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小我”融“大我”之理念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

2021-10-21李雪

艺术科技 2021年16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培育大学生

摘要:自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文化自信就凝聚于每个中国人民的内心。大学生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接力人和继承者,新时代的大学生只有将“小我”从源头融入国家发展的“大我”中,培育文化自信,才能享有与祖国和人民同出彩的机会,才能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

关键词:文化自信;培育;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6-0-02

只有汇入国家事业的大海,涓滴才能永不干涸,只有融入时代发展的江河,奋斗才能无限精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广大青年的责任与担当问题作了深刻论述,并寄予广大青年学子厚望。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的责任之重。为了能够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为了能在我们身上看到中国人志气、骨气、底气的缩影,我们必须时刻铭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肩负起新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需要青年大学生做到自觉、坚定地培育文化自信,因为只有将培育文化自信事业的细流汇入国家事业的大海,涓滴才能永不干涸;只有将培育文化自信事业的发展融入时代发展的江河,才能将青春奋斗镌刻在培育文化自信的新征程上。

1 坚定理想信念,守住文化自信之初心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以来,我们党始终心怀崇高理想和坚定伟大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理想与信念之间的关系就像水与乳一样,是相辅相成互相渗透的统一体。理想是人们追求的航标,信念则提供给人们朝着这个目标前进的意志和力量。崇高的理想可以坚定信念,坚定的信念才能坚守住我们的理想。中华文化自信的基础源于中国人民对上下五千多年优秀传统文化的选择、吸收、继承和发展。我们坚守文化自信的初心是因为我们生于华夏、扎根于华夏、身为华夏儿女。

从“小我”视角来看,从孩提时代的懵懂无知到少年时期的略显青涩再到青年时期的满腔热血,我们以不同方式、在不同领域受到中华文化不同程度的熏陶。在孩提时代,我们以好奇为横轴,以信赖为竖轴,聆听师长和父母讲授中华文化的渊源,畅游在二维空间里感受着中华文化的奇妙与美好;在少年时代,我们以疑惑为x轴,以勤奋为y轴,以探索为z轴,在师长、父母、自我的三维空间里接受中华文化的熏陶;然而,到了满腔热血的青年时代,我们以认知为x轴,但x轴上还多了经验的延长线,以积淀为y轴,但y轴上还掺杂了外来文化,以涵养为z轴,但z轴上缺少了信仰的支点。我们开始逐渐忘却来时的路,我们的文化自信意识变得如稀释过的乳液一样越来越淡。但是我们明明有理由对中华文化自信,我们也应该对中华文化自信。随着年龄增长、知识的积累和西方文化的渗入,大多数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甚至淡忘,何谈树立文化自信。尽管是在短视频、新媒体等快速发展的今天,尽管是在各种中华传统文化节目满目琳琅、轻触即得的今天,大部分大学生的文化知识积累依然薄弱。

从“大我”视角来看,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廓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及脉络、明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走向、讲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探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鲜明特色,从而增强文化自信”[1]。我们应该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身逢盛世,更应该深思中华文化的渊源、发展、价值以及走向。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深入交织发展的今天,我们要提醒自己不忘初心,铭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世世代代中华儿女在民族奋进的千百年间拼搏形成的。我们应该拾起孩提时代的好奇、续写少年时代的勤奋、经受青年时代的诱惑,自觉将“小我”融入“大我”,与祖国和人民一道坚守和增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自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

2 敢于担当作为,担起文化自信之使命

敢于担当,有所作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由于不同的历史环境和时代背景,每一代人都有不同的任务要完成,也有不同的矛盾要解决。新时代的大学生,在学习和研究前人创造的优秀文化时,首先应深入思考前辈们是如何捕捉到文化的创新点以及是怎样构想出文化的创造性的,通过汲取、总结前人的宝贵经验,大学生可以顺势乘着前人文化创造和创新的快车深刻领悟文化自信的内涵,自觉担起文化自信的重任。其次担起文化自信责任意味着当代大学生不仅要认清新时代可能面临的复杂局面、棘手问题和拦路虎,还需要清醒地认识到新时代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急迫性、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了这一航标,引导大学生明确文化使命,培养文化自信也就指日可待。

我们这一代人的担当和使命就是与祖国和人民一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拼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全民族文化自信的培育。大学生是时代的宠儿、奔腾汹涌的后浪,应自觉担当起增强自身文化自信的使命。

从“小我”角度来看,在如今这个全球化、信息化波涛汹涌的时代,面对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渗透影响,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开始崇洋媚外,逐渐丧失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但大学生以其富有活力和具有创造性等特点,在党和国家的发展事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青年一代的理想与担当是国家前途与希望的压舱石;青年一代的理想与担当在国家各方面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大学生自身对外来经济、文化、科技、政治等知识的选择、过滤和吸收以及对中国文化、政治、经济、科技等知识的了解和钻研无疑是新时代大学生担起文化自信使命的千斤顶。

