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下鄂东经济一体化发展策略

2021-10-22聂亚珍王睿远

关键词:鄂州咸宁黄冈

聂亚珍, 王睿远

(湖北师范大学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研究中心, 湖北 黄石 435002)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化,区域经济发展增添新的发展动力.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协调发展战略目标.2008年湖北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元大关,2014年长江经济带和2015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国家发展战略的提出,为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武汉城市圈的鄂东城市经济联动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在此后的2018年,湖北省经济总量达到4万亿元,全省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2021年,湖北省政府响应党在十九大上提出的实施协调发展战略目标的理念,提出要全面落实“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扎实推进“一城一圈一群一带”建设.同年6月21日,中共湖北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体会议提出了2025年和2035年推动湖北高质量发展、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总体要求.这些政策都极大推动了鄂东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为鄂东区域发展做出了长远的规划.目前,黄冈-鄂州-黄石3个组合型城市被列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公铁水空四港联动,未来“黄鄂黄”将开展更多深层次合作.但与此同时,湖北省内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发展差异大的问题也更加暴露出来,成为限制全省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桎梏.

鄂东地区的行政区划为:黄石市、鄂州市、黄冈市、咸宁市.受地理区位、地域文化影响,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鄂东区域的地缘关系和社会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形成了一个具有明显特点的完整地域单元,如黄冈散花镇受黄石城区经济辐射作用明显,已融入黄石城市发展的内核.但受到各地市不同行政规划和地方政府不同利益诉求的影响,鄂东地区各地市间的经济发展体系又存在着冲突和不协调之处,给城市间的经济联动发展带来了不少阻碍,也制约了城市发展格局.目前,鄂东地区存在着明显的经济增长缺乏活力、资源统筹不够合理、第三产业发展迟滞问题,区域协作的层次和水平都相对较低.因此,要充分利用国家建设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有利时机,优化区域资源配置,大力推动鄂东城市经济联动高质量发展,实现各区经济均衡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一盘棋战略,提升鄂东区域经济发展整体实力.

新结构经济学作为涵盖“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反思发展问题的理论框架,主要利用时间、层次、传统三维空间相互转化这一原理来进行研究,从而达成其揭示经济发展规律、预测经济发展趋向、进行经济空间布局、调整产业空间结构、取得经济规模效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以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为基础,兼顾采取行动的可操作性,其分析框架如图1.

图1 新结构经济学分析框架Fig.1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国外关于区域均衡发展的理论主要是能建立在西方经济学基础假设即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因此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会逐渐缩小.如莱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突破低水平的发展临界点,从而获得经济持续增长动能[1].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和平衡增长论”指出,资本缺乏是造成经济发展不足的主要原因[2].除此之外,区域均衡发展理论强调了区域间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非均衡发展,缪尔达尔认为政府要优先发展相对发达地区,使国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然后通过政府的政策扶持,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3].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理论[4]强调,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会带动外围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威廉姆逊将库兹涅兹的倒“U”型收入分配假说[5]运用到区域经济发展中,并且实证分析证明区域发展阶段与区域差异间存在着倒U型关系.

国内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认识大致可以分为5类.一是以陈亚军、陈南京为代表的均衡论[6],该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方面,以缩小区域之间经济差距为目标.二是以梁亿南、杨保军为代表的协作论[7],强调在遵循区域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通过互助、协作,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以达到区域间的协调发展.三是以徐康宁、吴殿延为代表的持续论[8],该理论认为区域协调发展应该包括人与自然的协调、代际之间的协调、地区间的协调.四是以覃成林、杨伟民为代表的本质论[9],其强调发挥地区间的比较优势和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是区域协调发展关键.五是以蒋清海、杜鹰为代表的系统论[10],该理论认为,每个区域应该以其他地区为自身的约束条件,优化自身的经济结构,促进地区间相互协作,从而在全国形成各区域螺旋上升的态势.此外,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评价标准也从单一标准转变为多维度的评价标准,即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到公共服务均等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民生活水平大致相当.如陈秀山、杨艳等提出的地区比较优势是否能得到充分发挥、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市场一体化程度加强.

