群。检查蜂群时,被蜜蜂蜇是不可避免的。那个时候怕蜂蜇的恐惧心理很严重。有时候蜇的次数多了,心里打怵,都不敢往蜂场走,到了蜂场也不敢开蜂箱盖。男生还好一点,女生简直都不敢靠拢。我的眼睛三天两头被蜇,肿的都睁不开。手背蜇了之后肿的像馒头,吃饭时筷子都拿不住。有时被蜂蜇的严重,几天都不消肿。
有一次我打开蜂箱,刚刚把巢脾拿起来,手就被蜜蜂蜇了一下。还没等我缓过劲来,又连续被蜇了两针。那时刚接触蜜蜂,对蜂蜇一点耐受力也没有。蜂蜇时钻心的疼,我赶紧放下巢脾跑到蜂场外面,这哪是人能遭的罪呢?当时蜂箱盖还开着,坐在那里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之后,我才不得不回到蜂场继续干活。
还有一次给蜂群换蜂箱,一只蜜蜂钻进了蜂帽里。我本想把它弄出去,却让这只蜜蜂钻进了耳朵眼里,而且钻进去就蜇了一针。由于耳朵眼里蜇针也拿不出来,蜂毒全部都排进去了,当时疼得我在地上直打滚。
工作上被蜂蜇的这道关不好过,生活上更是不容易。有地方住后,可以做饭吃了,但8个人的伙食,还要自己做吃,说起来容易干起来难。当时没有炊事员,两个人一班轮流做饭,一个班做3 天。
刚到蜂场的那一段时间,能不能在蜂场站住脚,安下心来,对我们的确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轮班做饭,有会做饭的也有不会做饭的,有认真做,也有糊弄的。再加上不会计划,做什么饭都是随心所欲。当时,蔬菜供应不上,肉食更谈不上,大部分时间是喝汤吃咸菜。由于伙食不好,大家都难免想家。在头一个月里,生活上的困难和不顺心,再加上蜂蜇造成的痛苦,使大家的情绪非常不稳定,根本就安不下心来。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思想动摇了,那蜂场的人心就彻底散了。特别是同事小李离开蜂场之后,大家的思想波动一直在蔓延。在这个关键时刻,为了让大家安下心来,我尽力想办法。为了改善伙食,我带领大家种了很多蔬菜,每天我都带头,高高兴兴地去蜂场干活。我找了一个旧蜂箱盖,用墨水涂成黑板,写下“我学蜜蜂付辛勤,养好蜜蜂为人民。身在蜂场干革命,志在全球一片红”四句话,挂在进蜂场的一棵树上,以此来时时提醒自己,努力工作好好干。
当年的坚定和坚持,让我度过了那段最艰苦、最难熬的日子。3 个月之后,蔬菜基本可以自给。同时,蜂蜇这个大问题,也随着抵抗力和耐受力的提高,终于能够忍受住了。每天蜇几下,红肿得也不是那么厉害了。
就这样,我在蜂场站住了脚,也能沉下心来认真工作了。由于我在蜂场安下心来,其他小青年也稳当多了,蜂场的被动局面有了改观。
1974 年,我们虽然是第一年养蜂,但年轻人还是有朝气、有干劲的。那一年生产的蜂蜜、蜂王浆价值超过1 万元,加上分蜂的收入,大约有1.4 万元。如果不算土产公司建设蜂场的投资,光算蜂场买蜂群和蜂具的钱,当年的收入就回本了。
很快就到了冬天,当年给蜂场新盖的房子,由于10 月1 日才开始施工,年底雪又下的早,就没盖起来,住新房子的原望泡汤了。没办法,我们只好收拾一下,在这个旧房子里将就着过冬。
蜂场冬天事情不多,土产公司把蜂场的工作人员撤走5 个,剩下我和另外2 个男生留守。那个冬天非常难熬,蜂场没有电灯,冬天天黑得早,在这漫漫的长夜里,只有一盏带罩的煤油灯在陪伴我们。那些日子吃饭要自己做,柴火要自己劈。12 月底水井被冻住了,我们只好化冰水、雪水吃。隔三岔五还要上山去捡柴火,来烧炉子做饭用。
每天要做饭,要化雪水喝,这些活不干又不行。所以,我就强打精神,别人不干的活我干,别人不主动我主动,都不愿意做饭我去做。终于,我的这些行为感动了同伴。
大家振作起来,开始改变面貌。为了想办法调剂伙食,我们在地里下夹子打野鸡,上山下套子套兔子。这些积极的措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也让大家都高兴起来。我们还努力提高做饭的技术,尽量把生活弄得像模像样。
随着天气的转暖,日子也一天一天熬过来了。冬去春来,蜂场的人都回来了。1975 年3月份,蜂群可以出窖排泄了。为了节省时间、节约费用,我们每个人用扁担挑着蜂箱,一天往返走约30 km 的路程,硬是把越冬窖里的180 箱蜜蜂,从2 km 之外的山洞挑回了蜂场。第2 天,我们肩膀肿的不敢摸,腿疼的不敢走路。
6 月份,我带2 个放蜂小组到完达山的深山里去采椴树蜜。这2 个多月的放蜂生活更是艰难,住帐篷,喝山沟水,附近十几里路没有人家,一连几天都见不着个人影。我们6 个小青年,在大山深处和困难斗争,与寂寞相伴,这不能不说又是一个重大的考验。
我们上山放蜂是头一年,不是缺这个就是少那个。赶上下雨天,没有干柴点火做饭,只好一天只吃一顿饭。帐篷漏雨,被子潮湿,晚上冻的大家都没有办法睡觉。有时同伴上山迷路了,我们集体去找人;“黑瞎子”来祸害蜂场,我们一起去战斗。惊险的故事一个接着一个,讲也讲不完。
