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后叶素联合宫腔镜治疗Ⅰ型剖宫产瘢痕妊娠效果分析
2021-10-22魏思慧杨少琴
魏思慧,杨少琴
(1.杞县妇幼保健院,河南 开封 475200;2.河南大学淮河医院,河南 开封 475000)
剖宫产瘢痕妊娠(Cesarean scar pregnancy,CSP)是由于受精卵或胚胎未着床于正常部位而停留于既往剖宫产的切口瘢痕部位,属于一种相对较稀少的异位妊娠现象,可导致剖宫产术后远期不良事件的发生[1,2]。该疾病早期暂无明显临床症状,即使身体检查阳性表征也尚不明显,因此诊断方面存在相当难度,且耽误患者的最佳治疗时期,影响治疗效果[1]。针对剖宫产瘢痕妊娠的现存治疗手段主要有介入治疗、手术治疗、药物治疗等。目前常用治疗方法子宫动脉栓塞术联合宫腔镜治疗依然存在部分局限性,常常导致子宫内膜损伤。因此,CSP暂无高效性、规范性的治疗措施,本研究讨论分析了垂体后叶素联合宫腔镜治疗Ⅰ型剖宫产瘢痕妊娠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杞县妇幼保健院2016年6月~2018年8月给予治疗的62例Ⅰ型剖宫产瘢痕妊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1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子宫动脉栓塞术联合宫腔镜治疗,平均年龄(29.89±3.2)岁,平均怀孕次数(2.92±0.8)次,前次剖宫产手术平均(4.13±1.1)年;研究组患者接受垂体后叶素联合宫腔镜清宫术治疗,平均年龄(32.34±3.6)岁,平均怀孕为(2.77±1.2)次,前次剖宫产手术时间平均(4.42±1.4)年。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子宫动脉栓塞术联合宫腔镜治疗[3,4]。该过程需严格根据Seldinger 规范完成,首先对患者右侧股动脉进行穿刺,并在血管造影可视情况下置入动脉导管实施腹主动脉、子宫动脉造影,导管插至两侧子宫动脉置入适量明胶海绵颗粒进行栓塞治疗,检查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情况,栓塞恢复后可将导管退出,拔出导管鞘,对穿刺部位进行包扎或压迫止血。术后患者右下肢需保持固定12 h左右,并卧床1 d。行栓塞介入术1~3 d完成宫腔镜清宫术,并将组织送至病理学检测。
研究组进行垂体后叶素联合宫腔镜治疗。患者宫腔镜手术过程体位选取膀胱截石位,根据患者身体特点选择咪唑安定、丙泊酚等麻醉类药物实施麻醉。将6 U单位的垂体后叶素溶于10 mL生理盐水中进行稀释,然后注射于患者子宫颈部位。当患者出现反应后,利用扩宫棒将患者宫颈扩张为8号大小,调节电动吸引器负压为400 mmHg,选择合适大小的吸头对妊娠组织进行吸取清除,留取吸出样品送至病理学检查。完成上述操作后利用宫腔镜检查是否存在组织残留,如残留存在,需继续进行清除。全部结束后,静脉注射缩宫素20 U单位,并服用抗生素减少感染的发生。
两种治疗方案均由河南杞县妇幼保健院与河南大学淮河医院合作完成。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术后月经恢复时间以及血清β-HCG下降至正常时间等各项临床指标。评估临床治疗效果,显效:绒毛全部消失,β-HCG降低至标准水平,子宫内无残留妊娠物;有效:绒毛部分存在,β-HCG降低至术前75%以下,子宫内残留少量妊娠物;无效:绒毛未见减少,β-HCG水平无明显变化,子宫内残留大量妊娠物;治疗总有效率为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统计术后疼痛、发热、宫腔粘连等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各项临床指标比较(见表1)
表1 各项临床指标比较
2.2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例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例
3 讨论
对于计划外妊娠女性而言,为终止妊娠常常采用药物流产或清宫术等,阴道大量出血的风险依然相当大。因此,针对存在既往剖宫产史女性如妊娠期间出现阴道出血去立即前往正规医院进行阴道B超或MRI诊断,对疾病详细诊断,尽早进行相应治疗。垂体后叶素提取于猪、牛脑垂体后叶的水溶性成分,其中包含加压素和催产素成分,该激素对子宫体的收缩作用相对较强而对子宫颈收缩作用相对较弱,并选择性作用于子宫平滑肌,具有易获得、成本低的特点,因此,该药物作为止血药在妇科手术临床应用较为广泛。
本研究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术后月经恢复时间以及血清β-HCG下降至正常时间等各项临床指标均明显好转,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对于Ⅰ型剖宫产瘢痕妊娠患者进行垂体后叶素联合宫腔镜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术后相关临床指标,有效提升治疗效果,并减少术后常见不良事件的发生,对临床推广应用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