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卒中,这些“雷区”不要踩

2021-10-22指导专家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主任耿德勤

家庭医药 2021年19期
关键词:雷区脑血管病中风

指导专家: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主任 耿德勤

整 理:侯叔霞

脑卒中又称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会对大脑组织造成突发性和永久性损坏。在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健康和生命威胁,同时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根据2021版《脑卒中病情监测中国多学科专家共识(最全版)》,我国脑卒中总体患病率、年发病率和年死亡率分别为1114.8/10万、246.8/10万和1148/10万。

对于脑卒中,人们经常会有这样的判断和误解:

“老年人每年输液疏通血管就能预防卒中!”

“脑卒中是老年病,年轻人不会得卒中!”

“我每天倒走1万步,还吃保健品,脑卒中就可以预防了。”

……

你真的了解脑卒中吗?对于脑卒中,是不是有一些认知上的误区?下面就跟笔者一起来看看有关脑卒中的几大误区吧!

误区1:脑卒中发病突然,无法预防

脑卒中一般分为两大类:即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又称为颅内出血,就是人们常说的脑出血或脑溢血,蛛网膜下腔出血也属于这一类,其多因高血压、颅内动脉瘤或血管畸形破裂引起,虽然其发病率低于缺血性脑卒中,但死亡率和病残率均高于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各种脑血管病变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而迅速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类临床综合征,又叫脑梗死。

大多数人认为脑卒中发作突然,没有预兆。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脑卒中最典型的前兆是小中风,学名叫做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一般持续几分钟或者几个小时便能恢复到正常。此外还有血压波动大,部分患者会出现头痛、头晕、看东西模糊、有一过性肢体麻木、言语不清或口角流涎等表现。有个相对简单的“120”口诀,可以快速识别脑卒中:

“1”就是看一张脸,有没有两侧不对称,口角歪斜。

“2”就是两只胳膊,平行举起,有没有单侧无力的状况。

“0”就是聆听语言,有没有口齿不清,表达困难。

一旦出现这些症状,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尽早就医治疗。

误区2:等等看,结果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部分脑卒中患者发病后存在一种侥幸心理,如先在家吃些药等一等,有些患者症状持续加重,丧失了最佳治疗时机,结果遗留下不可治愈的后遗症。对于卒中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等不起拖不得,一旦错过治疗“时间窗”,将面临高达30%的死亡率和70%的伤残率。

误区3:我年轻,不会得卒中

有些人觉得,我年轻,没有家族史,血压也不高,身体也不胖,每年都体检,所以不会得卒中。其实,脑卒中并非中老年人的专利,很多数据表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被脑卒中侵袭。我国脑卒中的发病平均年龄是66岁,但是小于45岁的患者已接近全部患者的1/5,这个比例还是很大的。

部分年轻人有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如熬夜、抽烟、喝酒、过度劳累、肥胖、高脂高糖饮食等,都会诱发脑卒中。因此,年轻人切不可因为自己的年龄而放松对脑卒中的警惕。

误区4:血压没问题,卒中不用提

很多人都知道高血压患者容易得脑卒中。高血压确实是脑出血和脑梗死非常重要的危险因素,但却不是唯一的危险因素。

脑动脉硬化患者由于脑血管管腔变得狭窄,以及先天发育不良等其他一些危险因素的存在,即使血压正常或偏低也同样会得脑卒中,只是发病的概率要比高血压患者小很多。另外,血压过低时,血管不能正常扩张,血液循环减少会致脑血管发生痉挛,也有可能引发缺血性脑卒中。因此,血压不高的人也不能放松对脑卒中的警惕。

误区5:脑卒中会遗传

脑卒中不是遗传性疾病,父母如果患有脑卒中,子女不必过于担心自己也会患病。但是,脑卒中是一种有遗传倾向的疾病,由于一家人生活习惯、饮食方式有很多的雷同,脑卒中患者的子女自然属于高危人群。建议脑卒中患者的子女及时调整生活习惯,加强锻炼,以避免脑卒中的发生。

误区6:颈动脉筛查=脑卒中筛查

经常在门诊听到患者说:颈动脉检查等于脑卒中筛查,颈动脉有斑块就会发生脑卒中;脑血管检查正常,就不会患脑血管病。

事实上,脑卒中筛查是一个综合过程。在此过程中,脑血管、颈动脉等检查只是其中一部分,是否发病还要看自己是否具有危险因素:一是行为因素,最大的危险是吸烟喝酒;第二个是精神压力;第三个是运动减少。可以说这是罹患脑卒中的三大危险。疾病因素则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血脂异常等。所以,即使有颈动脉斑块也不要紧张,它不一定就意味着卒中。在脑血管病中,血管因素只是原因之一。比如,有统计显示,1/5的脑血管病其实来自心脏,一般先有房颤,却和血管毫无关系。所以脑血管筛查正常,并不意味着你不会患脑血管病。

误区7:药物都有副作用,保健品更安全

很多人看到药物说明书上写的副作用很多,发生副作用的可能性也大,同时更担心长期吃治疗脑卒中的药会对肝脏有损害。但事实是,就目前最常用的防治心脑血管病的药物他汀类来说,其不良反应主要是肝毒性和肌毒性等。前者可引发转氨酶升高,后者可导致肌痛甚至横纹肌溶解。但只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定期复查,以上不良反应都是可以避免的。因此不要被说明书吓到了。

另外,有人笃信吃某些特殊的食物,或者用犀牛角梳子梳头,或者每天在公园里倒走1万步,可以预防脑卒中;还有的人每天都吃纳豆、卵磷脂、健身茶等。事实上,纳豆、卵磷脂等保健品,真正有效的不多,最健康的还是我们每天吃的新鲜的蔬菜水果。

