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市社区体育服务配送机制实践经验对珠海市的启示

2021-10-23周培勇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1年10期
关键词:珠海市指导员珠海

刘 利,周培勇

1 上海市社区体育服务配送机制实践经验提炼

1.1 引入枢纽型社会体育组织——上海市社区体育协会

关于枢纽型社会组织的概念,北京市在2009年出台的文件有明确界定“在负责社会建设的有关部门认定之下,通过政府授权,对同种类别、性质、领域的社会组织进行联系、服务与管理,政治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业务中发挥引导功能、在管理中发挥平台作用承担业务主管职能的联合性社会组织”[1]。结合社区体育领域,结合各专家对此论述,将社区体育枢纽式管理提炼为:政府将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职能转移给社会体育组织,这些体育组织接受政府指导与监管,获得政府部分授权,代替政府对社区体育进行政治引导、业务指导和管理服务,从而使得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由“政府——分散社会体育组织”转变成“政府——枢纽社会体育组织——分散社会体育组织”,最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上海市社区体育协会自2014年10月28日成立之日起,就充当了政府与分散社会体育组织之间的枢纽角色。协会的管理人员及部门配置都来自社区体育专业部门(会长张祥泰为原杨浦区体育局副局长,对基层群众体育和社区体育工作经验非常丰富;协会的曾麟老师为原杨浦区党校校长,负责协会的规章制度建设;其他工作人员为上海体育学院硕士毕业生或实习生),了解当地社区体育运行规律,能够以贴近群众、为政府分忧的方式开展工作,在接受政府主导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接地气的工作办法及各项规章制度。协同理论视角下,为避免组织管理与服务供给的分散化,需对该领域的社会组织、政府部门、市场资源进行广泛整合,向服务对象提供整体性强的服务,以满足服务对象多元化需求。上海市社区体育协会以社区居民体育需求为导向,创新地调动社会各领域资源,将各项资源进行整合再集中进行合理规划与配置,努力实现供给方与需求方的有效对接,以此来完善社区体育服务配送机制。

上海市社区体育协会虽然作为一个社会体育组织,但行事作风却有政府“嫡系部队”的风格。上海市社区体育协会自我发展的创新之处在于自主地向上级政府部门作自我评价、自我展示:一为是社区体育协会定期而正式地向市体育总会做相关汇报,市体育总会连同社会专业评价机构共同制定评估方案对配送工作做出定期而正式的评估;二为市社区体育协会每年定期而非正式地向市体育局做出工作总结汇报。敢于主动展示、直面短板、勇于承担等品质,是该协会走向增强自我造血能力、获得自我独立、自我认可的同时,获得政府信任的成熟之路。

2015年4月,上海市体育局下发《关于试行开展社区体育服务配送工作的通知》,由上海社区体育协会牵头建立逐步覆盖全市全社区街镇的社区体育公共服务配送体系。上海市体育局采取整体打包购买服务的方式,为市民提供免费的公共体育服务产品,在传统配送服务基础上,推出“上海社区体育”网络和微信公众号平台,使配送服务进入了“你点我送”的数字化发展阶段。

2017年12月,社区体育服务配送列入上海市政府基本公共服务项目。2019年10月,配送服务登录上海市政府一网通,作为上海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内容之一,从属上海市体育局仅有的两个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内容,受到市政府和市体育局的高度重视。

引入枢纽型社会组织进行协同管理的模式在我国的社区体育服务治理中仍属新鲜事物,上海市社区体育协会仍在实践中不断累积宝贵经验。

1.2 以需求为导向的社区体育服务供给机制——“你点我送”社区体育服务精准配送机制

根据实践经验,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大致为三类[2]:(1)完全政府负责供给,基本不顾及居民偏好,依据政府文件目标与部门方便实行。此范式属于典型的公共行政学倡导,容易导致供需偏差。(2)政府与基层民众协作决策,以需定供、以人为本,从民众角度出发,结合政府自身能力提供服务。此范式符合新公共服务理论主张。(3)超前供给,刺激民众尝试后乐于享有的需求,比如器械活动、休闲生活方式等需要提前引领思想,在供给端创新以自动创造需求[3]。此范式符合经济学领域“供给侧改革”理念。

