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装圈当代“粉丝”文化

2021-10-22KUROKO

睿士 2021年10期
关键词:粉丝时装明星

KUROKO

“Junya Watanabe on my wri', wri'/ Junya Watanabe on my wri', wri' / Tell'em this, did he miss?”

在Kanye West的新专辑《Donna》中,《Junya》和《Junya pt 2》两首歌曲不仅以日本设计师渡边淳弥为名,更将品牌赤裸裸写进了hook中,其洗脑度之高又一次提醒我们,已经转行做了设计师的KanyeWest是一个地道而狂热的时装迷。当许多更符合大众流行的说唱歌手还在唱着Louis Vuion、Gucci、Dior等“宇宙大牌”以延续说唱文化对于大牌自带的金钱附加值直抒胸臆的初级阶段时,Kanye West显然已经进入了中级阶段:不仅要证明自己有钱买大牌时装,还要让你们知道我的品位绝不流俗,比如张口就能念叨起日本设计师的名字。

这首歌也开启了本期专题的诸多探讨:时尚圈的粉丝文化是什么样的?设计师们如何成为了令人崇拜的明星或者被置入神龛?粉丝文化又如何改变了这个行业的形态?

明星设计师与他们的号召力

众所周知,时尚圈从来不缺独领风骚的时装设计师,他们的知名度即便不能带来具体的消费转化,但他们绝无仅有的设计才华却因为受人敬仰而成功“出圈”,算得上是明星设计师。除了老一辈的Coco Chanel、Pierre Cardin、YvesSaint Laurent等星辰般闪耀的人物,我们更想要讨论更靠近这个年代的名字和他们带来的深远影响。

首当其冲是Alexander McQueen。他的明星成色有多硬核呢?2015年伦敦知名的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为这位在2010年去世的英国设计师举办了名为《Alexander McQueen: Savage Beauty》的回顾展。这次展览也历史性地成为了该博物馆历史上最受欢迎的展览:展览售出的门票比纪录榜上的第二名远远多出了超过十万张。来自世界各地87个国家的观众前来参观,线上点击率也超过了三百五十万,并且为了满足人们对于观展的需求,展览延长开放了整整两周。

如果说McQueen的明星光环来自于他的才华,他的拥趸热爱他设计的时装和创作的时装表演因此并不限阶层与性别,另一位英国设计师Phoebe Philo的明星光环则主要来自她所建立的审美标准和为当代中产女性提供了好品位的完美衣橱,因而在全世界拥有广大的女粉基础。在Philo离开法国时装屋Celine之后,几乎每一个时装网站和时装杂志都有过类似“如何复制Phoebe Philo的Celine造型”的专题。尽管一个个Phoebe Philo的Celine的“平替”被推出、推广和走红,却没有一个真正能够取代之。甚至“曾经在Celine与Philo一起工作过”被许多年轻设计师引以为傲地写在简历里成为卖点。

个人特色同样强烈的法国摄影师和时装设计师Hedi Slimane在离开SaintLaurent接力Philo成为Celine创意总监,这一时装大事件也开启了我们这个时代关于时装行业的另一个重要话题:设计师的商业号召力,是否已经成为了对他们的新评判标准——如果不是唯一标准的话。诚然,成功为品牌树立号召力的设计师并非等闲之辈,需要无比强大的管理能力,从新系列的创造到品牌形象的传达都需要能够由他们一手掌控。Slimane在加入Saint Laurent之后不仅改掉了品牌的名字,还删除了品牌过去的社交媒体内容(在此之后许多品牌开始效仿),接着通过季复一季的摇滚风格时装和全权由他担任摄影的广告快速为Saint Laurent的形象洗牌,一如他曾经为Dior Homme塑造了当时耳目一新的瘦削精致的男性形象。这一做法后来又行之有效地应用到了新的Celine上。

与S l i m a n e 类似的还有加入Balenciaga的Demna Gvasalia、Dior Men的Kim Jones、Louis Vuitton的VirgilAbloh。这些如今可以说叱咤风云的设计师风格不尽相同,却在相似的模式下以明星设计师的身份入主奢侈大牌,再以全新之貌来呈现产品和品牌形象之后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他们都是极为懂得如何运用源自才华但高于才华的个人明星光环,在当代时装圈呼风唤雨。相比早先离开Dior的比利时人Kris Van Assche,尽管也是一位极具个人风格和魅力的设计师,但相对保守的审美却没能成功在Berluti实现这种转化,并在今年宣告了离开品牌。