误区8:他汀类药物在血脂达标后即可停用

他汀类药(如立普妥、辛伐他汀等)不仅仅是调脂药,也是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需要长期服用他汀才能见效,若中途停药会导致粥样硬化斑块继续增长、斑块脱落或不稳定的斑块发生破裂,上述情况都会引发卒中再次发生。因此,如果没有其他禁忌证,他汀类药物一般应该在医师的指导下长期坚持服用。

1.合理膳食。日常生活中应饮食清淡,多吃蔬菜水果,少吃动物内脏。每人每日食盐摄入量建议不超过6克,限量使用烹调油,减少摄入高油、高糖的食物,饮水充足。

2.戒烟限酒。众所周知,长期吸烟饮酒易损伤血管,促进血栓形成,研究显示,接触二手烟同样会增加卒中风险。饮酒量与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风险呈线性关系。因此,建议尽早戒烟、适度饮酒,减少烟草中有害物质和酒精对血管的伤害,减小卒中风险。

3.控制体重。坚持适度运动不仅有助于控制体重,亦有助于控制血压、血糖等危险因素。建议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运动,每周至少5天,每次至少30分钟,以轻、中度强度锻炼为主,如饭后散步、瑜伽、太极拳等。

4.定期体检。建议每年定期进行常规体检,及时发现容易引发卒中的基础性疾病或危险因素,做好健康管理,减少脑卒中风险。

5.药物预防。除了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已发生过卒中的患者必要时还需在医师的指导下使用药物来预防。如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来抗血小板聚集;他汀类药物调血脂,预防脂质沉积;抗高血压药物调控血压,保护血管等,这也是脑血栓形成二次预防的三大基石。

误区9:脑卒中治愈后很少复发

恰恰相反,脑卒中的特点之一就是容易复发,对于已发生过脑卒中的患者,二次复发必然会带来更高的致残和致死风险。有资料显示,美国缺血性脑卒中年复发率为3%~4%,而在我国,这一数字高达17.7%,并且约1/4的患者是因为发生二次脑卒中而死亡的。

这是因为,所谓脑卒中的治愈,仅仅是临床症状消失,而某些卒中实际上是一些内科疾病的合并症,只有将这些内科疾病有效控制,比如高血压、糖尿病或动脉硬化、血脂异常、肾脏疾病等,才能减少卒中复发。因此,脑卒中恢复后一定要继续治疗原发病,加强自我保健,并定期复查,警惕和防止复发。

徐医附院神经内科主任,徐医附院脑科医院副院长,国家卫健委脑卒中防治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卒中中心管理指导委员会督查专家组委员。从事神经内科工作多年,熟悉掌握神经内科领域的理论知识、临床各种疾病的诊治和手术操作,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脑血管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如帕金森病、痴呆等)、神经遗传性疾病及临床相关心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尤其对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神经遗传性疾病的诊治有独特的见解。

误区10:小中风后一定会出现大中风

小中风(TIA)后不一定会出现大中风,但也不能忽视这个预警。大约有三分之一的TIA患者最终会发展成中风,而有4%~20%的患者会在TIA发作之后的3个月内出现中风。所以,TIA发生后,一定要尽快开始预防性的治疗,尽量降低发生中风致死致残的风险。

误区11:脑卒中康复靠养

很多患者及家属都错误地认为,卒中早期只要住上院、打上针、吃上药就可以治好卒中导致的偏瘫等症状。结果往往等上1个月、2个月甚至3个月后,手脚关节都僵硬了、肌肉萎缩了、关节疼痛了才想到要进行康复治疗,其实已经错过最佳康复时机。而正规的康复治疗训练开始得越早,康复效果越好。

一般来说,脑梗塞患者只要神志清楚、生命体征稳定,病情不再进展,48小时后即可进行康复训练。大多数脑出血患者的康复治疗在病情稳定的前提下,7~14天就可以进行了。而静养不仅会影响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而且很容易造成废用综合征。

此外,有些患者病后会变得敏感而脆弱,对医生和家属过分依赖,缺乏康复训练的积极主动性,认为只有医生给予针灸或康复训练才是治疗,自身的主动训练是没用的。其实对脑卒中患者而言,主动训练比被动治疗要强上十倍。

误区12:患肢的恢复没有规律可循

一般来说,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以头颅、躯干和大关节恢复相对较快,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比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早。肢体的运动功能恢复以先近端后远端的顺序出现,例如—般上肢的运动功能恢复以肩关节的活动恢复为先,逐渐地肘关节、腕关节恢复,而手指功能的恢复则相对较慢,其中拇指的功能恢复最慢。当然,有时候由于偏瘫病变损害部位的特殊性等原因,也可使偏瘫肢体功能恢复的顺序有所变化。

误区13:换季时输液能预防脑卒中

没有任何一种药物,药效可以维持几个月之久,药效会随着输液结束而很快消失,因此,短期输液不可能长期预防脑卒中。而换季输液的通常都是老年人,这类人群本来就血管弹性降低、变脆,反复输液容易引起皮下出血,甚至静脉炎,使得血管到该输液治疗时更不容易进针。

另外,输液会在短期内增加血容量,对有心脏病等基础性疾病的患者有可能诱发或加重疾病。

因此,没有相关脑卒中症状,换季时单靠短期输一二种药物是不能起到预防作用的。

猜你喜欢

雷区脑血管病中风
绕开老年理财五大“雷区”
4个补钙雷区,您踩过几个?
预防中风应做到八要八不要
外保内贷,又一个雷区?
夏季养生避免踩雷区 应远离4大误区!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回药失荅剌知丸治疗中风后痴呆的疗效观察
脑血管病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超声扫描心脑血管治疗仪治疗急性脑血管病50例
益气祛瘀丸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