从“大我”角度来看,可以说,青年是一个社会生命力的象征。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思想、道德、精神上信仰什么、热衷什么、追求什么、相信什么,有没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直接反映着一个社会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影响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2]。所以大学生应该从自身感性情感认知出发,进而实现理性情感升华,以肩负起文化自信的使命担当。从感性情感认知出发维度来看,我们见证了太多处于不同历史时期的高校大学生用实际行动诠释如何坚定文化自信。五四运动时期,在李大钊等人的引领下,一批北大青年在北大红楼齐聚,推动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中国文化融合传播;改革开放之初,北大学子在燕园喊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响亮口号,激励无数青年投身国家红色文化发展建设进程之中;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有无数人秉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信念舍生忘死,其中有大批逆行出征的援鄂医疗队员;有携笔从戎的特战女兵;有潜心钻研“卡脖子”技术的科研骨干……他们的生动实践让我们明白应如何担当起文化自信的重任,如何将这份积淀已久的文化自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些事例深深触动着我们的感性认知,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透过这些事例去深刻领悟其背后的理性情感归属。从理性情感升华的维度来看,我们应该学会透过这些事件去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所在,真正理解当代中国文化的历史渊源和精神特质。努力学习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国共产党发展史、新中国发展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从历史发展中汲取文化自信养分,树立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中国發展文化等的自豪感和自信心。立足实际、自强不息、努力拼搏、掌握本领,承担起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和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形成和培育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提升自身修养和精神品位,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与祖国和人民一道在增强文化自信的道路上奋进追逐、勇敢奔跑,让担当文化自信的汗水在广阔天地间挥洒。

3 练就过硬本领,筑牢文化自信之底气

青年时期不仅是人生成长的重要时期,也是刻苦训练和人才成长的黄金时期。正如植物的生长分为幼苗、开花、结果这三个阶段,大学生的成长也有不同的阶段。青春阶段就像植物的开花阶段,这个阶段吸收营养物质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未来果实的质量。大学生如何结出丰厚的文化自信果实,怎样才能练就过硬本领?必须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理解文化使命、培养担当意识、厚植家国情怀,并以此为磨刀石来锤炼过硬本领。

从“大我”的广角镜角度来看,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本领锤炼理应走出课堂,因为理论只有付诸实践才有意义和价值。大学生应走出课堂,走到充满历史人文情怀、充满红色音符、充满激情斗志的祖国大地的各个角落,去参观有历史烙印的敦煌莫高窟;去实地了解遍布红色革命文化元素的延安、遵义等革命老区;去投身各种公益活动感受社会各界人士的人文关怀精神;让实践活动成为筑牢文化自信的压舱石、释放文化自信激情的加油站、成就文化自信大业的大舞台。

从“小我”的显微镜角度来看,大学生既然身处高校,就应该利用好高校这块巨大的显示屏。冲破心理的大山,突破思维的峡谷,打破行动的枷锁,紧跟主旋律、找准基准点、巧跟节奏点;以“滚石上山,负重前行”的决心打基础;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作风练本领;以“善始善终,善作善成”的精神强落实。我们应该积极探寻、筹划、准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理论和实践活动。课堂毫无疑问是大学生锤炼文化理论知识的大熔炉,大学生应根据自己专业课程的特点,结合时代思政主题,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和知识体系;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学校影院、新媒体、选修课堂等平台接受主流文化的熏陶与教育。大学生只有学透必修课,打好理论桩,补足精神钙,筑牢思想魂,才能坚定对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力更生的革命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信心,从而增强当代大学生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由衷认同感和归属感[3]。通过对各类课程的探究、思索、联想,将专业课程固有的传统知识嫁接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中,从而深刻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从校园实践的角度来分析,可以充分发挥学校社团和学生组织的带头作用。学校社团和组织应按照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分享青年人故事、解说青年人疑惑、卸下青年人顾虑等与青年人息息相关的讲座活动[4]。此外,在传统节日、学校特殊纪念日等到来之际,相关社团和组织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文艺纪念活动。让大学生通过活动发出自己的声音;通过活动点燃干事的激情;树牢干事的航标;注重干事的成效;通过各种活动的参与真正做到将关于文化自信的感性认知转化为文化自信的实际行动。最终使大学生真真切切通过日常生活与学习的实践锻炼,将文化自信这块主阵地越筑越实。

4 结语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中孕育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华儿女的物质基础和精神食粮,是深深烙印在中华民族身上的独特精神印记。文化自信和文化繁荣发展是通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通道。文化是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基础;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千百年来通过不断实践提炼出来的精神产物。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其他一切自信的源泉和播种机;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先锋。没有了文化自信这面正面镜的指引,一个国家、民族的科技、经济、政治、教育等发展都将陷入危机。坚持文化自信,就是要坚持传统,坚持传统就要真正做到“中学为主、西学为用”,面向未来。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只有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地创新;只有不忘本原,才能开拓未来。我们要继续深入挖掘中国五千多年文明的精髓,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能從根与脉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不容忽视的是我们应该全面、客观、理性地对待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大化利用其价值。新时期的大学生要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信心,自觉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与新时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实现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发展与弘扬相结合。在时间轴上,把握历史、现实和未来;在精神维度上,把握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核心价值观;在世界范围内,把握住文化的对抗、交流和融合,如此才能增强真正的文化自信,当代中国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步伐才会坚定有力。

当代中国青年何其有幸,享有与祖国、新时代和人民同向同行的宝贵机会。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历史使命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与人民共事,青春才会灿烂;只有与人民共进退,青年才能振奋;只有和人民一起逐梦,青春才会无怨无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咫尺之遥,数以千万计的年轻人将参与这一伟大进程。把自己的“小我”融入国家和人民的“大我”,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坚定理想信念,守住文化自信之初心;敢于担当作为,担起文化自信之使命;练就过硬本领,筑牢文化自信之底气。在奋勇搏击中推动中国文化自信号巨轮勇往直前。

参考文献:

[1] 李晓芳,朱一婀.简谈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J].文化产业,2021(8):128-129.

[2] 钟天娥.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探析[J].高教论坛,2021(7):4-7.

[3] 刘瑶,顾相君.论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J].哈尔滨学院学报,2021,42(2):130-132.

[4] 李汶玥,旺扎.浅论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2(3):84-88.

作者简介:李雪(1996—),女,贵州毕节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培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大学生之歌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