综观之,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主要分为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理论部分主要是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相关理论的研究,包括其内涵、影响因素等,实证部分则主要是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和促进区域内形成协调合作的整体格局进行探究.但在如何制定有效的产业政策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促进经济协调绿色发展以及政府在此过程中应当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等方面,相关研究还是比较匮乏.基于此,本文主要运用新结构经济学的GIFF分析框架,探讨地方政府如何更系统、科学地分析该区域的特点、制定一套有效的产业政策,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

1 鄂东区域要素禀赋差异分析

作为鄂豫皖赣四省交汇之地,黄冈因为受长江阻隔,与黄石、鄂州相互疏离.咸宁地处湘鄂赣三省交界,虽有广阔的腹地,由于幕阜山阻隔,与黄石、鄂州、黄冈较少经济交流,难以接受黄石的经济辐射.多年以来,黄石、鄂州都在着力发展重工业和建设港口中心,而黄冈和咸宁也不甘示弱,孜孜不倦地建设自家的港口.鄂东地区虽然在地域上联系紧密,但在经济发展上各自为政,缺乏统筹布局.依据新结构经济学的第一步,解决鄂东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个当前最主要的社会矛盾,必须充分认识鄂东地区要素禀赋结构差异.

1.1 工业化程度不高,绿色创新动力不足

近五年,鄂东地区GDP增速在波动中不断上升,各城市GDP均突破“千亿大关”,其中黄冈于2018年突破2 000亿.鄂东主要城市整体向工业化过渡,但各城市工业化、城镇化程度总体水平不高,且差异不小.按IMF发布的收入划分标准,鄂州处在初级发达国家阶段,黄冈处在低收入发展中国家阶段.经济布局与人口空间分布失衡,区域发展不协调性依然较大.面积与人口在湖北省的占比高于GDP占比,人口多,GDP总量不足.例如黄冈GDP较高,但人口占比相对较低.

表1 鄂东主要城市发展阶段Tab.1 Development stage of major cities in Eastern Hubei

(1)

2019年,鄂州、黄石、黄冈、咸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 313元、16 516元、14 490元、16 591元,而武汉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 776元,达到了黄冈市的1.71倍.通过计算发现,从2015年到2019年,鄂东区域四城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CV值在12%上下浮动,而鄂东区域与武汉市的CV值则在27%左右.在农民人均纯收入CV值背后,鄂东地区农业和经济发展相对于武汉严重滞后的问题暴露无遗.

新结构经济学认为,基础科学的领先对于区域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尤为重要.基础科学研究以高校为主阵地,但普通高等院校分布不均.黄石有4所高校,1所具有研究生培养资格,其他城市均只有一所高校,且缺乏基础科学研究的相关设施和能力.由于武汉的“虹吸效应”,使鄂东城市引进高新技术人才非常困难;从2020年科技创新水平指数来看,鄂州、黄冈、黄石和咸宁分别为:0.265 7、0.288 7、0.345 3、0.288 6,其中,鄂州、黄冈、咸宁均低于0.332 5的全国平均水平.

1.2 资源禀赋相似度高,地区统筹合作不够

鄂东城市位居武汉城市圈、长江经济带开放区之中,毗邻武汉,濒临长江黄金水道,北有大别山与豫皖接壤,东与环鄱阳湖城市群相望,南有幕阜山脉与江西接壤,具有“承东启西、纵贯南北、得中独厚、通江达海”的交通区位优势.由于地理位置及地质相近,鄂东主要城市禀赋结构(表2)差异不大.除了是湖北省粮食、棉、油、茶、畜禽和水产品生产的重点地区,而且冶金、建材、纺织服装、食品饮料、机器制造等方面同样具有相似性.

表2 鄂东主要城市禀赋结构Tab.2 Endowment structure of major cities in Eastern Hubei

各城市缺乏经济资源的统筹利用.首先是在园区建设方面的同质化竞争.譬如,黄石市黄石港区跨江工业园已形成以新兴产业为主体,以机械装备、模具制造产业为依托,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在其毗邻区,在得到湖北省政府批复后又新建了产业结构相近的黄冈散花跨江合作示范区,并于2016年6月确立为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其次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重复建设的现象.在港口方面,已建设有阳逻、鄂州、黄冈、黄石等4个港口,各港口之间平均距离仅25 km,黄石和浠水各自坐拥一港.数据表明,目前在武汉以下长江段,100多个已建、在建和待建的万吨以上码头泊位星罗棋布,长江航运的潜能尚未充分发挥,高效集疏运体系尚未形成.区域性基础设施与“交通同环、电力同网、金融同城、信息同享、环境同治”还有很大的距离.最后,在长江岸线保护上,由于产业发展、生态治理与环境监督方面缺乏统一的规划与标准,长江流域治理分段化、碎片化,沿江污染物排放基数仍然较大,对长江沿岸城镇化空间无序扩张问题缺乏有效对策.