“供给创造需求”是最理想的运行机制,须要民众需求表达与政府供给决策有效对接,不能单纯地按照以政府为主“自上而下”地进行供给决策,而要“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有机结合,即建立政府主导下多方参与的、符合市场化的供给决策机制[4]。公民作为公共体育服务的最终接受者,有权参与选择与决策,这也是新公共服务理论强调的内容[5]。因此,政府在提供公共体育服务时,要及时与基层组织或居民进行互动,避免单向沟通造成基层需求“集体失真”,造成政府看起来负起了责任却换来民众的冷眼。在社会治理理论视角下,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调节,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参与治理是当今多元治理的总体趋势[6]。上海市体育局、市体育总会、各区级体育部门、市社区体育协会、各区(街镇)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与居民多元联动,纵向供给决策表达为:“政府——市社区体育协会——各区(街镇)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居民”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决策模式。支持者为政府,主导者为社会体育组织,参与者为社区居民。政府不再是全包办的公共体育服务提供者,而是转变身份为支持者,通过政策支持、经费支持、监督评估等方式把握公共体育服务发展方向。市社区体育协会和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作为主导者,为建立关系网络,自主提供体育信息与服务,发动社会资源提供帮助。居民不仅仅是公共体育服务的使用者,更是重要的参与者,允许居民参与供给决策能够调动居民个体的自发性和能动性,实际是一股公共体育服务不可或缺的力量。

社区体育配送服务的内容在“上海社区体育”网站和微信公众号有详细介绍,居民可以足不出户了解到最新的社区体育服务项目。每个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文体中心都有账号,负责人可根据居民需求进行申报。其中,讲座须达到至少50人,技能培训须至少25人方可申报。配送实行市、区两级配送机制。市级体育服务配送产品每年更新两到三次,由市社区体育协会落实。区县级体育服务配送产品由地方体育局落实,根据本区域需求制定相关方案。

“你点我送”的供给机制是通过“上海社区体育”网站(www.sccsa.org.cn),设立专门的配送区,各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文体中心)通过配置的账号在规定时间内登录查询可配送的体育服务,根据需求填写信息进行申报。市社区体育协会在后台进行审核受理,组织资源实施配送。配送完成后须获得接受服务方的文体中心提供评估反馈信息,市社区体育协会才对相应的讲师或教练等支付报酬。每周配送清单也展示与微信公众号。年底结合总体情况,对下年度资源配送的额度及产品做出调整。由于配送工作表面简单明了,背后工作陈杂繁琐,配送的技术支持是由上海体育学院科技园中一家企业提供。“你点我送”供给机制的流程见图一。

图一 “你点我送”供给机制流程图[7]

上海社区体育服务第一场配送始于2015年4月,截止2019年底,配送达21391场,受惠达618974人次。其中健身技能18582场,科普健身讲座1406场,青少年体育基础培训1403场。2019年配送服务达到覆盖全市16个区,215个街镇(上海有16个区,219个街镇)。具体场次分布见表1。

表1 2015-2019年上海市社区体育服务配送课程统计[7]

通过表1可知,配送课程每年都有较大增长,表明配送服务机制行之有效并获得居民的广泛参与,契合上海“十三五”规划政府和社会大众对于资源配置和优化的要求。表1数据背后的信息为[8]:健身技能培训需求量大,可全年配送,这跟老年居民人数多、闲暇时间多、健身需求量大有较大关系;青少年体育基础培训只在暑期进行,是配送场次较少的客观原因;科普健身讲座虽可全年配送,但居民对健身理论重视不足,造成需求量较少。提高居民科学健身、全民健康的意识仍任重道远。

1.3 配送服务“最后一公里”的挑战——对上海基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自身困境的反思

