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探究
2021-10-21袁晓芳张萌李静
袁晓芳 张萌 李静
摘要:近年来,随着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人数的增多,其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日益显现。比如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环节薄弱、“双导师制”不完善、与学术型硕士培养趋同化等问题,皆不利于工程硕士专业人才的培养,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了探究与讨论,并研究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通过Seminar教学法、读书报告制、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等途径,提高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对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创新,以此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
关键词: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实践能力
一、引言
我国自1997年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历经二十多年的发展与改革,现今工程硕士已成为我国研究生培养规模最大的专业学位,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专业人才。培养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目的在于为社会中的特定行业及岗位提供更加高端的人才,让学生毕业后可以学以致用,到相关的工作岗位实习就业。这样的工作岗位通常要求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行合一。但是,由于目前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大多由本科应届毕业生考取,他们往往缺乏实践能力,而且高校在对其培养过程中,与其他类别的研究生培养差别不大。因此,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模式的探索与改革亟待进行。
二、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现状
1、课程设置不合理
由于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经验有限,各个培养单位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并没有明显差别。首先,一些针对全日制工程硕士在读和毕业学生的调研发现,大约四分之一的人觉得所学课程不太合理,其课程设置与理想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目标不一致,因为现有课程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授课内容和方法相似,重视理论,疏于实践。其次,调查发现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现有的课程内容比较陈旧,书本中的内容已大大落后于行业的快速发展现状,学生上课内容看似全面,实则多而不精,学习到的理论知识难以与实际行业需求相结合。最后,调查显示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目前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教材和资源配置以及硬件设施等都存在短缺,导致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和实验等无法很好的开展,偏离了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
2、实践环节薄弱
由于全日制工程硕士绝大多数都缺乏相关的工作经验,对本行业的认识常常局限于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所以需要更多的实践课程。但许多高校缺乏适合的实践资源、或者缺少实践资金设备、或者合作开展实践课程的企业不稳定,因此不能形成科学系统的实践教育体系。此外全日制工程硕士与本科生等的实践内容差距不大,经常只是粗浅的对企业有一点了解,无法深入了解学习。学生现有的课题也脱离行业一线,不能与企业实际需求相结合。全日制工程硕士到企业的实习时间大多为半年到一年,时间较短,不足以掌握实践知识并进行深入研究。
3、“双导师制”不完善
目前,在很多学校,“双导师”的制度并不完善。本应由校内导师培养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学习能力,校外的企业导师负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现在部分高校忽视了校外导师的作用,导致学生与自己的校外导师缺乏沟通,甚至有的学生与校外导师基本无交流,忽略了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校外导师的遴选机制普遍不科学透明,部分校外导师忙于工作,或缺少有效的监督,因此疏于对学生的指导与管理,很少能及时有效的参与学生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学习、实践、考核等环节,甚至于学生的培养毫无作用。
4、论文写作趋同化
现在由于部分高校在科研方向上的固定化,再加上部分高校教师重理论而轻实践,或是导师缺乏适合的科研项目,故而在对全日制工程硕士与其他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论文指导方面差异性不大,均是以学术型研究为主。这些种种原因导致了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论文写作与其他类型的研究生论文写作趋同。而且,不同类别研究生论文的撰写评价标准也较为相似。都侧重于考察论文理论方法的原创与创新,很大程度上忽略了通过理论进行实践与创新培养全日制工程硕士的目标。
三、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的构建
1、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全日制工程碩士研究生的培养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首先,课程的设置应该以行业实际需求为出发点,结合企业特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其次,创建针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特色课程,不能仅仅是与其他类型的研究生共用相同的课程。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开设更多的选修课程,让学生有机会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广泛学习。最后,还要注重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综合学习能力与综合实践能力。高校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开展特色教学,将自己所擅长的教学内容设置为单元课程,再将不同的单元课程组合成综合课程,让学生通过对综合类课程的学习,以此提高自身知识素养。
2、增加案例教学内容
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具体案例解释和验证相关理论内容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在案例选择时尽量选择工程实践中常遇到的问题,有利于学生理解及掌握相关理论,并锻炼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采用案例驱动式教学方式,以项目任务为主线,通过指定项目选题、查阅文献、确定实施方案、具体实现、测试验证、改进与再验证、完成与复盘、总结与验收等过程,能够更好的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及其应用方法,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使用Seminar教学法
Seminar教学法是一种研讨式的教学模式,它是指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学习的内容共同开展研究讨论。在我国绝大多数的高校课堂中,都是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虽然有利于教师系统理论的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但也存在缺点,比如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等等。而Seminar教学法提倡师生互动,不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对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来说,也能更好的锻炼他们独立思考和实践创新能力,为其以后走向专业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读书报告制