1.3 产业结构同质化严重,行业协调发展不够

从鄂东城市“十四五”产业布局内容来看,各城市发展定位并不鲜明.经济布局与资源空间分布的匹配关系趋于恶化,区域间适应经济建设需要的铁路、公路运输能力不足,道路承载能力不足,缺乏让商品及劳动力、资源等生产要素快速、低价运输的基础设施,流通费用比重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要高出10多个百分点.譬如各市均在农业产业转型方面积极探索高质量发展之路,典型的有浠水县通过建设北部农业生态示范区和东部生态旅游区来带动当地农业经济,罗田县形成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通城县当地茶油企业带动农民种植致富等,但农产品品牌度不高,内循环不畅,同质竞争严重,市场竞争力较低.从2015年-2020年,GDP增长速度看,黄冈、黄石一直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鄂州,咸宁2017年以后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表3),这主要得益于武汉经济后花园的辐射.

表3 鄂东主要城市2015年-2020年的GDPTab.3 GDP of major cities in eastern Hubei from 2015 to 2020

地方政府往往出于自身利益诉求进行投资布局,倾向于投资“短、平、快”的项目,忽略了对市场经济的分析研究和对区域经济的长远筹划,使得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难以取长补短、资源禀赋无法充分利用.这一问题不仅暴露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暴露在新兴产业中,导致区域经济发展缺乏新动力、与发达地区差距不断扩大.

设A是被比较的产业结构,B是参照系,XAi、XBi分别是产业i在A和B中的比重,则产业结构A和参照系B之间的结构相似系数SAB为:

(2)

根据上述相似系数计算公式计算,鄂州和黄石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为0.97,黄石与咸宁的相似系数为0.76,黄冈与黄石相似系数为0.82.

图2中,鄂东地区各市发展存在明显区别,如黄冈和咸宁两市第一产业占比较高,而鄂州与黄石在第二产业中的传统制造业上的发展优于第三产业.但鄂东地区城市并没有将发展优势转化为有竞争力的特色,没有形成城市间错位发展的格局.

1.4 产业高级化推动不够,第三产业普遍落后

鄂东主要城市分别构建了各自的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战略性新兴产业.如鄂州发展生物制药、精准诊疗等,如今已开工的葛店开发区大健康产业园项目,将实现入园企业总投资突破100亿元,年产值达200亿元,成为集生物医药研发、生产加工、贸易销售为一体的标杆性产业集聚区;黄石发展数字产业、集成电路,自2011年投资33亿元的沪士电子落户以来,区内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了“千亿营收、万人用工、产能5年20倍”的爆发式增长,成为中国最大PCB产业聚集区,一个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正在孕育兴起;黄冈发展智能制造、汽车产业,由威马集团投资202亿元建设的湖北星晖新能源智能汽车项目已在黄冈产业园开工,规划年产30万台新能源汽车整车,达产后将实现年产值600亿元,税收69亿元;咸宁发展新能源材料和智能制造产业,引入京能新能源集团、野马汽车咸宁新能源生产基地等,助力咸宁智能制造产业起飞.

在鄂东城市现代产业体系取得显赫成绩的背后,其产业结构在省内的落后也是不争的事实(表4).由表4可见,工业结构中冶金、能源、建材等基础产品比重较高,加工制造业以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为主,造成了产品交换利益流失.鄂东主要城市是湖北省粮食、棉、油、茶、畜禽和水产品生产的重点地区,鄂州、黄冈、咸宁第一产业均高于全省水平和全国水平,而且增速高(图2);第三产业普遍不足,低于全国和全省的平均水平;高技术产业占比低于20%.

表4 鄂东地区2016年—2020年三次产业比值Tab.4 Industrial proportion in eastern Hubei from 2016 to 2020

鄂东地区主要城市第三产业占比均低于全省水平和全国水平.其中黄冈市第三产业占比最高为40.64%,黄石市第三产业占比为35.41%,鄂州市与咸宁市第三产业占比较为接近,分别为38.54%和37.63%,鄂东地区的城市第三产业发展程度较为相近.