上海市基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属于非盈利、公益性的民办非企业社会组织,是实施体育配送服务的终端,但它们自2004年诞生之日起就烙下了深深的“政府”印记,在发展的过程中没有走向自治,在资金投入、管办模式上反而越发依赖政府。这是转变政府职能和体育体制改革的社会转型时期新旧体制与机制的冲突。理论上,引入社会体育组织作为新型的服务载体,是有利于各主体间互动、有利于形成多重委托代理关系、有利于整合社会资源,从而满足社区居民的多元体育需求。但在实践中,由于各主体利益难免发生冲突,责任关系容易混乱,信息容易不对称,政府指导缺失等原因,都会使尚未完全成熟的配送服务机制处于巨大的挑战。

上海市基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自身困境主要体现在:(1)缺乏独立性,尤其经费受到政府指挥与支配,79.3%的负责人表示经费须经过政府审批后才能使用[9],在大量政府“规定动作”面前基层社区严重缺乏自主参与能力;(2)经费和场地缺乏是基层社区体育俱乐部面临的大问题,各俱乐部由于各区各街道的经济实力、领导重视程度大小不一,经费与场地的保障差异较大;(3)人力资源匮乏,专业度低制约发展,体育服务为劳动密集型输出为主,大部分管理人员无体育专业背景,且以中老年群体为主,导致社区体育基层工作中经常出现思想观念、管理手段、科技水平落后等问题。

上海市基础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缺乏独立性、缺乏自身“造血”能力是问题的根本。大量管理人员为政府指派[10],人员复杂,专业度不高[11],造成俱乐部在实际运行中依赖政府投入,服务目标与居民实际需要难以达成一致,在政府以打包形式购买服务向俱乐部支付费用的过程中使得俱乐部无需担心自身生存问题,与管理人员思想观念落后形成契合,认为俱乐部就是政府的“下属部门”,长期运行进而丧失了自我造血、与社会其他机构竞争的意愿。所以,独立性不强、管理人员不思进取是首位问题,进而在经费问题、场地问题上等其他问题上以完成上级任务为目标,缺乏创新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力。对此问题进行反思:政府应做出表率,简政放权,倡导“小政府,大社会”。政府职能转型与俱乐部运行模式转型,重中之重是完善配套机制,在扶持阶段政府予以指导,尤其应当帮助解决“没场地、缺人才”这两大难题,政府不能“重使用,轻培育”。在俱乐部转型期间政府应要求其健全内部自治,信息公开透明,政府建立外部监管,让俱乐部这样公益性的民办非企业社会组织真正发光发热,帮助俱乐部在社会竞争中能够处于有创新力、有竞争力的地位,凸显社会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优势。

总之,公共体育服务精准供给机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分析和探索的过程[12]”,上海市“你点我送”社区体育服务精准配送机制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2 上海市经验对探索珠海社区体育服务创新供给机制的启示

珠海市作为经历了40年改革开放高速发展的经济特区,近年来在社区体育服务工作方面取得了跨越式进步,尤其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指导思想下,大力发展城市休闲体育场地及设施建设,许多相关硬件指标走在了广东省甚至全国的前列。比如2015年,珠海市香洲区社区体育公园规划建设项目一举斩获“中国人居住环境范例奖”;截止2019年底,珠海全市范围内社区体育公园数量已超300处,绿道总里程超1200千米,珠海居民身边的体育公园与社区生活相得益彰,受到了市民的高度好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场地设施硬件的保障,社区体育服务供给将无从谈起。珠海市大力发展体育场地及设施等硬件条件,是珠海市政府从实际出发,从源头上保障市民享受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权利。用珠海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群体工作相关负责人的话说“珠海社区体育服务水平相对上海而言可能只是刚刚脱贫”。如今珠海市社区体育发展进入了全新阶段,须要硬件软件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制度建设尤其在社区体育服务供给机制方面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主要还是依靠政府决策、政府购买、政府提供,在居民公共体育服务需求挖掘方面缺乏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政府仍在扮演“包办者”的角色。

