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多伦县白石头沟钼矿成因分析及找矿方向*
2021-10-22贾元琴
许 海 贾元琴
(1.内蒙古地质矿产勘查院;2.乌兰察布市自然资源局)
多伦县白石头沟地区位于多伦火山盆地中心,该地区是重要的铀、金、铅锌等多金属矿化集中分布区。2011年开始,依托内蒙古自治区地勘基金项目,在本区首次发现了该火山热液成因钼矿床,研究控矿因素、矿床成因及找矿方向工作尤为迫切,对矿区深部、外围及该地区空白地段进行矿产评价预测,为后续工作开展有一定指导意义。
1 区域地质背景
白石头沟钼矿床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西南约30 km处。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华北地台北缘与内蒙古中部地槽褶皱系衔接部位[1],本区经历了多旋回构造—岩浆活动,形成了多期次侵入岩和火山岩,是燕辽铀—多金属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2-3]。
研究区出露的地层由老至新主要有下二叠统三面井组和额里图组、上侏罗统满克头鄂博组和白音高老组、白垩统义县组、新生界第四系更新统和全新统[4]。
研究区位于多伦火山喷发盆地中心部位发育的次级火山机构——白家营子破火山内,位于白家营子破火山东南端。在破火山口边缘弧形塌陷及放射性断裂较为发育,局部处于伸展环境,利于形成诸如侧火口、放射状断裂等次级火山构造。
研究区火山岩出露比较广泛,岩性由基性至酸性均有,其形成时代跨越古生代至中生代。
2 矿区地质特征
2.1 地层
研究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上侏罗统满克头鄂博组,为一套以酸性火山熔岩、酸性火山碎屑岩、中性火山熔岩的岩石组合。可划分为3个喷发小旋迴,其包含11个火山喷发韵律:第一旋迴由下至上韵律组成为流纹质晶屑玻屑凝灰岩→流纹质晶屑凝灰熔岩;第二旋迴由下至上韵律组成为流纹质晶屑玻屑弱熔结凝灰岩→流纹岩→碱长流纹岩;第三旋迴由下至上韵律组成为英安质凝灰质火山角砾岩→英安质晶屑凝灰岩→蚀变安山质凝灰熔岩→英安岩、安山岩、安山玢岩。火山活动强度总体呈现由强到弱再到强的变化趋势。
2.2 构造
研究区位于白家营子破火山口内东南侧边缘,该处弧形塌陷及放射性断裂较为发育,局部处于伸展环境,利于形成诸如侧火口等次级火山构造。
(1)侧火口构造为工作区的主要控岩构造之一,控制着区内英安岩的展布。侧火口构造平面上由多种岩性组成,早期(火山喷发期)为英安质晶屑凝灰岩及安山质凝灰熔岩等一套喷出相火山岩。该侧火口为火山残浆运移通道,被英安岩呈环状形式充填,英安岩流纹构造面理产状陡而乱,但总体上向环形内部倾斜,倾角为60°以上。
(2)隐爆角砾岩筒构造为区内主要的控矿构造,也是在上述侧火口形成,且英安岩就位后沿着英安岩与围岩接触带的薄弱环节而形成,其控制着区内隐爆角砾岩型钼矿(化)体的产出。
2.3 地球物理特征
通过1∶1万激电中梯扫面测量及1∶1万高精磁测量,在区内圈定了视电阻率激电异常DJ-2及高精磁异常C-1。其中,DJ-2视电阻率高阻异常呈不规则环形展布,长轴为北西—南东走向,长约为1 400 m、宽约为800 m;C-1为负磁异常,呈不规则环状分布,长轴为北西—南东走向,长约1 000 m、宽约900 m。值得注意的是,DJ-2激电异常与C-1高精磁异常的平面形态高度吻合(图1)。
3 矿体地质特征
区内共圈定2条钼矿体,分别编号为Ⅰ、Ⅱ号钼矿体。Ⅰ号钼矿体分布于侧火口构造的北西部,Ⅱ号钼矿体分布于侧火口的南西部隐爆角砾岩筒内(图1)。
3.1 矿体地质
Ⅰ号钼矿体呈北北东走向的弧形脉状,产状为95~105°∠30~35°受侧火口之次级断裂构造控制,赋矿围岩为英安质晶屑凝灰岩。控制延长约为200 m,延深为100 m,平均宽度为2.6 m。Mo品位在0.041%~0.054%,平均0.049%。
