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疼痛控制护理模式对创伤性骨折术后疼痛及康复效果的影响
2021-10-22郭松燕
郭松燕
(山东省菏泽市单县中医医院,山东菏泽 274300)
创伤性骨折多由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作用而引起,以骨结构连续性断裂为主要特征,是临床常见骨科疾病之一[1]。该病患者主要表现为疼痛、功能障碍,多数可伴随关节脱位、肌腱损伤及神经损伤,甚至出现休克、内脏损伤等症状。手术是临床治疗创伤性骨折的常用手段之一,但因其具有一定创伤性,且易并发切口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加重患者疼痛症状,进而影响其术后恢复[2]。同时,在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恢复过程中,由于患者需长时间卧床休养,易产生焦虑不安、烦躁等不良情绪,进而降低其对术后康复护理的依从性[3]。中医疼痛控制护理模式是一种高效护理模式,进行辨证施护,针对性高,对患者预后的改善效果良好[4]。基于此,该研究选取该院2019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150例创伤性骨折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中医疼痛控制护理模式对患者疼痛症状及康复效果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150例创伤性骨折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均经影像学确诊;符合手术指征,且为单发骨折;骨折前无其他严重外伤;非病理性骨折;年龄18~60岁;临床资料完整,配合治疗。排除标准:存在病理性骨折者;合并精神疾病者或交流、意识障碍者;神经功能损伤者;多发骨折者;骨质疏松或其他急性感染者。所有患者均知情并同意该次研究,且该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男45例,女30例;年龄25~60岁,平均(42.39±5.17)岁;骨折类型:尺桡骨骨折16例,胫腓骨骨折28例,股骨骨折16例,骨盆骨折15例;致伤原因:坠落伤24例,车祸伤35例,其他16例。观察组男44例,女31例;年龄22~60岁,平均(41.90±5.28)岁;骨折类型:尺桡骨骨折14例,胫腓骨骨折26例,股骨骨折18例,骨盆骨折17例;致伤原因:坠落伤26例,车祸伤37例,其他1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由同一组医生及护理人员进行手术治疗,术前护理方法一致。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术后采用常规护理:(1)基础护理: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关注其病情发展,保持病房清洁。(2)加强健康宣教:科普术后注意事项,可通过多种方式向患者讲解用药事项、饮食调节等事宜。(3)优质心理护理:鼓励患者诉说内心想法,纠正患者消极想法,并针对其积极想法给予肯定、支持和鼓励,并为患者介绍成功治疗病例,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以控制情绪。(4)康复指导:叮嘱患者卧床休息、制动,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疾病恢复情况指导患者进行康复功能锻炼,如指导患者进行简单床上运动,包括肢体伸展、握拳及踝泵屈曲等。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医疼痛控制护理模式护理:(1)组建专业疼痛护理小组:由护士长负责,由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组成,形成针对疼痛护理的标准化流程,对患者进行全面细致的疼痛评估,包括疼痛位置、强度、性质、时间、原因等,报告主治医师,制定个性化缓解方案。(2)结合中医方案:①耳穴压豆:选取皮质下、肾上腺、膝关节、交感等耳穴及神门穴,使用乙醇对穴位进行消毒后,将王不留行籽耳穴贴贴敷于穴位,按压以刺激耳穴,时间为3~5 min/次,2~3次/d;若患者自觉疼痛感加重,可持续按压3 min。②穴位贴敷:选取大椎、阿是穴、腰阳关、关元俞、夹脊及命门等,取丁香5 g、肉桂10 g、吴茱萸5 g及槟榔5 g,研成粉末后用姜汁调匀,制作成药饼,规格为2 cm×2 cm×0.5 cm,将其敷贴于上述穴位,30 min/次,1次/d。③中药内服:使用中医自拟方剂,药物组成如下:牡蛎15 g、白牛膝15 g、茯苓12 g、延胡索12 g、当归12 g、川芎12 g、生地黄10 g、大红袍10 g、乌贼骨10 g、炙甘草3 g、三七3 g、金莲花5 g,加入300 mL水中煎煮成汤,每次取150 mL,分早晚2次口服,每日1剂。④情志护理:与主治医生及时沟通了解患者的辨证类型,为其提供针对性心理疏导,如肝气郁结型患者易躁易怒、失眠心烦,护理人员应与其耐心沟通,使用情绪疗法、移神治法等与患者进行交流;心肾不交型患者易产生焦虑、失眠,护理人员应安慰及鼓励患者,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两组均连续护理2周。
1.3 观察指标
(1)临床指标:记录比较两组患者的卧床时间、消肿镇痛时间、骨痂出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2)疼痛程度评分:术前、术后1、3、5 d,以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总分10分,10分为无法忍受剧烈疼痛,0分为无疼痛,评分高低与疼痛程度成正比[5]。(3)护理效果:关节肿胀、疼痛等症状完全消失,骨折部位生理功能恢复正常,工作、生活未受影响为痊愈;关节肿胀、疼痛等症状基本消失,骨折部位生理功能趋于正常,工作、生活略受影响为有效;关节肿胀、疼痛等症状均未见好转甚至加重,骨折部位生理功能未见改善,工作、生活受到较大影响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计量资料用(±s)表示,分别采用χ2检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指标对比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卧床时间、消肿镇痛时间、骨痂出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更短,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恢复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恢复情况比较(±s)
