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体育招生广告初探
2021-10-23羽2
张 丽,戴 羽2,,郑 旗
民国报刊所载体育招生广告蕴含丰富信息,不仅有入学资格、宗旨、考录程序、学费、膳食费等,还包括学习课程、毕业出路等内容,是研究民国高等学校体育招生制度以及体育教育活动的重要史料。民国报刊体育招生广告见证了中国近代体育教育的历史变迁,其史料价值弥足珍贵。当前,学界未有系统梳理民国体育招生广告的成果,本文以“体育”“体育广告”“体育招生”等为关键词,在《民国时期期刊全文数据库(1911-1949)》中收集、整理民国报刊所载体育招生广告史料,并对其内容、特点、功能及与体育招生制度的关系等问题进行系统考述,进一步探究体育招生广告对当时体育教育的发展以及体育人才培养的积极作用。以期做到以史为鉴,在新时代推动体育强国建设的背景下,为我国体育人才的招收培养以及体育教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经验与启示。
1 民国报刊体育招生广告概述
1.1 体育招生广告的发布主体与载体
民国体育招生广告的发布主体有学校和社会组织两类,学校包括公私立体育专修学校、体育师范学校以及普通师范学校中的体育专修科和部分联合招生学校,如:苏州中华体育学校、南京体育师范学校、上海专门体育学校、南京师范高等学校、中国女子体育学校等。社会组织包括与体育有关的协会、社团或传习所,如长安国术研究会、中国国民总会、中华尚武学社、体育协进会、精武体育会等。刊登体育招生广告的载体有政府类公报、社会新闻类报刊以及学校报刊等三类(如表1所示)。其中政府公报和社会新闻报刊所刊登广告数量较多,这与此类报刊社会信誉度高、受众广、广告效果好有关。其中《申报》《时报》《新闻报》《晨报》刊载体育招生广告数量较多,占这一时期体育招生广告总数的半数以上。
表1 刊登体育招生广告的报刊类型(单位:种)
1.2 体育招生广告数量统计
民国体育招生主体以学校为主,社会组织为辅。由表2可知,体育招生广告数量在1912年至1937年期间逐年递增,显示出体育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景象。特别是民国取得较大经济成就的“黄金十年”(1928—1937),体育招生广告数量最多,这主要得益于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围绕着体育教育出台了一系列课程标准,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体育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体育师资培训规模较之以往有所扩大,招生学校数量增长了一倍多,反映在体育招生广告上,其广告数量也不断增加。七七事变以后,我国进入全面抗战阶段,时局动荡不安,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发展停滞,体育教育事业也严重受阻。由于学校教学环境恶劣,办学经费不足,学生也无力承担学费,导致报刊上刊载的招生广告数量大为减少。
图一 两类招生主体发布体育招生广告数量对比(单位:条)
2 体育招生广告的类型
民国时期,我国初步建立了高校招生制度。由于各高校性质不同,其招生制度也有较大差异,这在体育招生广告中有鲜明反映。这一时期的体育招生广告包括公立学校体育招生广告、私立学校体育招生广告和社会组织体育招生广告。
2.1 公立高校体育招生广告
民国时期公立学校按其培养宗旨不同,又可分为师范类公立高校和非师范类公立高校。两者虽同属公立学校,但二者广告在招生原则与要求等方面却不尽相同。
2.1.1 非师范类公立高校体育招生广告
民国时期公立高校以自主招生为主,学校在公开招生之前都要在报纸上公布招生简章。这也是体育招生广告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招生简章一般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学校的招生人数及投考资格。投考资格除教育部规定的学历资格之外,部分学校还附加如“品行端正”“无不良嗜好”等要求。第二部分是入学考试的科目、时间及地点。考试的科目和时间均由学校规定,不同学校考试地点、时间各不相同。第三部分是报名须知。每所学校在招生简章中均会给出本校的报名要求。第四部分是入学须知。例如1924年国立东南大学在招生广告中规定了“(一)学额:体育专修科生至多四十名。(二)报名日期:七月十六日至二十二日。(三)考试日期:八月一日至三日。(四)考试地点:在南京本校及武昌中华大学。”