Ⅱ号钼矿体为隐伏矿体,由Ⅱ-1、Ⅱ-2这2条钼矿体组成,受隐爆角砾岩筒构造控制,整体呈走向北西,倾向南西,侧伏向南东的脉展布。Ⅱ-1号钼矿体赋矿围岩为英安岩,目前控制矿体延长约280 m,延深约为140 m。矿体的平均厚度约为9 m,Mo品位为0.03%~0.59%,平均品位为0.102%。Ⅱ-2号钼矿体赋矿围岩为凝灰岩,目前控制矿体延长约为100 m,延深约为140 m。矿体的平均厚度约为6 m,Mo品位为0.031%~1.03%,平均品位为0.094%。
3.2 矿石组构
(1)矿物成分。本区钼矿主要矿石矿物为辉钼矿;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钾长石及斜长石等,次为微量金属矿物,如黄铁矿、闪锌矿、针铁矿及赤铁矿等。
(2)矿石结构及构造。辉钼矿主要呈鳞片状、片状,其它微量金属矿物主要呈不规则粒状、半自形假象粒状等结构。矿体中心部位的矿石主要呈角砾状(图2(a))构造,矿体边部矿石呈网脉、细脉、浸染状等构造(图2(b))。
3.3 围岩蚀变
矿体主要发育有硅化、褐铁矿化等围岩蚀变,偶见少量的黄铁矿化蚀变。
4 成因分析
Ⅰ号钼矿体赋矿围岩为英安质晶屑凝灰岩,受断裂控制明显,表现为裂隙充填型脉状矿体,与火山—次火山热液作用有关的钼矿化。
Ⅱ号钼矿体则呈现出显著的隐爆角砾岩型钼矿化,主要表现为如下几点。
(1)钼矿体受隐爆角砾岩筒构造控制,且矿石主要呈角砾状构造。矿石内角砾多为棱角状,次为次棱角状,次圆状少见,无大的位移,具可拼性,裂隙可闭合,部分可见蚀变褪色边。
(2)矿体内胶结的角砾与矿体围岩成分一致,多为英安岩或英安质晶屑凝灰岩角砾,显示“就地取材”特征,胶结物为含钼矿热液。
(3)钼矿体自中心向外围角砾有由小逐渐变大的趋势,如ZK04孔内钼矿体的中心富矿部位角砾大小均<1 cm,向两侧过渡随着矿化富集程度的减弱,角砾逐渐变大,最大者有5 cm左右。
(4)自角砾岩筒中心到边缘矿石从角砾状过渡到细脉状、网脉状,也间接反映了由中心到边缘爆破程度在趋于减弱。
由此,Ⅱ号钼矿体受隐爆角砾岩筒构造控制明显,对围岩选择性不强,钼矿化发生在英安岩喷发就位之后,在经历了火山喷发期、潜火山活动期之后,在火山热液—流体活动期,火山期后残余流体及气液沿侧火口上升,并在英安岩与凝灰岩接触带这一薄弱地段发生隐爆,随后矿质沉淀于隐爆角砾岩体系中,形成隐爆角砾岩型钼矿体[5]。故该矿体是与火山—次火山热液作用有关的隐爆角砾岩型钼矿。
综合来看,区内钼矿体的赋矿围岩为一套以英安岩为主的火山岩,控矿构造主要为隐爆角砾岩筒,次为断裂构造。结合矿床地质特征认为,钼矿为火山—次火山热液成因,同一套成矿热液因迁移过程及其就位环境差异,表现出2种矿化类型。
5 找矿方向
5.1 矿体空间展布特征
控制Ⅱ号钼矿体的钻孔见矿深度见表1。ZK04钻孔的见矿最深,该孔是在含矿角砾岩筒较中心部位见到钼矿体,矿石主要呈角砾状构造;ZK07、ZK08及ZK09钻孔见矿(化)浅,而ZK07、ZK08及ZK09钻孔均是在含矿角砾岩筒的边缘部见到较弱的矿化,矿石呈细脉状、网脉状等构造。
?
正如图3对矿体及各钻孔的空间分布形态所示,ZK07、ZK08及ZK09钻孔所见的钼矿(化)体均处于含矿角砾岩筒上方较浅部位,其中ZK07钻孔见矿处位于角砾岩筒上方北西侧,ZK08钻孔见矿处位于角砾岩筒上方南东侧,依据这一特征在ZK08的240°方向40 m处施工的ZK14孔内见到类似ZK04孔内所见的富矿体。
5.2 找矿方向
依据各见矿钻孔控制矿体(化)深度、展布及矿(化)体构造特征的垂向分带分析可知,含矿隐爆角砾岩筒存在倾向南西、侧伏向南东的规律,对应Ⅱ号钼矿体亦存在倾向南西、侧伏向南东的规律。依据Ⅱ号钼矿体的南东向侧伏规律分析认为,下一步找矿方向应聚焦于矿体南东端深部位置。
6 结论
研究区目前发现的2条钼矿体分别表现为裂隙充填型脉状矿化和隐爆角砾岩型矿化,结合地质特征认为,该钼矿为火山—次火山热液成因。依据矿体向南东侧伏规律认为,下一步找矿方向应在矿体南东端深部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