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乡土文化融入学前儿童游戏的研究
2021-10-21李丽林芳君
李丽 林芳君
摘要:福建乡土文化含蓄内敛,需要以某一事物或活动为载体进行呈现,各地区不同的乡土文化使得学前儿童游戏具有民间性和地域性,丰富了学前儿童游戏的内涵与外延,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前儿童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对传承与弘扬乡土文化,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福建乡土文化的特性与学前儿童游戏的概念,第二部分分析福建乡土文化融入学前儿童游戏的教育价值,第三部分提出福建乡土文化融入学前儿童游戏的策略。
关键词:福建乡土文化;学前儿童游戏;策略;创编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6-00-02
乡土文化是在长期的生产、劳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与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福建乡土文化源远流长,是幼儿园游戏活动的源头活水,也是丰富游戏活动与提升学前儿童综合素养的法宝。教师应深入探索福建乡土文化在学前儿童游戏中的应用,开发福建当地的民风民俗、传统节日、生产和生活经验等游戏资源,并设计带有地域特色的学前儿童游戏活动。在游戏活动中融合福建乡土文化元素,能使孩子们更早接触到福建乡土文化,增强其地方文化认同感。
1 福建乡土文化的特性与学前儿童游戲的概念
1.1 福建乡土文化的特性
福建乡土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集中体现了当地人民的朴实生活,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是民族文化的具体表现形态,承载着道德教化、文化认知、族群认同、家系传续等社会功能,是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的主要媒介,包括衣食住与生产习俗、生育婚丧习俗、传统节日、村规村纪、宗亲祭祀、民间游艺等[1]。
福建乡土文化艺术表现形式大致可分为表演、音乐、语言、美术、益智、体育等六大类。表演类游戏有舞龙、皮影戏、抬花轿、歌仔戏等,音乐类游戏有跳竹竿、游神等,语言类游戏有《阿公的话》《采茶歌》《十二生肖歌》等,美术类游戏有剪纸、糖画、摔泥巴等,益智类游戏有六子棋、西瓜棋、八方棋等,踢罐罐、抓石子、摸鱼摸虾等也是福建乡土文化中常见的体育游戏。
1.2 学前儿童游戏的概念
1.2.1 学前儿童
学界对“学前儿童”这一概念的定义并不明确,大众将不同的内涵和外延概念杂糅在一起,如将“早期儿童”“幼童”“学前儿童”翻译成“学龄前儿童”。国内外专家普遍认为6岁及6岁以下幼儿分为以下四个时期:出生和新生儿时期(出生~1个月);婴儿时期(1个月~1岁);幼儿时期(1~3岁);学龄前儿童时期(3~6岁),从幼儿期结束到上学前。本文的“学前儿童”指3~6岁的学龄前儿童。
1.2.2 学前儿童游戏
游戏是一种消遣、一种练习、一种经验、一种追求,也是人类心智、集体发展水平的反映,是一种主动的社会现象。关于学前儿童游戏的定义,国内外学者的解释不同,国外学者侧重阐释游戏与儿童的生活、情绪、交际、动机等之间的关系。笔者从教育学、心理学、卫生学三个角度对学前儿童游戏作如下阐述:3~6岁学前儿童自愿参加、自主进行、通过身体运动和心智活动,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性活动,这一方面强调了游戏的社会性,另一方面证实了游戏的现实生活性。对于学前儿童来讲,游戏是由内而外的实际生活,而不是单纯的学样,他们在游戏的滋养中成长,并在活动中不断创造游戏。学前儿童游戏具有主体性、模仿性、创造性、合作性、象征性、启发性[2]。遵循学前儿童认知的基本规律,可以把学前儿童游戏分为语言、健康、科学、社会、艺术五大类。
2 福建乡土文化融入学前儿童游戏的教育价值
2.1 聚焦文化传承
各地区均有丰富多彩的地域历史文化资源,要活用地方特色人文历史,讲好乡土故事,繁荣乡土文化,让文脉延续下去。保护乡土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日益成为社会共识。历史文化浓缩了漫长的时间,承载着集体的记忆,连接着过去与未来。挖掘乡村文化,推进文教融合,聚焦文化传承,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内容。福建乡土文化是在悠久的历史变迁中不断演化而来的智慧结晶,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具有地域特色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不同的乡土文化可以创造出不同形式的学前儿童游戏,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学前儿童游戏也能真实反映出地域的乡土文化本体。
2.2 培养民族认同感
多姿多彩的乡土文化融入学前儿童游戏,能让孩子们耳濡目染,受到文化的熏陶。如舞龙灯、猪母棋、中秋博饼、天黑黑等,具有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孩子们能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感受当地的文化氛围,产生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初步建立起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
2.3 激发学习兴趣
