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元代东林庵创建考略

2021-10-22徐榴

炎黄地理 2021年8期
关键词:东林佛寺僧人

徐榴

无锡的东林书院自北宋政和元年创建,历经宋、元、明、清朝代更迭,一直屹立于无锡城中,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在书院东北角有一处“东林庵旧址”,僧人念佛烧香之事似与书院关系不大,为何书院在原庵已不存在的情况下,仍旧保留其旧址?书院对此处的介绍颇为简单,仅为“元至正十年(1350)僧人秋潭建,现在的东林庵为后人重建。”为何元代会在书院旁建此庵?建庵的目的是什么?为何是庵而非寺?秋潭与无锡又有什么关系或交往?笔者认为,探讨元代东林庵的创建情况,对于更加全面解读书院历史,补充元代书院研究的不足有重要意义。

元代统治者的崇佛政策

元代是一个异族统治、疆土广阔、各种宗教并存的特殊朝代,从元世祖忽必烈登基至元顺帝退出大都,时间跨度约有百年。当时的统治者释教,佛教兴盛,佛教庙宇遍布全国,僧人入仕与佛教世俗化现象达到顶峰。《元史纪事本末》中载:

按元自太祖起朔方时,已崇尚释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其地广且险远,俗犷好斗,思有以柔服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尽领之于帝师。乃立宣政院,其为使位居第二者,必以僧为之。帅臣以下,亦僧俗并用,军民尽属统理。于是帝师之命,与诏敕并行西土。百年之间,朝廷所以敬礼而尊信之者,无所不用其至,虽帝、后、妃、主,皆因受戒而为之膜拜。正衙朝会,百官班列,而帝师亦或专席于坐隅。且每帝即位之始,降诏褒护,必敕章佩监络珠为字以赐,盖其重之如此。

可见,元代统治者极力推崇佛教,希望能通过营造全民崇佛的氛围来巩固其统治。因此,僧人尤其是帝师,在朝廷中得到前所未有的尊崇,在任用上也采用“僧俗并用”的方式。

在这样的崇佛政策下,元代新建了很多佛寺,“星罗棋错,小而乡、县,大而府、州,为佛宫者何啻万区,为其言祝除毛发者,其徒又无虑百有余万。”元代的佛寺,按照创建的时代来说,可以分成两类:一是“旧刹”,由前代创建;另一类为新寺,建于元代,而新寺基本由五类人群建造,分别是皇家、朝廷、贵族官僚、民间人士和僧人。

元廷对待佛教态度的根本目的,不仅是为维护元朝的统治和满足统治者精神上的需求,还包括政治、军事、思想、生活各个方面的现实需要。元廷在刚刚平定江南时,江南大多禅僧基本采取如释明本的态度,以隐退的方式拒绝与元廷合作。因此,除了必要的压制以外,整个元廷对于江南僧众都采用笼络、示好的态度,以达到在政治统治中发挥纽带作用。

东林庵的创建

东林书院东林精舍之东、弓河之上建立的东林庵,是在原宋朝东林书院废址上建立起来的,但在僧人秋潭建庵前,其址应已作为祭祀杨时之地存在,只是未成规模,后秋潭建东林庵。因此,严格说来,东林庵应属于僧尼在废墟上建立起来的佛寺。

乾隆七年(1742)《金匮县志》卷九中载:“东林庵,在东林精舍之东,道南祠未立,尝寘文靖木主于此,故以名庵。元至元中,僧秋潭建。”

可知,大约于南宋年间,理学兴盛,无锡杨时弟子及其传人为纪念东林书院创始人,在已荒废的书院处建了一处祭祀杨时的地方,以此缅怀先贤,寄托思念之情。在无锡地方文献中,未有专门记载此处作为杨时祠堂的记录,因此,笔者推测,此处虽作为杨时专祠,规模很小且鲜有人来祭拜,而南宋、元代地方政府也未对此处进行过重新规划和利用,因此整个书院及周边一直作为荒废之地存在。

直至元代中期,僧人秋潭看到这样一处近城临水、幽静、荒废之地,便有了新建一所佛寺的想法也合乎常理。为了取得地方文人及政府的好感,沿用了原先“东林”之名,取名为“东林庵”,既可以继续供奉杨时牌位,又作为寺庙可以供奉香火,一举两得。再加上元代崇佛的政策,秋潭新建东林庵之事便很快得到落实。