时尚粉丝的“鄙视链”

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身着Dior、Louis Vuion或Balenciaga“爆款”的年轻人或许并不知道这些品牌设计师的名字。但对于资深时装迷来说,不仅要对品牌如数家珍,明星设计师的名字也必须在心中抄写一百遍。因为正如所有大众娱乐产品观众和消费者之间的“鄙视链”,时尚圈的粉丝之间也存在这样一个怪圈——崇拜logo的人必然会受到崇拜name的人之嫌弃,而大众设计师的粉丝也一定会受到cult designer的粉丝之鄙夷。

我们暂时还没有为“cult designer”找到一个准确的翻译,但如果我们丢出一些名字,比如Rick Owens、HelmutLang、Martin Margiela、Raf Simons……大家想必就对这个群体有了非常直观的理解。他们身上确实有共通点:大多凭借个人独立品牌收获了口碑和粉丝群体,并且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还有着强烈的个人设计风格和具有识别性与延续性的设计与产品,以此建立起了自己獨特的美学、颠覆性的理念或者服装表述的方式。可以这么说,他们通常是被置于神龛上的时装设计师。

日本孕育出了非常多这样广受膜拜的设计师,除了Kanye West的歌曲里出现的渡边淳弥,还有神坛上的川久保玲与山本耀司等等,喜欢日本设计师代表着“时装好品位”似乎成为了时尚行业粉丝圈里的一种政治正确。日本时装设计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对西方时装巨大冲击的延续效应,以及相对西方时装保有的独立和本土文化的丰富,正是能不断产出风格独特的cult designer的重要原因。

这一群体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质就是,尽管他们的创作总是出现在其他时装设计师与时装设计学生的参考之中,他们的创作依然保持极强的内观。“这个结果是一个完全原创的观点,也因此更加真实”,时装评论人Cathy Horyn在评价Helmut Lang 1992春夏系列的时候曾经这样写到。正是不断从这样的内观中提取自己的观点,然后转化到设计之中,相比借鉴别人,他们更多是从过去的系列中找到出发点,然后再创造和升级,最后回归到衣服本身——他们从不需要编造任何哲学故事来包装自己的产出。

如果当下的明星设计师的成功秘诀,在于快速借助服装概念和图像建造来树立某种品牌形象和风格,那么cultdesigner们则是在反复恒定的自我之中,不断强化了属于自己的观点。由此,他们的粉丝得以坚信他们的创作并不是商品化的产物,且是不可替代的。

这些设计师或者说这些设计师的品牌事实上支撑起了二级市场中重要的一块蛋糕。不是二手或者也不是古董,cultdesigner们过往设计的时装被粉丝们称为“档案(archive)”。而除了标签,来自哪个系列、是否为秀款、代表了设计师的哪种标志性设计,这些因素都成为定价一件archive的标准。收集archive是这些cult designer忠粉的重要示爱途径,比如今年6月,Travis Sco 在NBA秀场就因为身着一件来自Helmut Lang1999年秋冬系列的M69夹克而备受时尚爱好者们讨论。

街头文化与青年文化,时尚圈粉丝文化的催化剂

在位于伦敦Soho的Supreme店铺,这里每周四上新,店铺门口准时有着大批的潮流青年排起长队,甚至在有重要新系列上新的时候,他们会提前一夜在背后的小巷子里搭起帐篷,通宵等待。一方面,等待的长队直观显示了街头品牌粉丝的狂热程度;另一方面,在小小街区里挤满的排队青年,也自然形成了潮流文化爱好者的线下社群。街头文化和青年文化的盛行让我们看到了时尚行业更多的可能性,也從另一个角度展示了时装设计师或者时装品牌如何才能在早就机关算尽的今天另辟蹊径地获得忠实粉丝。

这类设计师的制胜法宝并非什么独特的廓形、精湛的工艺或超凡的材料运用,甚至只是靠最为基础的T恤和卫衣就如日中天——他们的背后是某种陌生又熟悉的文化的再一次输出。最典型的要数Gosha Rubchinskiy,他的时装设计所代表的是后苏联美学与后苏联一代成长的故事,并且他作为摄影师的另一重身份也在这其中帮助他更完善地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和美学语言,使得其在街头服饰兴起的浪潮中快速打开了知名度,成为了当时的明星设计师。笔者还记得Rubchinskiy曾经在Dover Street Market进行摄影书签售时门口排起的长队,其中不乏十四五岁的粉丝专程前来,只为和他合影——这一切都像极了等待娱乐偶像的年轻粉丝。

