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康复疗法在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
2021-10-22魏明霞王伟孙志瑛张秀枫
魏明霞,王伟,孙志瑛,张秀枫
(大庆龙南医院(齐齐哈尔医学院第五附属医院)心内科,黑龙江大庆 163453)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损伤终末阶段的一组症状群,其临床发病率较高,已经成为当前对人类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的心血管疾病。相关研究数据显示,我国的心力衰竭发病率高达0.9%,且仍在不断上升[1-2]。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多合并各种基础疾病,临床治疗工作困难,病情危急[3]。目前,口服药物是该病的主要治疗方式,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但其生活质量较差,需配合有效护理。有研究显示[4],运动康复疗法可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基于此,该研究选取2019年11月—2020年8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100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究运动康复疗法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100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患者均被临床确诊为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主要临床症状包括:劳力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患者对该研究所使用的药物均耐受,且无不良反应;患者均知情并同意参与该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患者具有精神病史;患者依从性较差,中途退出研究;患者病情不稳定。该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观察组:男31例,女19例;年龄44~82岁,平均年龄(56.34±4.28)岁。对照组:男33例,女17例;年龄45~83岁,平均年龄为(57.04±4.22)岁。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基础药物治疗,包括强心剂、利尿剂、血管扩张剂、吸氧、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受体阻滞剂,同时对患者的血压、血糖以及血脂进行有效控制。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对病房环境进行清洁,定期开窗通风,将室内湿度和温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保证患者舒适度。给予患者心理疏导,明确患者存在的不良心理问题,对其展开心理疏导,进行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减少不必要的担心。并针对患者常见并发症进行积极预防,减少患者不良事件发生,促进患者恢复。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运动康复疗法。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标准对患者的心功能进行评估,针对心功能Ⅰ级和Ⅱ级的患者,患者在治疗1周后进行主动运动,同时进行下床步行;到第2周时,对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评估,根据实际症状适当增加患者的运动量,延长其运动时间,每次20 min,每天2次。针对心功能Ⅲ级患者,则需要其在室内行走运动,时间为每次5~10 min,每天1次。如果患者的心功能较好,可适当加强运动,如进行散步和上下楼梯等。如果患者心功能较为稳定,则可为患者制定个性化运动方案,包括打太极、散步等,每次锻炼时间在0.5~1 h,运动前需热身,运动时心率最大控制在最大心率的70%。针对心功能IV级患者,需要绝对卧床,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床上全身关节锻炼,每次10 min,每天4次,并协助患者进行洗脸、上厕所和日常饮食等日常活动。需要注意的是,要保证患者运动适量,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同时,运动康复训练针对的是病情恢复较为稳定的患者,否则不能进行[4-5]。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对患者训练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积极引导,保证患者积极配合。
两组均治疗6个月。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预后效果。比较两组治疗半年后的病死率和再住院率。
(2)生活质量。采用健康状况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进行评估,主要包括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生理状况和心理状态,每项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
(3)康复效果。主要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三个等级,显效:治疗后,患者心功能改善2级;有效:治疗后,患者心功能改善1级;无效: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变化不显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对心功能等级进行评价,其中Ⅰ级为:患者的体力活动并不会受到限制,患者可正常开展日常活动。Ⅱ级:患者的体力活动受到一定限制,日常生活活动受到一定限制。Ⅲ级:患者的体力活动受限明显。Ⅳ级:患者活动受到严重影响,基本只能卧床休息。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计量资料用(±s)表示,分别采用χ2检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预后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再住院率为8.00%,病死率为2.0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4.00%和14.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预后效果比较[n(%)]
2.2 生活质量比较
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的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生理状况和心理状态评分均相对较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组别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生理状况 心理状态观察组(n=50)对照组(n=50)t值P值82.394±3.23 75.49±4.00 90.34±2.13 82.34±3.11 89.04±3.22 77.44±4.00 91.23±4.34 83.24±4.96 8.115 0.000 15.007 15.974 0.000 0.000 8.572 0.000
2.3 康复效果
观察组患者康复总有效率为92.00%,高于对照组的7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康复效果比较[n(%)]
3 讨 论
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在临床较为常见,近些年发病率逐渐增高。患者发病后,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对患者生命健康危害性较大。该病的致病因素主要为冠状动脉血流灌注不足,引发心肌缺血,进一步导致心力衰竭,需要临床加以重视[10]。
临床对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主要采用药物治疗,给予患者强心剂、利尿剂和阻滞剂干预。但是仅仅给予药物治疗,临床效果不够显著,并不能使患者完全康复,患者的临床复发率较高,部分患者甚至出现死亡情况[11]。要想保证治疗效果,还需要实施护理干预,常规护理仅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进行管理,告知患者注意事项,对室内温度进行控制,保证室内环境,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但是该种护理方法并不能保证护理的全面性,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效果有限,对其日后行走和活动具有不良影响。
该研究给予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疗法,可降低患者骨骼肌交感神经兴奋性,提高骨骼肌对氧的利用率,增强骨骼肌功能,从而降低对患者心功能的不良影响。患者进行运动训练后,其左心室形态发生改变,人体的最大吸氧量得到提高,下肢血液回流得到促进,从而有效调节了植物神经功能,降低了周围血管压力及心脏负荷,从而明显改善患者心功能。运动康复疗法主要是在患者卧床时期开展适当的功能锻炼,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促进患者血液循环,提高心肌供血能力,降低血液粘稠度,促进患者早期恢复。同时,在后期日常活动训练中,促进患者与病友交流,可加强其社会交往能力,改善不良情绪,促进患者恢复[12]。该研究结果显示: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再住院率为8.00%,病死率为4.0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生理状况和心理状态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康复总有效率92.00%,高于对照组的7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结果表明运动康复疗法在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将运动康复疗法应用于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改善运动障碍,促进患者恢复,意义显著,可在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