数据来源:鄂东地区各市统计公报数据图2 2013年—2017年鄂东地区农业总产值及增速Fig.2 Gross agricultural output value and its growth rate in Eastern Hubei from 2013 to 2017

2 以武汉为目标城市的鄂东一体化发展

新结构经济学认为,目标城市应该按照人均GDP高于鄂东区内各城市并且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禀赋结构匹配、产业结构有互补的空间三重标准来进行筛选,依次从发展阶段、城市规模、区位因素和产业结构四个维度进行分析.

2.1 从发展阶段看

武汉作为中部地区唯一的特大城市,2014年的GDP突破万亿元,2021年有望突破2万亿元,2019年武汉人均GDP 145 545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经济实力跻身15个副省级城市前列,在2020年新一线城市中排名第四,经济发展水平一直占全省经济总量的38%左右,2019年,武汉GDP总额是鄂黄黄咸总和的2.37倍.2011年—2017年,武汉GDP增量为98%,周边城市仅为80%.但武汉总体发展水平与一线城市还有很大差距.2017年,武汉GDP只有上海市的44%,北京市的48%,苏州市的79%,重庆市的69%.当前,武汉发展仍然处于快速发展期,集聚功能强于辐射功能.鄂东一体化发展可以借助鄂东促进武汉,加快与国内其他城市群,乃至世界经济接轨.

鄂东城市体量规模偏小.鄂州面积狭小,黄冈大部分地区为县域经济体,咸宁国土面积是黄石的2倍,但经济总量只有黄石的86%左右.黄石受行政区划限制,无法向长江东扩展和幕阜山西延伸,城市化进程一再滑落,已失去其原有的“湖北第二市”的优势地位.通过“一体化”,强化武汉在鄂东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最大限度地增强黄石、鄂州、黄冈、咸宁对武汉辐射作用的消化吸收,削弱武汉对该区域资源造成的“虹吸”作用,从而迅速壮大鄂东经济实力,推动鄂东成长为武汉城市圈中的次级城市群.

2.2 从人口规模、地理区位和制度因素看

从人口规模看,截止2019年,鄂东主要城市总面积达33 431 km2,占湖北省总面积17.98%;总人口1 351万人,占湖北省总人口23.7%;GDP总量6 823亿元,占湖北省GDP的14.89%.但表5所示,虽然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常驻人口黄石、鄂州、咸宁是全省5个人口正增长的城市,但是户籍人口鄂东城市人口都是净流出,武汉人口在净流入.武汉在全省范围,首位独大情况非常突出,鄂东主要城市很难与武汉争锋.通过计算,武汉市二城市首位度为4.64(正常值2),十一城首位度为 1.68(正常值1.4).鄂东主要城市以武汉为目标城市的协调发展,有利于疏解武汉非中心城市功能、非重点产业,使要素、产品、产业在城市间自由流动,打造高质量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表5 鄂东主要城市第七次 全国人口普查人口数据Tab.5 The Seventh National Census data of major cities in Eastern Hubei

地图显示,武汉与鄂州、黄石、黄冈、咸宁之间的距离分别约为30 km、60 km、70 km、90 km,自驾只需1~2 h不等,综合距离远远低于其他城市与鄂东区之间的距离.鄂东城市因其身在武汉城市圈而获得了一体化发展的新机遇,坐拥长江黄金水道、武黄高速、大广高速、武英高速、京九铁路、武九铁路等交通设施,5座长江大桥开通促进了区域内连接和彼此融合发展;全球第四、亚洲第一的航空物流枢纽、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鄂州花湖机场与黄石、黄冈紧紧相邻,以航空运输、国际贸易、出口加工等为主的临空产业聚集区,要求打破原有城市之间的种种地理限制和行政壁垒;鄂东地区紧邻长江,是长江经济带的网络节点城市,有优良的长江港口,长江流域“黄金水道”的加快打造让鄂东地区凸显出重要的战略地位.

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认为,城市空间组织和布局时,中心地的规模和级别与其服务半径呈正比,与其数量呈反比.一定区域内的中心地在职能、规模和空间形态分布上具有一定规律性,中心地空间分布形态受市场、交通和行政三个原则的影响而形成不同的系统.