走在全国前列的“上海经验”为全国社区体育服务建设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借鉴样本。从珠海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前文的经验提炼,以下将从珠海社会体育组织管理体系建设、珠海社区体育服务创新供给机制构建、珠海社区体育服务站建设,探讨上海经验对珠海的启示。

2.1 对珠海社会体育组织管理体系建设的启示

2.1.1 力抓社区居民身边的社会体育组织建设

从21年前珠海仅有1个体育总会,到截止2019年底,市各级社会体育组织275个,每万人拥有社会体育组织数1.46个。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成立的县级以上体育协会5个,老年人体育协会5个;县级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4个;县级以上单项体育协会99个;健身气功站65个,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点24个,除2020年6月新成立的凤山街道外,实现镇(街)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站全覆盖,珠海居民身边的社会体育组织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力抓社区居民身边的社会体育组织建设,是从珠海的实际情况出发,从珠海的基本盘出发,孕育服务于珠海居民的社会体育组织,扩大全社会参与全民健身事业建设力量。具体做法:一是成立中共珠海市体育行业委员会,一改多年来社会体育组织只管业务的单一现象;二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将较大部分公共体育服务转移给各类体育社会组织承担。抓好社区居民身边的组织,鼓励社会体育组织进社区;三是以现场会、总结培训会等形式,邀请市民政局、高校相关专家、行业专家等就社会体育组织的规范化管理、党建工作、购买体育服务等问题进行指导,对体育赛事的组织活动进行案例讲解,邀请先进协会和单位代表做经验分享。

2.1.2 政府部门开拓思路,引入适合珠海的“鲶鱼”(枢纽型社会体育组织)

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由“政府——分散社会体育组织”转变成“政府——枢纽社会体育组织——分散社会体育组织”,需要珠海市政府开拓思路,进一步思考如何“放权”,将一部分政府职能透过一个枢纽型社会体育组织,有生命力地将社会上各种组织与资源有效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最终达到“以社会体育组织管理社会体育组织”的目的。

珠海实际上有自己的枢纽型社会体育组织——珠海市体育总会。目前,体育总会有个人会员和团体会员155个,是政府与群众、政府与分散社会体育组织的联络桥梁,是协助珠海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组织全市各类型体育赛事和活动的社会体育组织,接受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和民政局的监督管理。珠海市体育总会经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多年的发展,为珠海市全民健身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承接了珠海市政府购买的相关体育赛事和活动服务,每年开展超过200场赛事活动,同时积极开展与广东省各地及港澳台的体育交流活动,是政府值得信赖的好帮手。但珠海体育总会虽说是社会体育组织,但从组织架构看,管理人员基本由在职的政府官员兼任,办事人员中也有大量的政府公务员,由此可见体育总会有非常浓厚的政府印记。随着时代的发展,体育总会在调动资源组织体育赛事方面可能一直是优等生,但在挖掘基础群众社区体育需求、统筹草根社会体育组织协调发展、“撬动政府一直以来难啃的硬骨头”等方面可能就不是一条合格的“鲶鱼”。

当前珠海的社会体育组织在运作上属于分散各自作战型,缺乏统一地资源整合机制,而政府相关部门力量有限,对社会体育组织不能事事巨细地进行规范与指导,对各单项体育协会的管理办法不多,仍沿用较粗放型管理方式。

