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构建在电工专业课程中的应用分析
2021-10-22何智慧魏殿才张继东
何智慧 魏殿才 张继东
摘 要:本文提出在电工专业课程教学中运用模型构建方法。以“通电导体在磁场中的运动情况”为例介绍模型构建的一般步骤,阐述模型构建在电工专业课程中应用的目的和意义。
关键词:模型构建 电工专业 应用分析
一、模型构建教学方法概述
模型构建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已在其他学科教学领域得到了有效应用,对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有明显作用。在中职院校电工专业课中应用模型构建的方法,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积极性,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于具体的实物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通过抽象的形式来表达。模型构建的一般步骤:将实际问题理想化为次级模型包—建立模型—模型求解与分析—模型应用—模型升华。
二、模型构建例析
下面以电工专业课程中的“通电导体在磁场中的运动情况”例释如何进行模型构建。如图1所示,水平面内的装置处于方向垂直水平面(纸面)的匀强磁场中,导体棒可动,其余部分固定不动。设导体棒、导轨和直流电源的电阻均可忽略,导体棒和导轨间的摩擦不计,导轨足够长。若导体棒由静止释放,试分析导体棒的运动情况。
(一)實际问题分离并理想化为基本模型包和初级模型包
学生学习基本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接触、理解和掌握基本模型的过程。电路知识的学习,离不开电阻、电源等电学基本模型;力学知识的学习,离不开质点、刚体、速度、加速度等力学基本模型。随着学习的深入,基本模型也随之融合为更高一级的初级模型,力学中的质点、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基本模型组合为运动学模型和动力学模型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只有先把问题理想化为一个个熟悉的次级小模型,才能理清题意,为进一步分析模型做好准备。本题中,需将实际问题先分离理想化为匀强磁场、不计内阻的理想电源、不计电阻的理想导体(棒)、理想的光滑接触面、足够长的不计电阻的理想导轨等基本物理模型;再将电磁学的一些基本模型组合升级为闭合电路模型、导体切割磁感线模型、带电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模型等。
(二)建立模型
在将实际问题分离并理想化为基本模型包和初级模型包的基础上,要抓住问题的核心要素,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建立物理模型。在本题中,抓住合外力是安培力、匀强磁场、稳恒电源、导体棒初速度为零等特征,建立“在恒压源作用下初速度为零的导体棒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模型”,简称“导体棒模型”。
(三)模型求解与分析
模型分析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一般先定性分析,再定量分析。定性分析主要依靠电学、力学等物理规律从初态开始进行动态分析,最后预报出终态。定量分析是利用物理规律得出数学模型,再利用数学工具得出精确的结果。
1.定性分析
初态:速度 ,感应电动势,电流 ,加速度
动态过程:
导体棒的速度越来越大,加速度越来越小,速度增加得越来越慢。
终态:加速度,感应电动势,电流,速度
2.定量分析
设导体棒的速度为 ,由已知条件可知导体棒的初速度。
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建立导体棒运动的微分方程,有 ,即
对上式进行拉普拉斯变换得到
解此代数方程,求得
求的拉普拉斯逆变换得
导体棒的加速度
导体棒的速度越来越大,加速度越来越小,速度增加得越来越慢,最后导体棒的加速度,速度。
(四)模型应用
建立模型的目的在于能够运用模型快速准确地解决新的实际问题。“导体棒模型”可用于分析雨滴的下落过程(雨滴受到的阻力与其速度成正比)、直流电源对电容器充电的过程中电容器的电量变化情况、机车恒功率启动过程中的速度变化等。
(五)模型升华
要想对所建模型有深刻理解和把握,必须把该模型放到整个物理模型的链条中去,掌握它是哪些模型的有机组合,隶属于哪些模型,即知道它的位置。本题中,“导体棒模型”属于电磁感应模型,类似于电子学和自动控制里的负反馈模型,电磁感应模型和负反馈模型又都属于能量守恒模型。
三、小结
模型构建在电工专业课程中的应用具有以下几个优势。第一,通用性强。通过模型的升华,构建一个模型能够快速准确地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第二,方便、快速、准确。可以使问题大大简化,提高研究效率。第三,使用范围广、意义深远。不仅可以在电工专业课程中得到广泛应用,还能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望,进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经过长时间的模型构建训练,能够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对知识的映射,使学生能够通过模型构建对知识进行直观表述,从而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能够运用模型构建的方法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何智慧,魏殿才.最大功率传输模型建构及其在电工专业课程中的应用[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