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花清瘟颗粒联合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1-10-22李得祥
李得祥,王 娜
(上蔡县人民医院,河南 驻马店 463800)
手足口病是儿科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感染性疾病,5岁以下的小儿中最为多见,春夏是高发季节[1]。有研究发现,虽然病情比较容易得到控制,但由于个体差异,一些患儿病情发展迅速,会累及其他部位,造成脑脊髓膜炎等神经疾病,从而影响预后[2]。目前临床上多采用单磷酸阿糖腺苷等药物进行治疗,但由于该病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治疗效果会降低,炎性反应难以得到控制[3]。本研究采用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基础上联合连花清瘟颗粒治疗足口病,效果好,炎性反应改善明显,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1月~2021年2月在上蔡县人民医院就诊的手足口患儿10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1例采用单磷酸阿糖腺苷进行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连花清瘟颗粒进行治疗。对照组男27例、女24例,平均年龄(2.21±0.47)岁,平均发病至就诊时间(21.15±4.27)h,平均重量(13.07±2.16)kg;观察组男28例、女23例,平均年龄(2.21±0.47)岁,平均发病至就诊时间(21.56±4.33)h,平均重量(13.47±2.25)kg。两组手足口病患儿的各项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给予单磷酸阿糖腺苷(广东隆赋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80410)加入100 mL生理盐水中进行静脉滴注,剂量为5 mg/kg,1次/d。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给予连花清瘟颗粒(北京以岭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10040)口服治疗,2 g/次,3次/d。
1.3 观察指标[2,3]
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治愈:患儿7 d内病情无反复,皮疹等均消退,体温恢复到症状状态,口腔溃疡消失;未治愈:皮疹仍存在,病情存在反复等。对比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包括:手足皮疹结痂、口腔溃疡消失、退热等。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清指标,包括:IL-6(白介素-6)、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AA(淀粉样蛋白A)。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手足口病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手足口病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
2.3 两组患儿血清指标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血清指标比较
3 讨论
目前临床上治疗手足口病仍无特效药物,多以对症的综合疗法进行治疗。单磷酸阿糖腺苷是一种广谱抗菌药物,也是一种抗脱氧核糖核酸的病毒药物,通过静脉滴注进入患儿体内后,可与体内的病毒进行融合,从而达到抑制病毒DNA的合成,阻断病毒的合成及复制,起到抗病毒的作用[1]。
现代中医学认为,手足口病属“温病、瘟疫”范畴,主要为外感时邪疫毒,内伤湿热藴郁,有“卫气营血”的传变规律。小儿发育未全,脏腑娇嫩,疫毒由口鼻而入,侵蚀其肺脏,致肺气失宣,邪毒蕴郁,外透肌表,造成疾病发生。在治疗时以祛湿、解毒为主要治疗方向[1]。连花清瘟颗粒是一种广谱抗病毒药,成分中包括:连翘、金银花、苦杏仁(炒)、大黄、红景天、甘草等药物[4]。以“清瘟解表,宣泄肺热”为治疗法,具有清瘟解毒、宣肺泄热的功效。与手足口病症治疗机理相符,连花清瘟颗粒针对手足口治疗,具有抗炎、抗病原微生物、解热及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等多靶点的药理作用。有报道指出,采用连花清瘟颗粒治疗手足口,疗效确切,有助于发热、皮疹以及口腔溃疡等临床指标的恢复[4]。患儿发病后,身体内炎性反应剧烈,会造成IL-6、TNF-α表达升高,特别是TNF-α是促炎因子的一种,表达的升高,预示着患儿机体遭到损伤,病情进展迅速。IL-6是一种促炎因子,与手足口病的轻重存在较强的相关性,IL-6的过度表达也会导致患儿体温升高,AA是一种急性相反应蛋白,患儿体内的病毒会使该指标迅速升高,而病毒清楚后会迅速降低,与病毒清除效果存在较大的关联。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临床疗效、症状消失时间及血清指标数据治疗后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这说明,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可有效治疗病原体感染,使患儿临床症状得到有效的快速缓解。
综上所述,对手足口患儿治疗时,采用连花清瘟颗粒联合单磷酸阿糖腺苷,可整体提高患儿的治疗效果,临床症状可得到更快的改善,炎性反应改善明显,值得临床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