针对当前局面,珠海市政府可借鉴上海经验,引入适合珠海实际情况的“鲶鱼”(枢纽型社会体育组织),搅动并推动基层社区体育治理与政府职能转变,带来新的活力。该枢纽型社会体育组织可以考虑由珠海政府相关工作经验丰富的退休领导和珠海高校体育部门相关退休教授担任管理职务,一方面可以让仍有余力的退休干部继续为推动社会进步发光发热,另一方面以他们的智慧与人脉可以有效推动之前政府难以推动的硬骨头(比如公办学校体育场地开放率低等难题),有效而有生命力地参与完善社区体育治理体系,协助提升政府社区体育治理水平。从政府部门视角看,枢纽型社会体育组织是自己的忠实支持者,带有一定的政府光环却属于社会公益组织,该组织的使命与政府目标高度契合,能够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地方式协助政府解决难题,使政府从事事包办中解脱出来,是政府提升治理能力转变职能的有力帮手[13]。从草根型社会体育组织视角看,一个“领头羊”式的枢纽型社会体育组织,既是部分政府职能的承担者又是政府信息的表达者,能够较为柔性地传达政府意志并统筹草根组织资源与力量,为草根组织定期量身评估,更能够较为通畅地为草根组织的利益发声,从而推动草根组织自律发展,使得分散型草根社会体育组织最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14]。

2.2 对构建符合珠海实际的社区体育服务创新供给机制的启示

夯实珠海社区体育服务基本盘,继续抓好居民身边的体育设施,搞好居民身边的体育赛事活动,切实做好居民体质监测服务等等措施都是珠海市社区体育服务工作多年来努力的成果。最新发布的《公共服务蓝皮书:中国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力评价(2019)》所显示的我国38个主要城市的文化体育满意度评价中,珠海得分斩获首位。可见珠海市民对近年来珠海的文化体育建设高度认可。因此,创新要在原有的成果上进行创新,不能一蹴而就或粗暴地推翻重来。在继续高标准保持原有工作水准的前提下,可以考虑借鉴上海经验,集中珠海优势力量,进行社区体育服务配送试点,以点带面,积累经验。

2.2.1 社区居民身边的体育设施建设

“十三五”以来,珠海政府以“力抓群众身边的体育场地”为着力点,将社区体育公园的建设作为全国文明城市、生态文明示范市、宜居城市作为转变体育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通过珠海政府部门协同、上下联动共同发力,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合理规划建设,目前,体育公园已经成为珠海的城市特色,在使用中坚持免费开放,极大满足人民群众的健身硬件需要。截止2019年底,珠海全市范围内社区体育公园数量已超300处,绿道总里程超1200千米,社区体育公园、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及“15分钟健身圈”在城市社区的覆盖率为100%,328处全免费或低收费公共体育场(馆)开放率为100%,有条件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率达45.7%,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6.2平方米。每万人足球场地1.05块。

2.2.2 社区居民身边的体育赛事活动建设

珠海市采取市、区联动、政府指导、社会力量参与办体育的形式,联合珠海市总工会、珠海市残疾人联合会、珠海市体育总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珠海市市民健身运动会,按照市、区、协会三级品牌赛事推动。积极发挥各方优势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共同推进广泛开展形式多样、适合不同人群参与的全民健身活动。自2015年起,珠海每年举办市民健身运动会,2019年有超过25万人次参与了相关赛事活动,切实做到“全年度、全年龄、全项目、全人群”四个方面的全覆盖。其中举办县级以上全民体育赛事为537次;500人以上规模赛事达352次;单项赛事达3669项次;全民健身主题活动157次;发动社会力量举行的赛事2563次;县级以上古驿道健身活动15次;校园足球赛事活动32次;全民健身综合项目活动238次;传统体育项目活动83次。

2.2.3 社区居民身边的健身指导与体质监测服务建设

根据省体育局的统一部署,珠海将指导站建在市民健身周边,切实做到服务于群众,将珠海市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选址在市体育中心体育场,并指导金湾区、斗门区建立了区级指导站,为企业、村居不同人群开展常年体质监测服务,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本市国民体质监测系统的建设。截止2019年底,珠海市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为74.5%,珠海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为49%。珠海市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标准以上的人数比例为93.9%,总体优秀达标人数比例为20.1%,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优秀达标数量为69240人,达标率8.9%。市级、金湾区、斗门区的国民体质测定和科学健身指导站共出具科学健身运动处方数量8942例,开展科学健身讲座数量132次。