民国公立高校虽为自主招生,但需遵守教育部相关法令。教育部颁布的《大学令》(1912年)和《大学规程》(1913年)均规定了大学生入学资格、修业年限、招生宗旨等。1924年颁布《国立大学校条例》中进一步明确了大学入学资格:“国立大学校收受高级中学毕业生,或具有同等资格者。”此类内容在体育招生广告中也有反映。如1918年中华体育学校在《申报》上的招生广告规定:“本校以养成高等小学国民学校体育主任及专科教员为宗旨;学科及毕业年限本科为二年、特科为半年;学额为每科四十人;投考资格本科为高小毕业或具同等学力者,特科为曾任小学教师者。”1925年北京体育学校招生要求为“入学学生须具左列之资格:(一)师范学校及中等学校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者。(二)年在18岁以上25岁以下者。”1931年国立中央大学招生广告中对于投考资格的规定“(一)公立或已立案之私立高级中学毕业者。(二)同等学校毕业者。(三)大学预科毕业者,其大学科修业年限与中学修业年限合计满六年者。艺术专修科体育专修科投考资格同上。”总之,公立学校体育招生广告与当时招生制度密切关联。体育招生广告内容反映出当时招生制度的具体要求,且随招生制度的变化而变化。
2.1.2 师范类高校体育招生广告
民国时期,高等师范学校采取国家计划和学校自主相结合的招生方式。根据师范教育法令规定,高等师范学校分为预科、本科、研究科,以造就中学和师范学校教员为目的。为培养师范学校和中学校中缺乏的某科教员,并特设了专修科,修业期限二年或三年。高等师范学校预科及专修科的入学资格,须身体健全、品德端正,在师范学校、中学校毕业,或有同等学力者,由行政长官保送,并由妥实之保证人具保证书,送校长试验收录。显然,师范类高校的入学资格要高于非师范类,这在体育招生广告中也有明确反映,如南京师范高等学校(体育专修科)的招生广告,“修业期限:二年。资格:中学或师范学校毕业,身体坚强品行端正,由省行政长官(或各地方长官及毕业学校校长)保送来校实验,于考取入校时由家长或盈证人具保证书并缴保证金十元,俟毕业后发还。应缴之物件:四寸半身照相、履历书、毕业证书、省行政长官或地方长官及毕业学校校长保送书、报名费(无论取于不取均不退还)。”由于师范教育的特殊性,此时高等师范学校除注重考生的文化成绩外,还须受口试及体格检查,而尤其注重体格检查。如江西省立体育场附设体育师范班在其招生简章中规定:“考试科目:(甲)初试:公民、国文、史地、理化、数学。(乙)复试:英文、运动技术、口试。”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在招选体育专修科学生时的体格检查十分严格,且需要提交身体检查表,“投考资格:身体强健无各项疾病者须严格检查。各省选送应备之各件:履历书、试卷及各科成绩册、身体检查表、最近四寸半身像片、曾经毕业者呈验文凭。”
此外,保送也是师范学校一种招生方式,这在体育广告中也有反映。1917年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体育招生广告中规定:“本校招选体育专修科学生一般以50人为定额,除在北京自行招选外并由各省公署教育科选送一人或两人。”1933年广东省第二届暑期体育训练班招生广告中规定:“本班宗旨在利用暑期训练体育人才及培养各县市中小学体育师资为普及体育之准备。本班学员由各县市政府或教育局保送入学,但以具有左列资格者为限。特别组:曾在广东省第一届暑期体育训练班毕业者。普通组:(一)现任中小学体育教员。(二)或具有中小学体育教员资格,得教育局证明保送而经本班审查或考试及格者。”
从体育招生广告中对师范学校的入学要求可以看出,因其职业的特殊性和专业性,其招生注重品行、口试、体检严格,着重考察考生的言语表达、教学态度、体格及精神面貌等方面,与一般普通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考察的侧重点不同,根据师范教育的特点招生,更有针对性。
2.2 私立高校体育招生广告
民国时期私立高校同以自主招生为主,私立高校自主招生遵循自行命题,自行考试,自行录取新生的招考程序。高校通过招生广告进行宣传,报考者也主要通过招生广告了解各私立高校的招生名额、资格、考期等情况。如浙江体育专门学校招生广告中规定:“学额:新生男子部女子部各四十名,插班生二十名。资格:新生初中毕业及有相当程度者,插班生高中肄业。考期:阴历八月二十一号。校址:杭州羊市街八十六号。简章函索附邮二分。董事长:周歧、潘国纲。校长:孔墉。”1941年颁布《三十年度私立大学及独立学院暨公私立专科学校招生办法》中规定:招生简章未经核定以前不得先行送登招生广告;并规定了入学试验科目的制定标准。如1939年中国女子体育师范学校的招生广告中就出现了教育部备案,教育局立案的字样,“(教育部备案教育局立案)班次:体育师范科、特科、师资训练科。学额:各级新生五十名,插班生三十名。报名:即日起。考期:一月二十一日。章程函索即寄。住宿:膳宿具备。”苏州私立东吴大学体育专修科招生中规定“考试科目:国文、英语、常识。”可见,私立学校体育招生广告的形式基本仿照公立学校,但从广告内容来看,呈现出注重英语的特点,这与私立学校受西方教育影响较大有关。
2.3 社会组织体育招生广告