事实上在Rubchinskiy之前,Raf Simons就是青年文化时装的标志性人物,他擅长借助标语和平面化的印花打造出帮助青年群体进行身份表达的服装。当然他所做的远不止于此,例如Simons著名的2002春夏系列里戴着面罩、举着火把登场的模特,通过这个表演Simons成功将某一个群体内心复杂且矛盾的叛逆与敏感呈现出来。也许我们可以大胆地将他定义为气氛制造者的先驱。这种情绪在Simons的创作中反复出现,标语和服装成为了这些青年群体与世界的他者交流的工具。“一开始我并没有把自己当作一位设计师,更多的是对自己的质疑,以及如何传达某些真实和无形对话的结果。”Simons在过往的采访中提到。他帮助表达的群体因此也成为了他的粉丝。其实作为设计师的Simons也有自己的偶像:Miuccia Prada。在Jil Sander与Dior任职之后,Simons终于加入了Prada集团担任联合创意总监,这也成为了时尚圈的一段“追星佳话”。

那些著名的时装粉

相比普通消费者,时装设计师最忠实且最具有消费能力的一群粉丝,非明星莫属。比如资深时装爱好者KanyeWest,简直是神出鬼没的比利时设计师Martin Margiela的“粉头”。除了在2013年的演唱会上与他留下的品牌合作,佩戴多款Maison Margiela标志性的面罩登台演唱,2016年还在Instagram上三小时内连续上传了99张Margiela在上世纪90年代末到本世纪00年代初的作品进行刷屏。据业内人士分析,这些图片应该均出自《Margiela Cream Special》一书,这本用小盒子精装的图册包含了六百多张Margiela的创作图片,目前售价已经高达450英镑。

坊间传闻一直梦想成为设计师的West曾经想要报考中央圣马丁艺术学院学习服装设计,但不幸被拒,理由却不是因为他没通过考试,而是学校认为他名气过大,会对教学秩序产生影响。无论如何,这并没有阻碍这位曾在Fendi与Abloh一同实习的说唱歌手开创自己的品牌Yeezy,如今也已成为拥有忠实粉丝群和消费群体的品牌,甚至通过一系列创新性的售卖方式和联名影响着业内人士的知觉。West对于自己的喜好一直很公开,曾经在接受采访时坦言在自己的系列中“可以看到 Raf Simons,也可以看到Helmut、Margiela、Vanessa(Beecroft)以及Katharine Hamnett的影子。”可以看出West绝不是“人傻钱多”之辈,论对时装的热爱、对设计师的了解和对于时装文化的深谙,比得过他的又有几人?

另一位忠实且具有执行力的时尚爱好者是Victoria Beckham。曾经的辣妹,后来在品位上完全受到Phoebe Philo的影响,当初说要站在高跟鞋上俯瞰全世界的她换上了轻便的小白鞋,性感紧身的服饰变成剪裁精致的衬衣与阔腿裤搭配,包括她自己的品牌也成为Philo美学的继承者。

另一对明星小姐妹Olsens也延续了Philo的路线。在Philo离开Celine之后,她们所创立的时装品牌The Row成为了最佳的替代品牌,甚至通过强化精美的剪裁和高端的用料这两个卖点,TheRow也作为代表性奢侈品牌拥有了自己的忠实粉丝群。

时尚圈总是热闹非凡,在这个资本和媒体不断寻找新星、甚至尝试造星的行业里,成功建立自己的“饭圈”并非易事。群体认同感、独立性和原创性、恒定的自我和全面统一的视觉语言,这些特质需要品牌决策人拥有深厚的设计功力、表达能力和视觉把控力,还有敏锐的时代感知度。诗人T.S.艾略特曾经写道“: 不管人们愿意与否,他们的感受性是随时代而变化的,但只有一位天才人物才能改变表达的方式。很多二流的诗人之所以是二流的,就是因为他们缺少那种敏感和意识来发现他们与前一代人感觉不通,必须使用不同的词汇。”想要在时尚行业成为绝对偶像,这个道理或许同样适用。

猜你喜欢

粉丝时装明星
时装
漫画&时装请签收你的儿时梦
明星们爱用什么健身APP
扒一扒明星们的
放肆玩酷街头时装客
激活时装新形态
谁是大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