2.2.4 集中优势力量依靠现代化信息平台构建社区体育服务配送试点

社区体育服务配送主要指的是体育培训服务配送,较珠海市以往经验来看,着力点主要落在在场地设施、赛事活动和体质监测。在调动居民参与全民健身活动积极性方面主要还是依靠体育赛事活动,常规化的社区体育培训服务相对而言较为薄弱。实际上珠海市的公益体育培训服务力量非常强大,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8月8日开启的珠海市“全民健身日”系列活动,公益体育培训项目有38个,惠及近6000人次。通过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运动休闲学院科研团队对珠海市梅华街道、拱北街道、吉大街道、香湾街道的15个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在锻炼过程中62.5%受访者表示会经常接受他人的指导,有50%的受访者希望有社区相关指导员进行指导,有33.3%的受访者非常希望接受相关教练的指导,仅有16.7%的受访者表示对社区社会体育指导员或教练的指导无所谓。如何整合现有资源,社区体育培训服务常态化开展,使得居民出门就能玩,还能玩得好,实际上要做到“你点我送”的社区体育服务配送是一整套系统工程。

借鉴上海经验,需要回答以下几个问题:谁来建立体育培训服务菜单?通过什么途径发布菜单信息?谁来“点菜”?谁来保障“菜”的质量?等等。珠海可以考虑挑选经济较为发达、资源较为集中的社区进行体育培训服务精准配送试点工作,相对而言在场地、资金、师资、交通保障等方面优势较为明显。重点试点整套配送系统的运作情况,成功以后以点带面,逐步在全市铺开。可以考虑由珠海相关枢纽型社会体育组织进行统筹,集中各方师资资源,比如社会体育指导员、单项体育协会教练、高校体育教师等,列出体育培训服务菜单;依托现代化的信息平台(如微信公众号)进行广泛宣传,定期发布培训信息和更新;组织社区居民来点菜,需要社区体育工作者深入挖掘居民相关需要,搞清楚有多少人,想玩什么项目,玩多长时间,然后通过信息平台进行点菜;“菜品”如何自然需要享受服务者针对培训进行反馈,居民和社区相关工作者在培训后通过信息平台进行评价。整一套配送机制最终的目的是使政府购买的体育服务,精准而切实地让社区居民长期而常态化受惠,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居民的身心健康发展。政府的工作更细致的同时,从事无巨细中解脱出来。

2.3 对珠海保障社区体育服务“最后一公里”(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站)服务质量的启示

珠海市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站的建设情况为:珠海目前有25个街道,除今年6月新成立的凤山街道,其余24个街道全部设有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站,数量上实现全覆盖,但在社区体育服务质量上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珠海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站从属于各街道文化站,一般设立站长一名(由文化站长兼任),副站长一名(可由较有能力的社会人士担任),办事员数名(可由文化站职员兼任或相关社会人士担任),再有一定数量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作为体育服务指导工作者。比如珠海市狮山街道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站,有站长1名,常务副站长1名,有37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全部取得三级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证书,其中门球、太极、象棋社会体育指导员为国家级和一级指导员),指导项目涵盖门球、象棋、围棋、太极、瑜伽、普拉提、广场舞、柔力球、羽毛球、乒乓球共10项。

珠海市的各个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站目前还在努力完善各项工作,而部分服务站的晨练指导、太极培训、广场舞培训、健康生活讲座等服务已经常态化开展。广东省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对珠海各街镇服务站进行实地评估的过程中,对珠海市今年开展的社区体育指导服务给予了肯定。珠海社区体育指导员服务站在政府的定位当中,是连接基层群众体育活动与地区政府之间的桥梁,是推进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支点,是社区居民体育服务做扎实做细的实施终端。切实提升珠海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站的服务质量,是保障社区体育服务“最后一公里”的根本。从对上海社区体育服务终端相关经验的反思中,尝试对珠海提出几点启示。

