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创新模式研究
——以怀化学院为例
2021-10-23赵志明李国碧
田 辉,赵志明,李国碧
前言
2014年3月28日,教育部提出:“支持各级各类学校可挖掘和整理可充分利用的本地族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以此开发地方和校本课程。”[1]王登峰指出:“学校教育担负着历史文化传承的重担,实现民族民间体育、艺术与学校教育有机融合地结合起来,可使我国学生更加亲近于我国本土传统民族文化[2]。怀化学院地处于武陵山片区怀化市,怀化古称“鹤州”、“五溪”,是武陵山片区的中心城市。自古有侗、苗等近50个少数民族在此繁衍生息。怀化学院依托地方特色开启了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创新模式。本研究通过对怀化学院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创新模式和实施路径进行研究分析,旨在为其他学校开展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1 怀化学院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模式的构建的背景分析
1.1 校本课程开发的定义
“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是我国相关学者从国外的课程研究资料中的舶来品,其英文表达是“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英文缩写“SBCD”[3]。自2001年基础教育改革以来,为保障基础课程能够在不同地区的实施效果,开始实施三级课程管理模式[4]。高校在执行国家、地方课程的同时,应根据学校发展现状,结合高校自身的办学优势、从学生的发展和需要考虑,开发或选用适用的高校校本课程[5]。
1.2 武陵山片区民族体育概述
武陵山片区是指武陵山及余脉覆盖地(部分小型盆地和丘陵等),总面积17.19万平方公里。东临两湖,西通巴蜀,南至两广,北连关中。是古往今来各民族南北往来最频繁的地方之一。《南史·夷貊传下》:“居武陵者有雄溪、樠溪、辰溪、酉溪、武溪,谓之五溪蛮。”武陵山片区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造就了武陵人世代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不畏艰难险阻的意志品质,热情好客、善良淳朴的高尚人格。因此历代武陵人在此创造出的体育运动方式也带有浓郁的本土人文特色情怀,例如高脚马、扭扁担、射弩、飞石子等民俗运动项目[6]。在地域环境、宗教文化、民俗活动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很多文化遗产,据不完全统计,武陵山片区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可达120多项[7]。历代的武陵山片区各少数民族群众间逐渐形成了一种“大杂居,小聚居”的族群生活方式。在武陵人长期发展过程中,各省地区也形成了与自然生存环境相适应的本地区传统体育项目[8]。武陵山片区各省市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统计(见表1)。
表1 武陵山片区各省主要民族体育项目统计表
通过上述分析,武陵山片区多民族、特殊的地理环境等因素造就了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也为地处于武陵山片区的地方高校怀化学院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2 怀化学院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体系
2.1 民族传统体育进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需遵循校本课程以人为本、特色性、整体性、科学性等通力协作基本原则[9]。
1.以人为本原则
怀化学院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在课程设置和教学目标上始终围绕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抓握运动技能、丰富校园生活等方面进行和开展工作,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2.特色性原则
怀化学院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在充分整合来武陵山片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因素和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开设了秋千、板鞋、木球等十多项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并开设了特色的“1+3”分类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模式,和基础体育课程的“三三制”教学模式。
3.整体性原则
怀化学院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充分依据国家、地方教育政策方针和以自身高校的教育资源和教学条件为基础,以此构建出了一个民主、开放、科学的高校体育校本课程模式。
4.科学性原则
怀化学院很好的协调了体育学科专家、课程专家、体育教师与学生等多方力量的决策与参与意识,充分保障和运用校内外一切利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社会资源,形成了一套体系完整、知识结构呈螺旋式上升的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体系。
2.2 “1+3分类”公共体育课程模式的内容设置
怀化学院将在校大学生的两个学年的公共体育课程,依托地方特色教学资源,设置了“1+3分类”公共体育课程模式,将武陵山片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发为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内容。其中“1”是指第1学期的基础体育课程,“3”是指第2、3、4学期的体育选修课程。“基础体育课程”是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项目学习为主要教学内容。(基础体育课程总计36学时,其中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知识学习4~6学时,实践教学26~28课时,课程考核4课时。)并采用了“三三制”课程教学创新模式。2、3、4学期的“体育选修课”课程类型可分为传统球类运动课程、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形体课程和时尚健身课程等4个类别。在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建设方面,依据特有的教学条件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太极拳、散打、女子拳击、舞龙舞狮、花式跳绳、民族健身操、木球、板鞋、毽球、礼射、飞镖等10余门民族体育课程选修课程。
2.3 基础体育课程“三三制”课程教学模式
“三三制”课程教学模式90min的课时时间分成三等份根据不同教学内容进行授课。第一节课(30min)主要教学内容为怀化学院传统特色项目推广,排舞和民族健身操学习。第二节课(30min)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教学,课程设置了16式太极拳、跳绳、舞龙舞狮、功夫扇、板鞋、滚铁环、踢毽子、脚斗士等教学内容。第三节课(30min)体育游戏和专项体能素质练习,教学内容由授课教师个人安排。针对不同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健身功能特点,挑选一些难度较低、器材要求度不高、可操作性强的当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特性进行不同身体部位的身体素质练习。
2.4 基础体育课程“三三制”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方法
基础体育课程教学评价考核指标由四个部分组成,体育课程考核内容大大增加了身体素质考核占总成绩的比重。第一部分,考核方式:排舞、民族健身操考核(占总成绩20%),采用随堂交叉分班考核方式,将学生分成12人/组进行考试。第二部分,考核内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专项技术考核(占总成绩30%)。评分标准由授课老师制定。第三部分,考核内容:身体素质考核(占总成绩40%),具体包括平板支撑15%;12分钟跑15%、屈臂悬垂10%等考核项目。第四部分,课堂表现(占总成绩10%)。
3 怀化学院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现实意义
3.1 地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新模式
为贯彻本科教育实施人才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自《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颁布6年多以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一直是学校体育的重难点。当前大学生体质持续下降的问题仍未从根本上解决。如何根据高校自身情况合理设置大学公共体育校本课程的内容也成为各个高校面临和思索的新问题[10]。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是指课程要有一定的运动负荷保障;运动技能教学;体能练习等三个组成要素[11]。怀化学院基础体育课程“三三制”课程教学模式,针对大学生体质健康问题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充分体现出了季浏等相关学者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构建模式的思想,并积极开发并充分利用了本地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和怀化学院自身的教学条件,在此基础上打造了具有武陵山片区民俗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高校公共体育校本课程。
3.2 地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活态传扬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应融入艺术体育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的各个方面,促进传统体育入校园,加强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整理、研究和传承,发展传统体育,将传统体育纳入全民健身活动中来。”[12]怀化学院依托自身高校的教育资源搭建了湖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平台,选拔和培养了一大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运动员,以怀化学院大学生运动员为主要生力军的怀化市少数民族运动会代表队、湖南省少数民族运动会代表队在历届全省、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在板鞋、木球等运动项目上均取得了不错的竞赛成绩。通过不断地实践和努力怀化学院民族传统体育正逐渐打造出一张武陵山片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最鲜活的“明信片”。
4 结语
怀化学院经过了多年教学改革,充分开发利用武陵山片区当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逐渐形成了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该校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模式具有创新性、实用性、科学性等基本特点。怀化学院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的实施和运用很好的继承和发扬了武陵山片区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