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博物馆:汇六千年风华
2021-10-22王若宇
王若宇
邳州博物馆
土地知无不言地把自己承载的历史诉说出来。当然,它并不是用语言的方式表达,而是用其他方法。比如最直观的土地横截面,它像年轮一样,层层覆盖,不仅保留了自然演化的痕迹,也保存了人类文明纪元的烙印。
下邳三帝
文化的横截面
踏入邳州博物馆的正门,不由得被两根巨大的纳玛象牙震撼。这组纳玛象门齿大的那根长达3.66米,重约150公斤,是迄今发现的最大的象牙化石。这组象牙的出土同邳州的水脉息息相关。
运河是流动的历史,孕育了南北沿线的土地。由沂河、中运河、邳洪河共同哺育的邳邑,草木丰茂,是苏北富庶之地。但也因为水泽丰沛,邳州区域有时会洪水泛滥。新中国成立后,兴修水利,根治水患。1989年,邳州西泇河实施捞底疏浚拓宽工程,考古队在文物抢救性挖掘过程中,发现了这组纳玛象化石。巨大的化石让当时在场的民工误以为是“龙骨”。经国家古脊椎动物研究所认定,邳州发掘的象齿为纳玛象齿。细看象齿,每一处纹路都是六十万年的历史刻下的。在邳州的土地中,还埋藏着大量海洋生物,记录着数十万年来沧海桑田的变迁。在地貌的反复变化中,形成了人类繁衍生息的良好条件。
步入邳州博物馆展馆内,最引人注目的是展陈品背后的墙面。这道墙面是由不同颜色的泥土和岩石砌成的,层次分明,用考古工作中层层挖掘出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土壤,来直观展示新的文化不断覆盖旧的文化,诠释了邳州文明的传承关系,宛若一道充满历史色彩的文明彩虹。从六千余年前的北辛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层,到龙山文化层,到有史可查的商周文化层、春秋战国文化层,再到北朝文化层和宋元文化层,最后进入到明清文化层。历史的鸿篇卷轴在这里变成了侧切的截面,兼具了被历史湮没的痕迹和新生文明的张力。
余音犹在的青铜礼乐
邳州文明的不同历史层次此起彼伏,从未出现过文化断层,这种延续性赋予这片土地不同类型的鲜活景象。在第一展厅内排列展陈的一组红陶缸和陶瓮等生活器皿,从梁王城遗迹中发掘,尽管年代久远,但依然保留着一些色彩。色彩是人类最重要的感知工具,甚至可以勾连时光,令人想象出梁王城百姓煮饭、盛酒的生活图景。梁王城是邳州历史的代表,具有5米深的文化层堆积,从新石器的大汶口文化一直覆盖到宋元文化层,绵延五千年,被视为黄淮流域人类文明聚集地之一。
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认为,梁王城面积极有可能是徐国的国都。徐国是自夏至周国祚千年的古国。由于邳州土地丰沃,物阜民丰,徐国历代君主都较为崇文,徐国人在音乐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在展厅中能够看到徐国人当年制作的青铜编钟和石磬。青铜编钟在昏暗的灯光下有一种独特的魅力,无声胜有声。出土的文物证明了徐国人在乐器制作中应用了很多先进的工艺,传世的沇儿镈、俦儿钟等也是徐国人的杰作。千载徐国在它的盛世气象殆尽时被吴王夫差所灭,邳州区域后来又先后被齐、楚所归并,但是无论如何,徐国文化依然深深根植于这片土地,如同这片故土曾经奏响的青铜乐器,依然在民众灵魂的深处余音缠绕。
下邳三帝
千年的徐国落幕,旋即而来的是风云兴替的时代。邳州大地的文脉和中华大地的经历一样,在曲折中更加成熟与繁荣。邳州更是汉末至魏晋南北朝时历史的主舞台之一。在邳州博物馆里,一座三人黄铜全身像惹人注目。三人都器宇轩昂,或伸手指点江山,或捋须思忖,或背手踱步。这三人就是那个时期最重要的人物,如今被称为下邳三帝:生于下邳的东吴孙权,屯兵下邳的东晋司马睿,发迹于下邳的刘裕。两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下邳的文化在这样的风云变化中更为绚烂。
漢唐宋元,煌煌盛世,这里积淀了千秋流芳的风物。譬如狮子三彩陶灯,釉色鲜明,通体绿、棕、白色,工艺非常细腻,特别是扭头的狮子驮着莲花灯座,既有佛教底蕴,又有皇家气势,不仅是唐三彩中的精品,更是盛世年月的写照。在那个年代,李白、李商隐等文人都曾着墨邳州,写下了“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莫讶韩凭为蛱蝶,等闲飞上别枝花”等佳句。宋以来,淮河北岸的邳州地区,不仅是战争的前线,涌现了韩世忠等民族英雄,也客观上成了辽、金、元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汇之所,孕育了沂河文化。在馆藏品中,能够看到同时期的文物,风格已经多元化和多样化。譬如展陈的宋磁州窑四系瓷瓶,瓶身图样借鉴了书画艺术技法,绘就黑色弦纹和草叶纹釉下彩,呈现出了北方的粗犷风格。
长时间以来,黄河河道始终被作为运河使用,不过由于黄河屡屡改道,不仅导致水患,还带来了漕运堵塞。明代开始,开泇济运,引水入泇河再汇入运河,这样一来,邳州地区就成了京杭运河的主航道,也带来了繁荣的贸易交流。在邳州博物馆中,还陈列着大量明清以来色彩斑斓的瓷器,宝石蓝釉的金龙碗质感凝厚,口沿下圈则是金色釉面,令人叹为观止。此外,大量鲜亮的瓷器同样表明了邳州地区在商贸往来之中的中枢地位。尽管展陈的历史止步于此,但邳州依然无时无刻不在书写着新的历史。
步出展厅,回想着这里曾发生过的一切,感慨这片土地文脉的绵长。尽管邳州博物馆不大,但是承载的却是这片土地上最为独特的历史记忆,如同中华文明的一缕细丝,穿梭在时空之中。正是许许多多这样的细丝相互交错,才编织、勾勒出祖国历史的图样。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王冬艳 43740834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