图3 中心地空间分布形态Fig.3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central land

目前,黄石市与黄冈市城市中心距离仅30 km,大约与武汉市三环线的直径距离相当.黄石市和鄂州市之间更是仅26 km.黄石咸宁紧紧相邻,虽然咸宁市区相对较远,但距离黄石、鄂州也相对较近,分别只有100 km左右.鄂州到黄冈直线间距则仅有15 km.如以鄂东城市的城区外围画一条线,则大致相当于武汉市外环线的周长.随着“一芯两带三区”战略实施,鄂东城市一体化会快速推进.

2.3 从制度文化看

湖北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3都用于武汉市的经济发展.丰厚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强大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武汉市成为了湖北省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的聚集地,使得武汉在区域发展中具备了充足的优势.鄂东城市与武汉历史脉络源远流长,武汉与鄂州的语言最为相近,鄂州的葛店等地,曾多次被划为武汉.黄石一直以来作为武汉的原材料基地,被称为武汉的工业“粮仓”.黄冈的新洲划归了武汉.

鄂东地区自古就是不可分割的整体.黄石市是长江中游区域性的中心城市,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是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和国务院批准的沿江开放城市之一,拥有雄厚的重工业发展基础.鄂州市是鄂东地区新兴工业城市,是鄂东“冶金走廊”“服装走廊”,曾隶属大冶专区、黄冈专区、咸宁地区.黄冈市是鄂东革命老区,工业基础相对稍差,但腹地辽阔,市场广大,人口较多,发展后劲无量.黄石的大冶、阳新曾归黄冈专署管辖.咸宁发展基础相对薄弱,与黄石渊源很深,咸宁、崇阳、通山、通城曾属大冶专区,咸宁的阳新后划归黄石.近年来,咸宁已成为湖北省发展最快的区域之一.鄂东区域之间合作发展、协同发展的空间非常广阔.

2.4 从产业结构看

鄂东地区,原本是产业门类齐全,制造业基础雄厚,是全省重要的工农业生产综合性基地.第二产业是鄂州、黄石、咸宁经济增长的引擎,对GDP的贡献率40%以上.黄冈经历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第一产业占比大,第二产业主要以工业和建筑业为主.而武汉第三产业占比远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生产服务业(科研、金融、咨询)对经济的贡献率超过60%.据理论分析,生产服务业与高端制造业之间存在强烈的互补关系,武汉作为鄂东区产业融合的最佳目标城市,要有步骤地实施区域内的产业转移,将大型的工业和建材、化工、纺织等传统产业外迁到邻近的鄂州、黄石等地,将大型写字楼和商厦等布局在武汉中心城区,并将“光谷”等科技园布局在次中心地区.

表6 鄂东主要城市联动发展的重点产业Tab.6 Key industries in the joint development of major cities in Eastern Hubei

共同构建对接鄂州机场的临空产业经济区,错位发展各自的临空产业.根据临空经济区布局理论(图4),鄂州着重建设机场0~10 km内临空产业集聚区,将重点投入临空服务、临空制造、航空物流、电子商务等,为武汉提供物流服务.黄石、黄冈根据各自交通、基础设施条件,着重打造机场5~20 km范围的临空产业带.黄冈应放大文化、土地和人口优势,站在区域整体布局的角度调整和延长产业链,打造武鄂黄黄高质量协同发展新格局.黄石应充分利用“一芯两带三区”战略,将重要产业群之间的产业链关系作为核心,与鄂州联手,建设临空产业集群.咸宁则着力于绿色发展,率先打造全省特色产业转型发展的增长极,大力建设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形成咸宁“绿色标准”.通过鄂东城际产业一体化,推动“环境共建、污染共治”,构建绿色生态的大长江走廊.

图4 临空经济区产业布局图Fig.4 Industrial layout map of Linkong economic zone

临空经济区是指以机场为中心,沿交通沿线向外发散式扩张,以10~15 km为半径,以航空产业为特色,具备客货运输、航空制造、仓储配送、综合贸易、商业服务、会议展览、文娱体育、生活居住等功能的多功能经济区.它的空间布局呈现出一种多层次的环形结构,按照产业类型和跟机场的距离,可划分为中心机场环、商业服务环、制造配送环和外围环四个区域.1) 中心机场环(机场周边1 000 m),即机场所在区域.除机场的基础设施外,主要分布着同机场运输活动和航空制造活动紧密相关的航空核心产业,如飞机后勤、旅客服务、航空货运、航司办公等.2) 商业服务环(机场周边1 000~5 000 m).是机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发生地,为空港运营、航司职员、旅客等提供商业服务,如住宿、餐饮、银行、超市等.3) 制造配送环(机场周边5 000~10 000 m).发展航空制造、航空物流、会议展览等高附加值产业.4) 外围环(机场周边10 000~15 000 m).通常发展商业住宅、特色旅游、总部经济等.