为何称“庵”而非“寺”

东林庵作为供奉香火的佛寺,直至清嘉庆时期延续了460余年,清代更是香火兴旺,长期接受城乡广大信男善女及其他信奉者祈祷膜拜。一个历史绵延不断、香火如此兴旺的庵,为何不与南禅寺、崇安寺等这些寺庙一样称之为“寺”?毕竟从我们现在的眼光看来,庵为尼姑修身之地,寺才是僧人禅林念佛之所,而东林庵却一直以“庵”自称?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原因:

东林庵庵址范围较小,庵内建筑规模也无法与一般寺庙相比,用现在的话来说,其规模未能达到寺的要求。清康熙《金匮县志》载:“东林庵,在城东隅箬叶巷。元至正十年僧秋潭建。明洪武初,邑人朱子华施地以广之。”可知,东林庵在城中居民小巷箬叶巷中,直至明代朱子华施地,面积才有所扩大。因此,受此地理位置局限,东林庵的规模远不及寺庙的标准。

墓地建庵之风,在宋代南方已很流行。南宋陆游曾说:“葬必置庵赡僧。”元代江南建造佛庵就更加普遍。嘉禾(今浙江嘉興)沈荣“即其父之墓所立屋若干楹,曰报本庵,置田若干亩,命浮屠氏之徒守之,率其弟若子孙祀焉”。虽然杨时墓地并非在此,但在东林书院旁建一方佛庵来供奉创始人杨时,使祭祀能够长期延续,意义重大也无可厚非。

秋潭出身

秋潭在释道领域并不有名,在无锡地方文献“释道”中没有专门介绍。笔者只在乾隆七年(1742年)《金匮县志》卷九“东林庵”条目下找到相关记载:“倪云林《万林秋色图》跋云:是夕,秋潭同观。盖元季高人有托而逃,谓之冷元人也。”倪云林是元代无锡的著名画家,与秋潭生活在同一时代,秋潭与他素有来往,赏景作画、游船弓河也在常理之中。能够与当地有名的文人来往,说明秋潭此人诗意禅心,追求雅化,猜测他应该有教育背景,为汉族儒者,也许还曾是汉族官吏,只是不想在元朝入仕为官,故而出家逃身禅林。

元代战事频繁,一些佛寺因地理位置幽静,远离尘世而成为了乱世中的一方净土,出家者众多,但出家的原因各不相同。若是因生活无助而出家的普通农民,由于文化素养问题,很少能与当地有名的文人纵情山水、追求雅化;但若本身就是出身儒户或官吏,则这种可能性就大大增加。汉族儒者,经家国变故,最后对世事失望,于是转入禅林的也有例子。如释英,顾嗣立在《元诗选初集》中记载:“英字实存,钱塘人。唐诗人厉玄之后也。素能诗名。历走闽、海、江、淮、燕、汴。一日登径山,闻钟声,有省,遂弃官为浮屠,结茅天目山中。”释英在饱经沧桑之后,最后在佛教中找到了精神归宿。

笔者认为,关于秋潭的出身因地方文献中没有记载而无法具体到人,但从他生平的交往对象看,秋潭此人受过良好的教育,有一定的文化。但是否曾为官吏因现有史料中未能找到与之相对应的人,因此进一步考证难度较大,在此仅能推测他为儒户出身。

东林庵的创建与元朝政府为巩固自身统治而大力推崇的崇佛政策、与元朝战事频繁,汉族儒户为躲避战祸而皈依佛门有关联,也与无锡杨时弟子及其传人为纪念东林书院创始人,为此保留一处祭祀杨时之所相关。东林庵虽然只是东林书院的一小部分,但在元代一朝却为荒废冷落的书院增添了人气与香火,历经整个明代,为书院讲学之事发挥了作用,直至清朝道光末年才被撤除。它的存在见证了东林书院460多年的沧桑与变革,它在保存延续道南一脉的学问上、维护宋代杨时讲习遗址上,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东林佛寺僧人
咱们明天比蜜甜
Functions of Etymology in Vocabulary learning
白云深处
唐代佛寺壁画研究
人生即修行
当老鼠变成虎
谁怕谁
救妻又杀妻,“好男人”走火入魔为哪般
一滴血2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