民国时期社会组织体育招考实施自主招生。因其不属于教育部直接管理,其招生自主性、灵活性比较大。但受招生制度及公立高校招生广告的影响,社会组织招生广告也形成了与公立高校招生广告形式相仿的招考程序。例如:1929年上海中华体育会国术研究院招生广告:“宗旨:造就国术师资,弘扬民族精神。编制:分本科、选科,本科三年毕业、选科一年(暂招选科插班生六十名额满不收,定六个月为毕业期)。资格:身体健全有志研究者、具有体育教师资格者、具有国术根底志愿深造者。报名:自即日起随到随考,须缴四寸半身照相一张,报名费一元,取否不还。开学:三月十日。纳费:每科学费三十元、杂费二元、保证金五元。待遇:品学兼优者毕业后由本院负责介绍。附注:凡于上列资格相符者得教育机关保送准予免试。章程函索即寄。院址:上海法租界东新桥街上海中华体育会。”又如上海竞育会的招生简章:“本会以研究德智体三育为宗旨。入会:凡有志三育者由本会会员介绍或各团体各学校之介绍,亲填志愿书方可入会。资格:身家清白、品行端方、素无嗜欲者为合格。课程:(童子部)卫身操、兵式操、拳术操、游戏操四种;(体育部)注重兵式、卫身、拳术、器械四种。”
这一时期的社会组织招生与公私立学校体育招生广告相比,其又具有自身的特点。在招生资格方面要求较为广泛,“凡有志者即可”。对学员没有明确的文化程度要求,但却十分注重个人品行、身体素质以及个人意愿,如北京基督教女青年会的招生广告:“凡品行端正有志向学之妇女无论己受体育教育与否均属及格。”中国国民会的招生广告:“年在十七岁以上身家清白而无疾病者。”中华尚武学社的招生广告:“本社社员以籍隶中华民国,品行端正者充之。”办学宗旨主要以锻炼体魄、发扬国术、提倡尚武、保国强种为主,唤醒了国人的奋发图强的救亡意识,如长安国术研究会的招生广告:“长安县国术研究会为普及国术、以资锻炼体魄起见。”在学习科目上主要以兵士体操、各种拳术等术科为主,注重培养强健体格。此类招生广告与其他体育招生广告相比更加强烈的反映出了“体育救国”的愿望。
3 民国时期体育招生广告的特征概述
3.1 体育招生广告形式固定,类型丰富,信息量大,发布时间节点明显
整理民国时期报纸体育招生广告史料可知,这一时期的体育招生广告形式十分固定。首先是体育招生广告的呈现形式固定,以文字广告为主,版面多以长条状的样式呈现在各类报刊上;其次是体育招生广告的内容固定,大多数的招生广告都涉及名额、入学资格、报名起止时间、学费、校址、校长等方面,内容信息丰富,此外也包括办学宗旨、考录程序、膳食费、住宿费等信息,以及学习课程、毕业出路等内容,体现出民国时期体育学校探索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人才培养机制。类型丰富是指其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招生广告。有招考新生广告,若没有招满则发布续招广告;有招考插班生广告;也有招童子军教练、音体美教师等广告。此外,各招生主体纷纷在广告中大力宣传自身办学特色,如具有悠久的校史、知名校友,或是较好的学习及住宿环境,或优秀的师资力量等,以尽可能多的吸引生源。体育招生广告刊载信息量之大,使得考生仅通过广告就能了解大部分学校招考信息,增加了考生与学校之间双向互选的机会,大大提高了招生效率。此外,在搜集整理招生广告史料的过程中,不难发现,民国时期体育招生广告的发布时间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大致可以分为春季招生、暑期招生和秋季招生三个时间阶段。这一招生特点与我们现在的体育招生入学时间不谋而合。
3.2 招生主体多元,体现出招生权的相对独立性
民国时期体育招生没有全国性统一的招生考试,均由各学校自主考录,其体现在广告上就表现出招生主体多元的特点。这一时期的招生主体主要分为依靠政府经费支持的公立学校以及依靠社会或个人资本支持的私立或社会组织创办的学校。民国前期,由于特定的历史环境的影响,政府无暇管理大学的招生权,仅对入学条件做出相应规定,对具体招生事务没有详细规定,形成了特定历史条件下招生权非政府所有,而由大学自己掌握的招生权配置模式。这打破了政府通过选官考试控制教育的局面,使得各高校拥有相对独立的招生考试权,有利于各高校按需选拔、培养人才,没有统一招生标准,也为特殊人才的破格招收提供了便利。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随着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开始在国立大学实行计划招生、统一招生,这一时期招生权逐渐向政府集中,一定程度上剥夺了高校的自主招生权,但部分高校不认可统考招生的形式就宣布退出统考,反映出招生权的斗争。此外,政府与私立高校之间虽存在一定的争议,但国民政府未对私立高校采取“一刀切”的政策,其仍保持一定的招生自主性。民国后期,教育部采取了多种招考方式并存的方法,政府在宏观方面把控招生,各高校在具体运作方面享有相对独立的招生权,使得招生权利在政府和高校之间趋于平衡。
3.3 具有鲜明的政治态度,“救国先强身”意识浓厚
