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街区、密路网”理念下街道空间一体化分析
2021-10-22杨弘毅
杨弘毅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085)
0 引言
2016国家印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优化街区路网结构。加强街区的规划和建设,分梯级明确新建街区面积,推动发展开放便捷、尺度适宜、配套完善、邻里和谐的生活街区。”此项建议旨在提升城区人们生活质量,完善生活街区的配套设施,为城市规划与街区布局给出了全新的设计方向,“小街区、密路网”的设计理念为落实此意见的方向之一[1]。
1 在“小街区、密路网”规划下空间整体建设的干扰条件
1.1 技术指标适用性不强
国内在进行街区规划设计时,主要关注街区系统性建设指标,包括建筑密度、绿化面积、停车位等。在大尺度街区、稀疏性路网的各项规划中,此类技术指标具有一定指导作用[2]。我们以绿化用地为例,分析技术指标适用性不强的原因。在大尺度街区、稀疏性路网街区规划工作中,对于绿地面积,每个城区结合自身需求,制定技术指标。比如,在上海、杭州等部分地区,对于绿化用地并未设置最低标准[3]。
1.2 协调机制执行能力欠佳
对街道进行管理工作,含有多个层次,设计范围表现出错综性,具体包括机动车道路空间、绿化空间、慢行空间等,涉及的分属单位有交通、市政等。每个单位对于街道管理的理解存在差异性,参照的管理指标相应有所差别。然而,各部门进行的街道管理工作,存在统筹规划缺失、各部门衔接不畅、执行能力不高等问题,阻碍小规格街区、高密度路网的整合性街区空间建设[4]。
2 在小街区密集型路网规划下空间整体建设的具体方法
2.1 街道空间整体规划的案例分析
(1)案例背景。广州A地区建设于20世纪90年代,占地规格约为6.20km2。自1993年起,开展多次社区规划与改进。城区内主要有三个街区,分别为西区、中心区、东区。西区规划时,以商务行政类为主要功能,中心区规划建设时,以大型办公建筑、城市生活公用环境为主要方向,包括大型公用建筑、购物广场、绿地等,东区规划时,以居住为主。
(2)案例街道空间整体规划效果分析。①交通规划。如图1所示,案例街区中对土地权属进行明确划分,包括市政道路与地块内部道路两类,地块中的道路,可供地块停车、消防所用;②街道界面。案例的街区规划,存在建筑结构所在水平线不一致、墙面凸凹无序、底层街墙构造连续性不足等问题,难以营造优质的街道环境。
图1 案例街与地块关系
2.2 案例街道空间整体规划存在的优势与不足
2.2.1 规划优势:街道界面层次性表现优异
在进行地块建筑设计与街道规划时,可设计三种街道界面,以确保街道设计的层次性。①较高渗透性、较强叠加性的框架界面,比如骑楼、架空等;②明确划分边界时,可使用建筑立面设计方法,结合建筑立面功能差异性,营造不同的街道界面层次性;③加强私人用地围合设施管理,比如绿植、闸机等,以改善建筑主体与街道之间关联。
2.2.2 规划不足:空间开放性不强
图2为案例街道各区域的开放程度示意图,图2表示建筑区对外开放设计效果一般,围合处理规划较多。案例街区整体规划,表现出空间分散性,图2中5号区域的开放程度最小,仅为6%,开放区以办公建筑为主,以较大规格建筑入口设计,与人行通道,形成点与线的开放式设计,并未融合线与面的开放设计思想,对于公共建筑功能完善具有一定限制作用,削弱街道整体规划效果。由此可见:提升街道规划的开放性,使其各区街道开放指数有所升高,能够有效增强街道整体空间设计效果,提高公共区域的利用率,提升各街道界面整体的关联性。
图2 案例街道各区域的开放程度
2.2.3 规划不足:控制与协调融合不强
在小规格、高密度型街区规划时,对于街区规划与管理控制,尚未构建出有效的空间管理体系,各部门并未形成协调机制,由此无法形成统筹性的街道管理思想,引起街道空间管理效果欠佳,整体规划管控未达到预期目标。由此可见:在街道规划管理时,需组建统筹管控小组,制定街道管理体系,加强各方协作,明确街道管理共识,制定可操作的管理制度;集中由施工单位对街道逐一进行路线优化,以增强街区整体规划效果。
2.2.4 规划不足:消防应急规划空间连续性不强
在小规格、高密度型街区规划时,消防应急工作较为关键,对于消防应急的部署工作,以地块内部布设的形式,并未切实增强街道空间规划的连续性。对此问题,可采取市政街道叠加方式,增强空间整体效果。在前期街道规划时,需预留自助防火设施添加位置,加强消防分区设计,设定疏散街道,保障消防顺利。
2.3 总结街道空间整体规划的经验
2.3.1 明确街道规划目标
(1)紧凑密集的街道空间设计。街道整体规划工作,旨在整合街道空间各类资源,通过有效紧凑的设计手法,提升街道资源的利用效率。在街道空间规划时,街道宽度的尺度,需保障行人通行顺畅,在保障人通行顺畅的基础上可采取建筑水平线优化,增强空间叠加资源的利用性,局部绿地开放式设计,优化街道功能。
(2)加强街道周边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街道作为城区中较为关键的公共区域,是城市发展与经济运作的命脉,其整合规划建设的效果,会直接关联于城区结构规划成效。整体规划的设计目标,旨在加强城区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可借助建筑结构与街道之间的关联性设计,激发街区沿线的商业活力。同时,开展土地价值建设,增强土地资源使用的集约性与合理性,减少土地资源浪费。
2.3.2 建设管理保障机制
(1)建设街道管理的保障机制。建设多种保障机制,能够有效回避建筑周边街道空间质量发生下滑问题。加大整体街道管理力度,切实把控街道整体结构框架,有序调整各项管控条件,挖掘街道管理特色。
(2)形成多专业协作体系。协作机制在构建时,要求各部门给予有效支持。街道规划设计、管理涉及市政基建、交通管理、园林运维、消防应急等多部门。借助各部门的专业协作,积极打造安全舒适的街道空间,发挥小规格、高密集型街道规划的积极作用。
2.3.3 主题式街道空间规划方法
在具体街道空间规划时,可分别从聚会餐饮、购物时尚、文化交流、健身活动、文艺演出等视角,进行主题街道空间规划,增强街道空间资源整合效果,加强支路设计的丰富性,为人们提供多重便捷的交通条件,达成街道空间规划目标。
3 结论
综上所述,对于街道空间整体规划设计工作的发展,需要分别从整合街道空间设计、经济与生态协同发展两个视角为切入点,同时配置相应的保障机制,构建多方协作运营平台,对城市街道进行全方位弹性管理,确保街道空间各项资源的利用效果。与此同时,结合各街道空间特点,尝试从界面干预、空间资源整合等视角,制定具有针对性、可实施的空间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