可喜的是,1975 年是个丰收年。采椴树蜜这一季前后20 多天,我们2 个小组饲养的120 群蜜蜂,共收获杂花蜜和椴树蜂蜜7 400 kg。那时候椴树蜜是特等蜜,售价为2.4 元/kg,土产公司给我们蜂场是按给基层供销社的价格2.46 元/kg 收购,再加上蜂王浆、蜂蜡等收入,这一季总收入2 万元。
8 月份蜂场转到了秋蜜场地继续生产,成绩也不错。加上留在小西山那个养蜂小组的收入,全年总收入超过2.2 万元。蜂场8 个人平均每人创造产值2 750 元。当年,我们每人每月的工资才32 元,一年的工资收入才384 元。这个收入,在当时可是一笔大钱啊!
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这期间我多次写了入党申请书和思想汇报。冬天天黑得早,点着煤油灯在昏暗的灯光下写;夏天在山里蚊虫叮咬受不了,就躲进蚊帐趴在被窝里写。虽然我远离虎林,远离单位,但我没有放松对自己的严格要求,自觉学习党章,学习党的基础知识,每当报纸、杂志来了,我都是先翻看一遍。每天通过收音机来了解国家大事和时事新闻,虽然身在一个小山村,在大山的深处,使自己仍旧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我的入党介绍人是土产公司的2 名老职工。一个是劳动模范——汽车司机高永成,后来他还当选过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另一个是公司工会主席郝相臣。他们对我的帮助都很大,虽然一年也见不了几次面,但见面时总会对我做些鼓励,也使我能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
土产公司党支部的主要领导,趁我回虎林汇报工作或者休息的时候,跟我谈谈话,对我和蜂场的工作做些评价和指导,这些都让我感受到了党组织的关怀。就这样,我成为入党积极分子之后,在向党组织靠拢的历程中,越走越坚定,跟党组织的距离也越来越近了。
小西山蜂场在2 年的生产实践中,有了让大家肯定的成绩,成了土产公司发展养蜂事业的一个典型,有力促进了虎林县社队养蜂生产的发展。对此,上级领导也给予了充分肯定,当时虎林县供销社、虎林县委的领导以及牡丹江行署供销社、牡丹江地委的领导都先后到蜂场视察。
在2 年的时间里,带领几个十八九岁的小青年,能够在深山老林里坚持下来,而且还取得了较好的生产成绩,我连续2 年被评为公司的先进工作者和县社系统的先进工作者,也成为公司上上下下公认的好苗子。所以,我的入党培养工作一直进行的比较顺利。
从1974 年6 月份我提出入党申请,到1976 年3 月26 日,土产公司党支部结束了对我的入党培养考察工作。经过支部大会讨论一致同意接收我入党,那一年,我还不满21 岁。
入党之后,我把一生交给党组织,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思想更加强烈。在之后的几十年里,自己始终和党中央保持一致,始终在党的基层组织做着支部领导工作,也十分自觉地为党的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我曾经当选过鸡西市第八届、第九届党代会代表,还多次被评为鸡西市、虎林市的优秀共产党员。正是自己对党的坚定信仰,使我在努力为党工作的道路上,越走越坚定。
青春岁月的记忆,入党前后的往事,始终让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也一直激励着我,以一颗对党无限忠诚的心,为党的事业奋斗不止。
这些年来,我培养了一些青年人入党,也经常用自己当年积极要求入党的心情和做法,去理解、去教育、去引导他们。如今我仍然担任着公司党支部书记的工作,而且由于长期从事党务工作,2003 年还被评为高级政工师,获得了我这一生当中第二个高级职称。
45 年过去了,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作为改革开放的参与者、见证者,也分享到了改革开放的红利和成果。当年入党的经历以及入党时的誓言,仍历历在目,牢记在心。如今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我要继续奋斗,跟上这个伟大时代的步伐,为实现第二个一百年的中国梦,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充分发挥出一个老党员的作用。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图1 笔者几十年与蜜蜂不离不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