民国时期报刊中的体育招生广告另一显著特点是具有鲜明的政治态度,且反映出强烈的“救国强身”意识。这一思想意识的产生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五四时期,反帝爱国的民族主义思潮进一步高涨,更多信奉“体育救国”的中国人受到鼓舞,用兴办体育学校的方式,将理念付诸行动。[24]例如,东亚体专学校创办之时,即发出了“增强国民体魄,洗刷‘东亚病夫’耻辱”的呼声。[25]五四时期兴办私立体育学校的热潮,既是时势潮流的驱动,也是厚积薄发的成果。“体育救国”的民族主义思潮和“教育救国”的平民教育思潮协同作用,让体育受到了空前的关注和认可,也让各界精英愿意支持体育人才培养工作。[26]近代最主要的思潮之一就是救国图强,体育广告也迎合社会思潮,这一思潮反映到体育招生广告中就表现为强身健体、强种强国。想要救国首先要民族强大,民族强大的根本是国人拥有强健的身体。体育招生广告中这种“救国先强身”的思想意识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诉求。
4 民国报刊体育招生广告的功能
4.1 体育招生广告是体育招考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民国时期高校招生的一般程序是:利用报纸发布招生简章,接受报名,组织考试,招生委员会组织阅卷、订定录取标准,在各大报纸公布录取结果。体育招生广告利用自身传递信息的基本功能,以其特有的形式向社会大众传递了当时各招生主体发布的招生考信息,这是对当时招生制度的一种通俗易懂的解读、宣传和推广。虽然这一时期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招考程序,但仍存在招考信息不能及时传递至考生的问题,体育招生广告使这一问题得以解决。这一时期的体育招生广告形式内容较为固定,主要包括入学资格、宗旨谋划、修业年限、培养课程等,体育招生广告及时向广大民众传递体育招生的具体信息,成为体育招生活动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体育招生广告的内容从表面上看是对各招生主体、各个学校招生活动信息的传播,实则也是对当时体育招生制度的一种具体化的解读。由于报刊上的体育招生广告完整地呈现了当时的招生制度,通过报纸这一普及化程度较高的传播媒介,可以更加迅速地推广和传播体育招生制度。
4.2 激发体育学习需求,培养体育人才,强化民众对“体育救国”的认知
民国时期体育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使体育人才需求增多,体育招生规模也扩大。体育招生广告将这种需求通过报纸媒介加以传播,进一步激发了民众学习体育的需求。民国报刊体育招生广告类型丰富,除一般意义上的招生广告之外,还包括续招新生广告、录取新生广告、联合招生广告等,广告发布时段有春季招生、暑期招生、秋季招生等,且招生广告会持续发布一段时间。报刊作为民国时期最重要的传播媒介,为体育招生广告提供了极为重要的传播载体。报刊上的体育招生广告投放时间长、传播范围大、受众广,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体育教育的传播与发展。广告除了具有传递信息的功能之外,还具有劝服和诱导的功能。各招生主体借助报刊这一主流传播媒介,其传递的培养体育人才、锻炼体魄、提倡尚武、保国强种等信息,一定程度上唤醒了民众“体育救国”和“救国先强身”的意识,刺激了民众通过体育学习挽救民族危亡,实现自身价值的需求。体育招生广告恰好为人们提供了契机与方向,其发布的招生信息为民众提供了一种实现自身理想的途径。
5 小结
民国报刊所载体育招生广告信息丰富,是研究民国体育招生活动乃至民国体育教育活动的重要史料。体育招生广告见证了中国近代体育教育的历史变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代体育招生制度的发展演变历程,其史料价值弥足珍贵。民国体育招生广告内容丰富,是考察民国时期学校与社会组织体育招生活动的重要史料。体育招生广告虽非体育官方记录,但它有助于还原民国体育招生的历史原貌。民国时期高校以自主招生为主,其招生信息发布以报刊为主要载体,体育招生广告及时向民众传递体育招生的具体信息,这也使体育招生广告成为体育招生活动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民国时期的体育招生广告一方面是政府、学校推动体育教育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民众“体育强国”意识觉醒的外化表现。
当前,我国正处推动“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以发展的眼光追溯民国时期体育招生广告及其反映出的招生制度、招生特点的状况,有助于启示我们在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下,要与时俱进地推动体育招生理论层面的探索研究,实践层面的创新发展,注重主流传播媒介对体育招生的宣传、体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影响,加强对其引导、管理与合理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