组别卧床时间(d)消肿镇痛时间(d)骨痂出现时间(周)骨折愈合时间(周) 住院时间(d)观察组(n=75)对照组(n=75)t值P值8.56±2.32 7.42±2.26 12.29±2.65 11.51±2.06 3.41±0.62 4.29±0.39 6.42±0.65 8.29±0.97 11.69±2.84 19.26±2.87 9.171 0.000 11.582 10.404 13.869 16.236 0.000 0.000 0.000 0.000
2.2 两组疼痛程度评分对比
术前,两组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5 d,两组的VAS评分均较各组术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疼痛程度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术后疼痛程度评分比较[(±s),分]
注:与各组术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P<0.05
组别术前术后1 d 术后3 d 术后5 d观察组(n=75)对照组(n=75)t值P值6.62±1.24 6.67±1.32 3.12±0.26*4.29±0.31*#2.26±0.44*3.45±0.25*#1.15±0.31*2.06±0.52*#0.239 0.811 25.043 20.364 13.017 0.000 0.000 0.000
2.3 两组护理效果对比
观察组的护理总有效率为97.33%,高于对照组的8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效果比较[n(%)]
3 讨 论
创伤性骨折发病率较高,可见于任何年龄人群,以中老年人最为常见,多由外伤所致,主要表现为肢体疼痛、肢体肿胀及功能障碍等,病情危重者可出现休克症状,甚至导致死亡。根据骨折严重程度、骨折所处部位及骨折线形态等差异,可分为不同疾病类型,常见有胫腓骨骨折、股骨骨折、尺桡骨骨折等,患者一旦发生骨折,将对人体神经造成一定损伤,加剧患者对疼痛的应激反应,使机体出现生理或病理性变化,不利于提高其生活质量[6]。目前,临床多采用手术方案治疗创伤性骨折,可迅速改善患者症状,但由于手术具有一定创伤性,易引起患者应激反应,使其术后出现剧烈疼痛感,并且患者术后需长期卧床休息,易产生焦虑、紧张及抑郁等负性情绪,导致出现肌肉收缩、血压上升等病理改变,延长其康复时间。研究证实[7],人体长期处于疼痛状态时可加重负性情绪,而负性情绪持续发生也会增加患者的疼痛敏感性,进而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术后康复护理中科学的护理方式尤为重要。目前常规护理侧重患者的心理及舒适度方面,但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的疼痛不仅是一种主观体验,还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若不予以重视,将对患者术后耐受性及坚持锻炼的依从性产生消极影响,制约患者术后康复进程[8]。因此,探寻积极有效的护理方式对患者临床治疗及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学理论认为,创伤性骨折患者出现疼痛症状的主要原因在于气血凝滞、经脉受损、邪气入侵及脉络不畅等,同时烦躁易怒、情志不遂等均与疼痛具有直接相关性[9]。另外,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无法自行、随意改变体位,一方面需承受身体疼痛,另一方面还有较大心理压力,在生理与心理的双重影响下,气血无以化生,怒伤肝,恐伤肾,忧伤脾,肾脏亏虚而难以濡养筋骨,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中医疼痛控制理论认为活血化瘀、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等是改善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康复护理效果的关键[10]。中医疼痛控制护理模式属于一种新型护理模式,以中医疼痛控制理论作为指导,采取多种中医护理措施,如耳穴压豆、中药内服及穴位贴敷等,可起到协同作用,以最大限度满足患者需求,起到解痉止痛、疏通经络的作用。
耳穴压豆是传统中医镇痛护理技术,应用于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康复护理中,具有修复经脉、止痛及畅通脉络的作用,可减轻患者疼痛程度[11]。《灵枢》记载:“耳者,宗脉之所聚也”,其指出人体耳廓上聚集较多穴位,具有沟通内外、联络脏腑的作用。该次研究中,耳穴压豆所选取穴位中,神门具有安神止痛的作用,交感、皮质下均具有活血消肿的作用,对上述穴位进行压豆干预,可降低神经元痛放电作用,可对体液中抗痛因子产生调节作用,以达到活血消肿、止痛的目的。穴位贴敷选取阿是穴、命门、关元俞、大椎等穴进行贴敷,其中贴敷关元俞具有缓解疼痛的功效,贴敷大椎具有调和气血、止痛的功效,贴敷阿是穴、命门具有疏通经络、安心宁神的作用。此外,中药内服所用中药汤剂,主要包括当归、川芎、白牛膝、三七、延胡索及炙甘草等,其中当归、延胡索配伍,可起到活血止痛、肃降肺气的功效,川芎具有调节气血的功效,三七具有疏通经络、化瘀止痛的作用,炙甘草调和诸药,以发挥强效镇痛的作用。同时,根据患者不同证型,给予其针对性的中医情志护理,整体做到身心同治,转移患者注意力,疏泄不良情绪,达到缓解不良情绪产生的不利影响[12]。
该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卧床时间、消肿镇痛时间、骨痂出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更短,术后1、3、5 d的VAS评分均更低,且护理总有效率更高,提示中医疼痛控制护理模式应用于术后康复护理,可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并缩短其恢复时间,对术后早期康复具有积极影响。张玉珍等[13]对创伤性骨折术后患者应用中医疼痛控制护理模式可加快患者病情恢复速度,且可明显缓解疼痛程度,与该研究结果相似,再次证实中医疼痛控制护理模式在创伤性骨折术后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中医疼痛控制护理模式在创伤性骨折术后应用,可提高护理效果,明显减轻患者疼痛症状,改善临床指标,缩短康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