所谓读书报告制,就是以读书报告会为核心,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要求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必须完成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读书报告,并对其进行严格考核。读书报告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导师指导并监督为辅的一种学习形式,体现出“生为主体、师為主导”的关系,是师生互动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推动了导师队伍的建设,这种方式可有效的加强基础理论、拓宽专业知识、更新学术观点,为日后结合企业实际进行课题研究打下良好基础。同时导师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一些具体情况,为导师因材施教提供依据,并进行个性化教育。
5、完善“双导师”制度
虽然现有的“双导师”制度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但是高校仍然应该知道“双导师”对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具有很多积极作用。高校在研究生导师的遴选、评比、考核等环节可以根据学生类别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标准。比如对于工程硕士和学术型硕士,在为其选择导师时应当有所区别。同时高校也应该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业学习锻炼,提高其自身能力素质,进而指导学生。另一方面,高校也应制定相应政策吸引经验丰富的企业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员在学校授课,组建专业教师和兼职工程技术管理人员教师共同构成工程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推动企业导师在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中的全过程参与。
6、从重大工程中提炼论文题目
要考核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探索现有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是否合适,论文写作是不可或缺的环节。论文写作首要的任务便是论文题目的选择,好的题目意味着好的开端。因此高校导师们应当根据自身课题研究方向,结合重大的工程项目来指导学生,让学生根据实践内容,结合自身兴趣和就业方向意愿,提炼出合适的论文题目。促进学生在撰写论文的同时,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并提高通过科学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日制工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的论文要求不同,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论文必须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符合其培养目标。在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开题、评审和答辩等过程中,应该注重其根本目的,要着重培养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解决工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目前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缺乏权威的评定标准,高校也应根据政策要求,结合学校自身办学特色,研究出一套适用于本校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指导与评价标准。
7、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1)注重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过程控制与考核
①为学生营造积极的学术氛围,并培养其正确的学术伦理道德。
②加强中期考核,保括学生的课堂学习、自主学习、身体素质、科研进度、实践创新和思想政治等方面,都要纳入考核范围。
③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岗位或机会,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工作打下基础。
④对全日制工程硕士来说,由于缺乏工作经验,高校应重视工程实践,同时要严格实践考核标准。
⑤高校在培养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过程中,也应注重对导师的过程考核,鼓励并监督导师对学生的指导和帮助。
(2)加强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质量把控
①学生不但要完成课堂学习,还必须完成规定的学术交流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等,这其中每一个环节都要注重质量,严格监督管理。
②强调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论文一定要与重大工程相结合,具有创新性与实际意义。同时,论文形式可以多样化,如产品开发、案例分析等形式皆可,要形式灵活,注重本质。
③在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答辩环节,必须要有相关领域行业的专家参与指导。
(3)毕业生质量评价
高校应对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充分调研,将各个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收集整理。同时着重了解各个单位对毕业生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科研能力、思想政治等方面的评价与建议。这样高校才能有依据的对现有培养方案做出动态规划与调整,以此形成良性循环,提高毕业生的质量,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
四、总结
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应根据其自身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与其他类别的硕士研究生培养区别开来。本文针对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探讨,提出优化课程体系设置、注重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推广Seminar教学法与读书报告制,完善“双导师”制度,让学生论文撰写与重大工程相结合,同时构建多元化多维度的评价体系。促进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从而提高专业人才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夏天娟,杜朝辉,吴世华,谢咏絮.工程硕士培养质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基于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01):143-148.
[2]宁晓钧,刘云清,王黎,曹惠平.优化课程设置-培养宽口径复合型工程硕士[J].中国冶金教育,2004(06):21-23.
[3]徐青,凌长明.基于综合素养提升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J].大学教育,2017(01):165-167.
[4]陈潭,程瑛.Seminar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及其课堂教学模型构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04):57-59.
[5]李军生,赵永生.论专业实践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中的地位[J].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5(04):104-106.
[6]李学艺,钟佩思,颜凤.机械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方法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11):170-171.
[7]尤志国,陶志强,韩建强,周云龙,杨丽华.全日制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模式探讨——以华北理工大学为例[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02):112-116.
[8]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R].教研[2013]3号.
[9]范华秀.我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研究[D].东南大学,2011.
[10]周浩.生物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科技博览,2012(26):42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