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轼《水调歌头》鉴赏

2021-10-21苏小红

学习与科普 2021年24期
关键词:旷达胸襟首词

苏小红

摘要:现在语文课本中古诗文的数量逐渐增加数量,中考题目中古诗背诵和鉴赏就有16分,所以,課本中的每首诗歌都要求学生背熟,但除了背以外,还要教会学生如何欣赏,而欣赏一首诗歌,重点要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所以学习一首诗,先要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写作背景,尤其是写作背景,因为它和诗歌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关系紧密,这样才能充分理解诗歌的情感。苏轼的《水调歌头》是初中课本的名篇,历来名家鉴赏的文章有很多,但不一定适合我们的学生,重点是要引导学生怎么欣赏,引导过程中学生的想法很重要,应该让学生先说出看法,接着老师先肯定正确的,如有差错再进行质疑,最后再给出正确的答案,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苏轼的《水调歌头》是借月抒怀的一首古体诗,教学的第一步我们可以从我们古诗中带月的诗句入手,可以这样设计: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崇尚“花好月圆人团聚” ,月圆的晚上,会特别思念不在身边的亲人,并渴望与亲人团聚,宁静而又柔和的月光的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思,在漫漫的文学长河中,众多的文人墨客,他们对着月亮会有更多的想象,会不惜笔墨对月抒怀,也就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我们最熟悉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寄托了诗人李白对家乡的思念,同样思乡的有我们刚刚学过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我们还学过“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首诗歌也是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怀念之情,那么苏轼的《水调歌头》又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呢?课件展示苏轼的《水调歌头》内容,学生齐读后,先肯定学生朗读的优点,然后提出怎样朗读诗歌才能体现诗歌所休现的情感,诗歌要读出情感注意节奏,该重音的时候要重音重音就是要表达这个字的意思,比如“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中的“归去”和“恐“就要重读,才能读出诗人的彷徨的心里,而“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圆”要读出反问的语气,“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要拉长声音才能读出诗人祝愿情怀。指导完后,学生再次朗读诗歌,然后提问:同学们悟出了诗人在文中表达了什么情感?告诉我你们的第一感觉!(给学生5分钟思考)

学生1:“从何事长向别圆”,这一句诗人中读出了诗人对亲人的怀念之情,师问:为什么呢?生答:因为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问月亮为什么人们在不能团聚的时候特别远,所以诗人在埋怨月亮同时也道诗人对远方的亲人的思念。师问:诗歌当中的哪一句话,还能体现出诗人的怀念之情?生答:诗歌的小序里面有写到“兼怀子由”,从这句可以看出诗人是在中秋的晚上喝完酒后非常思念自己的弟弟。

诗人为何如此思念弟弟?课件展示词的写作背景: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丙辰年)当时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受到排挤,而被迫离开京城,在密州做地方官,二十年仕途奔波,辗转各地为官,政治失意,壮志难酬,苏轼写作这首词时,已经在外当官五年,与胞弟苏辙也整整七年未见。课件把黑体部分字体涂成红色,以引起学生的关注。

接着对诗歌进行深入理解:

问:诗歌那一句还体现了诗人的思念之情?学生再次朗读一遍诗歌,然后说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诗是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够共享着美好的月色,从这一句话里面可以看出诗人不只希望跟自己的弟弟共享,也希望天下的离别之人也一起共享,从而表达 了诗人乐观旷达的胸襟。这种旷达的胸襟我们初二年的《记承天寺夜游》里有接触过,其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尔”也体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心境。那么这首诗中诗人还在什么地方上现了他的乐观豁达的心境?生答:“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师问;句中,哪一个字最能表达作者对人生的理解?生答:“难”字,诗人由月亮的圆缺推想到人的悲欢离合,悟出了人生难以十全十美的道理,也体现了诗人豁达的胸襟。

问:第二节中的第一二句体现了诗人什么情感?学生朗读后回答是诗人的思念之情,这种情感在下一句诗中是怎么体现的,同学们再次朗读,“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其中的“恨”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的,他是在恨自己还是在恨月亮?“恨”旁边的注解为怨恨,那么诗人到底在怨恨什么呢?这一刻恨的情感从何而来,是因为思念弟弟?当然有,见不到弟弟而产生了怨恨月亮的情感,那仅仅是这种恨吗?诗人还把什么情感加了进去,还夹杂着什么样的情感?从刚才的背景里面,我们了解到诗人是被贬到密州这个偏僻的地方写下了这首诗歌,所以这个恨的情感含包含着,他在政治上的失意。所以第二节休现了诗人因思念到豁达到祝愿天下人的宽广的胸襟。

问:政治上的失意在词的第一节中是怎么体现的?学生朗读第一节

点拨:诗人举杯问天,问什么?诗人举杯问天问了两句,第一句问“明月几时有”第二句问“今夕是何年”,其中有两个表达情感的词语是哪两个。答:“欲”和“恐”,我欲乘风归去诗人要归去哪里?为什么要归?生1答:想要回到以前的职位; 生2答:不要灰心泄气;生3:害怕正视现实;生4答:害怕回到朝庭被排挤;老师提点:想要到美好的地方,逃避现实,也想回到朝廷重新做一个好官。师问:“欲”表现出他苦闷、惆怅、忧伤、孤独、难过,那么诗人“恐”什么?“高处不胜寒”是担心受打压,还有就是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怕受孤独和凄凉,体现了诗人矛盾的心里。“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其中的“人间”表示了诗人要在密州这个地方还不如做一个好官,也表达了诗人乐观豁达的心境。

学生齐读全诗,理清情感诗人情感大历程(欲:苦闷——恐:矛盾——不应有恨:豁达——愿:祝愿),再次重读是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理解诗人的美好的祝愿------希望人人岁岁平安,虽远隔千里,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也表达了诗人旷达胸襟和乐观精神,感情热烈而奔放,这句话使得这首词的意义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分析完诗歌后联系苏轼另一首《定风波》,再次本体会诗人乐观旷达的胸襟。作业则布置学生回去抄写带 “月”诗句并揣摩诗句中所蕴含的作者 的情感。(课件附部编版初中课本带月诗句)

反思:这节课可以说是比较成功的,上课并没有按照循规蹈矩地从头到尾讲解,而是完全是随着学生的思路转,为学生答疑解难,让学生能够深刻地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所体现的主题,苏轼的《水调歌头》这首词,除了理清诗人的情感线外,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面对困难挫折的勇气,苏轼的一生是非常曲折坎坷不平的一生,特别是仕途上的失意,在朝廷受到排挤打压,空有满腹才华无处施展,但他并没有因此消沉或者怨天尤人,而是积极进取,乐观向上,这种旷达的胸襟不是每个人都做得到的,所以古代诗人,无论是他们的诗歌艺术还是他们精神品质都值得我们去学习!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这首词的意义所在!

猜你喜欢

旷达胸襟首词
新的开始
神回复
旷达者
旷达者
旷达者
海的高度
宽阔的胸襟
宋高宗的眼力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乐观旷达 进取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