3 发挥有为政府的作用

鄂东区域经济一体化需要站在整体区域布局的角度上高瞻远瞩,各地市政府需相互协作消除地域间的行政壁垒,在市场经济的框架下对区域内的资源禀赋进行合理的配置和高效运用,从而降低区域内经济发展同质化程度,打造一个具有经济活力的高质量发展区域单元.

3.1 建立新型城市间政府协调机制

3.1.1 构建政府间议事协调机构 建立由省发展改革委和黄石、鄂州、黄冈、咸宁城市政府领导牵头的“鄂东一体化发展协调委员会”或者市长会议制度或者市政府秘书长联席会议制度,每年定期召开会议,统筹谋划、决策区域一体化中的重大方向性问题;设立“区域合作争端调解委员会”,由各市、区、县政府官员和法律专家组成,或者每年定期举行一次“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座谈会”,斡旋、协商、调解区域合作中的纠纷和争端.

3.1.2 建立多领域利益共享、成本共担合作机制 梳理各市现有地方性政策法规,建立政策制定过程的城市群协调机制,减少税收政策差异;建立跨区域利益共享分配机制,例如,在项目投资建设中,可以在企业注册地和投资地实施产权分税制;在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中,可以根据本区域基础设施的比例分担建设成本.建立城市群共同发展基金,制定《鄂东共同发展基金管理办法》.

3.2 建立政府间产业协调发展机制

3.2.1 制定鄂东产业发展规划 围绕鄂东在一体化发展中的功能定位,明确各城市产业发展方向、产业分工和布局、产业发展政策等.加强各市产业发展规划与鄂东产业规划的协调对接,各市据此制定差异化的产业发展政策,推动各区域错位发展.

3.2.2 推动跨区域产业发展 培育建立跨区域产业发展服务体系,建设跨区域产业发展服务平台,加强工业招商引资、项目布局、土地利用等政策协调,谋求鄂东城市群跨区产业对接.

3.2.3 建立统一的现代市场体系 清理和废除妨碍城市群建立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统一工商登记的准入条件和服务标准,实现跨业务、跨区域协同;建立跨地市建设用地指标的交易制度,实施城市群内“人地挂钩”的建设用地指标调配方式,探索预防土地闲置机制和用地退出机制;逐步取消地域界限、户籍界限、行业界限,建立城市群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建立人才互认制度.

3.3 推进政府间公共服务协调

3.3.1 打破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行政壁垒 成立鄂东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或鄂东金融投资有限公司,统筹推进城市群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鄂东对外大通道建设,推进运输服务一体化;构建一体化智能电网、天然气“全省一张网”,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

3.3.2 推进社会管理信息化 统一基本公共服务的最低标准,实现区域内医疗卫生、科技、教育、住房、金融服务等异地自由流转,社会保险互通互认,实现人才培养、远程教学、学术报告等资源共享.

3.4 强化政府间生态环境联防联治

3.4.1 建立全域五个“统一”的工作机制 在生态环保方面,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统一管理、统一应急.明确资源补偿、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责任主体,引导和规范各类市场主体合理开发资源,承担资源补偿、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等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建立区域间生态协调建设和环境协调保护的长效机制.

3.4.2 构建流域治理合作机制 实现饮用水水源地和跨界水环境质量的全面监控和同步监测.建立定期会商制度和协作应急处置机制,形成治污合力.推进区域内油品标准、机动车污染排放标准、重点污染源排放标准实施的对接.定期召开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联席会议,及时研究解决存在问题.

猜你喜欢

鄂州咸宁黄冈
是不是连我也隐藏雾的背后
大踏步前进!华扬2021年销售增长50%,单品增长超100%,咸宁新产业园即将投产
涌泉相报!湖北咸宁驰援河北
登鄂州江上观音阁
书法《竹枝词》
“黄冈密卷”:教辅材料“造神”的不良示范
《黄冈密卷》究竟从何而来
赵学敏书法作品元稹《鄂州寓馆严涧宅》
叶挺独立团奇袭汀泗桥占领咸宁城
能文能武,必须骄傲 好斗的黄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