2.3.1 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站主人公能动性

对上海经验的反思中,一个机构的活力和生命力,与这个机构的管理人员是否有危机意识、竞争意识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办事能力息息相关。珠海市各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站从属于政府部门,站长一职由街道的文化站长兼任,体育领域的社区服务工作对相关领导干部而言很可能是全新的挑战。一方面站长需要学习新知识熟悉新业务,另一方面服务站在面对没有生存压力的工作环境下,是否还有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创新的思路解决问题的强烈意愿?答案很可能是重回上海式的困境。有鉴于此,继续扩大服务站的人员组织架构,聘请有丰富经验并取得较大成果的体育行业或协会的专业人士担任服务站重要职务,丰富服务站的办事人员结构,定期举行相关培训,提升体育领域的相关组织管理业务水平,是发挥珠海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站主人公能动性的基础。

2.3.2 建立现代化的信息反馈机制

若要构建创新型的社区体育服务供给机制,借鉴上海经验尝试“你点我送”精准社区体育服务配送,珠海市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站就要继续加大力度进行信息平台技术的操作培训,建立指导员花名册进行动态管理,同时对居民的锻炼需求定期进行归总。在实施精准配送试点的服务站,建立切实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一是根据居民的相关需求进行上报;二是将上级发布的服务菜单进行点菜;三是通过信息平台对相关场地设施进行调配,安排活动开展;四是及时收集相关培训活动的评价信息进行上报。基本实施路径为“居民需求——点菜申请——活动开展——评价反馈”。

2.3.3 建立师资志愿者奖励机制

珠海市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每年都在增长,截止2019年底达到5725人,每万人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达到22个,处于全省前列。近年来所培训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都持双证上岗,这是珠海的创新,将体育健康指导员和卫生系统的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两证合一,目的是提高新晋指导员们的素质和业务水平。现阶段珠海的困境是,社会体育指导员上岗数量为1844人,为28.3%,上岗率偏低。

从师资的角度而言,应该拓宽思路,社区体育服务事业可以依靠的不仅仅是社会体育指导员,还有单项体育协会的教练,社会上自谋发展的教练,高校的体育教师等等,都是可以成为该公益事业的成员。要保证社区体育服务“最后一公里”的服务质量,调动师资成员的积极性非常重要[15]。既然是公益事业,相关指导员、教练或教师愿意投入精力,其实更看重参与公益事业背后的荣誉感,相关投入更像是义工或者志愿者。从上海经验来看,社区体育服务配送的师资费用非常低,大致为每场培训活动200元,期间不包括交通和餐费(除非路途特别遥远会有少额路费补贴)[7]。以此观之,参与公益体育事业的教学人员更看重群众的认可和社会的认可,是一份崇高的荣誉。政府如果想要调动公益师资成员的积极性,应建立相关的奖励机制,将公益事业的荣誉落地为官方认可,一方面师资成员获得自我实现的激励,将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加入该项事业,另一方面政府也将获得更多体育专业领域的帮手,为提升社区体育服务水平源源不断地贡献力量。

结语

上海市社区体育服务配送机制是一套需要政府、枢纽型社会体育组织、各体育单项协会、社区、居民等多元联动,共同协作而实现的“你点我送”社区体育服务配送系统。以社区居民需求为导向的精准社区体育服务配送在我国仍属新鲜事物,期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也遭遇到一定的困境,总的来说,上海市为全国各城市提供了难能可贵的参考经验。提炼借鉴上海经验,探索珠海创新发展机制,需要立足珠海的实际情况,从珠海的基本盘出发,可以考虑:一、引入适合珠海的“鲶鱼”(枢纽型社会体育组织);二、在继续夯实珠海社区体育服务成果的基础上,尝试集中优势力量试点精准体育服务配送;三、以开阔的思路保障社区体育服务“最后一公里”的服务质量。

猜你喜欢

珠海市指导员珠海
All about Me
珠海 革命风云
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研究
编读往来
珠海之旅
同江市 严把三关 促“两新”组织党建指导员作用发挥
珠海市检察院依法对卢子跃案提起公诉
赚钱
盼头
命运的征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