将福建地方戏剧、乡土音乐、乡土美术、乡土舞蹈等内容渗透到学前儿童游戏中,能更好地传承具有福建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精神、涵养。福建乡土文化的应用能扩大学前儿童的发展空间,教师要从这些方面对福建特色的学前儿童游戏进行综合考量,从而让福建乡土文化的作用得到更好的体现。教师可通过对游戏进行有效组织,包括准确选择和有效拓展乡土文化内容,促进学前儿童游戏的发展。这一方面丰富了学前儿童游戏的内容,另一方面提高了学前儿童游戏的趣味性和文化性。将福建乡土文化融入幼儿园的教育中,还可以帮助学前儿童培养更加广泛的兴趣爱好,许多幼儿园游戏活动中都带有一些比较简单易学的儿歌舞蹈动作,而这些内容对儿童的兴趣爱好具有启蒙作用。教师应坚持趣味性与教育性相统一的原则,使福建乡文化与学前儿童游戏高效融合,让学前儿童在游戏中感受到真正的快乐。
2.4 促进身心全面发展
大多数游戏都源自人们生活中的一些真实片段,而这些不同的福建特色乡土文化也具有很强的随机性。这一实际情况可以使儿童在参与游戏时从不同的方面得到锻炼,有利于学前儿童身体、认知、情感与社会性的全面发展。学前儿童阶段正是好动的阶段,具有福建乡土特色的游戏可以调动学前儿童参与的积极性,促进学前儿童体能的发展。例如,在划龙舟游戏活动中,小伙伴们齐心协力划龙舟,既能了解传统节日文化,又能提高体能,还能发展自身的社会性,有利于学前儿童身心全面发展。
3 福建乡土文化融入学前儿童游戏的策略
3.1 指导思想
3.1.1 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
教育部制定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幼儿教育应当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活动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使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3]。3~6岁是幼儿游戏的高峰阶段,游戏形式、技能、技巧大大发展,幼儿能通过自己的动作、语言、表情等参与游戏。在游戏活动中,教师要始终围绕当地独有的乡土文化资源,遵循学前儿童认知规律,从学前儿童的兴趣出发,因人因地制宜地选择游戏内容,按年龄分阶段有效开展游戏活动。
3.1.2 增强时代感
新时代和新理念将深刻影响每一个人,要主动增强时代意识,勇于承担新使命。培养学前儿童爱国爱党的深厚情感是幼儿园教师的责任与使命,要把福建乡土文化融入学前儿童游戏中,让游戏变成时代责任与担当的载体,从而增强游戏的时代感,与时俱进。要以时代精神激发乡土文化生命力,用文化凝心聚力,为学前儿童游戏注入时代力量。
3.2 对策与实施
3.2.1 创新游戏内容
据笔者调研,福建乡土文化部分内容不契合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不适合直接在学前儿童游戏活动中开展。有些带有悲观色彩,影响学前儿童价值观的形成;有些内容过于简单,无法满足学前儿童的学习需要;有些内容过于复杂与烦琐,超越了学前儿童的认知范围;还有一些乡土文化材料制作非常艰难,在游戏活动实施过程中可操作性不强[4]。由此可见,教师在福建乡土文化融入学前儿童游戏的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适当的调整,使之更符合当今学前儿童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从而编创出适宜的游戏活动。
以福州“游神—锣鼓队”表演游戏为例,游神是福州乡村农历正月初三至十五举行的一种习俗活动,是乡村“做年”的重要活动之一。该游戏活动保留了活动表演形式,删除供奉、上香、游街等过程,选择学前儿童喜爱的锣鼓乐器,一边走队形一边敲打,其他孩子在周围一起喊口号,共同参与游戏活动。在游戏过程中,学前儿童需要相互配合、共同协作,分小组弹、唱、吹、跳、敲,但不受传统的游神活动限制,可自由发挥进行表演。该游戏活动的目标是培养学前儿童的乐感与动作协调能力,以及与同伴的协作能力。
3.2.2 提高教师游戏编创素养
教师是学前儿童游戏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对游戏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现在幼师大多年轻,在游戏活动中对福建乡土文化的理解不深,研究具有福建乡土特色的学前儿童游戏的力度不够,多数教师对福建乡土文化在学前儿童游戏中的运用比较单一、僵化,没有很好地突出其优势,在创编游戏的过程中为了游戏而游戏。显然,将福建乡土文化融入游戏编创活动,提升教师相关素养,具有一定的紧迫性。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让教师深刻感受到具有福建乡土文化特色的游戏的趣味性,深入挖掘乡土文化;二是邀请有经验的老教师、业内外专家等开展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编创游戏的积极性;三是采取“老中青”搭配方式,一起合作创编游戏活动,帮助新教师学习。
3.2.3 拓宽应用途径
福建乡土文化只有多维度发展,其应用特性才能充分得到体现,其价值才能够被肯定。因此,教师要努力拓展福建乡土文化在学前儿童游戏中的应用途径,多角度融入。第一,教师在探索拓展途径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学前儿童的主体性,筛选符合不同年龄阶段的游戏素材,与游戏活动高效融合,分阶段分层次创编游戏活动;第二,教师要敢于尝试,将两种或多种福建乡土文化进行整合,融入学前儿童游戏中,创编出一种全新的游戏方式;第三,教师在游戏的开展过程中要根据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对学前儿童进行有效指导,激发其参与游戏的积极性。
3.2.4 营造游戏氛围
虽然有的幼儿园已经开设了具有文化特色的学前儿童游戏,但是活动的内容、形式比较单一。例如,“疍民渔歌”游戏的作用仅仅是了解渔民的生活(疍民生活的空间只有连家船,常隔船对唱),缺乏改编和创新;益智类游戏活动常常因时间不足难以开展;在体育游戏活动中,幼儿园教师经常缺乏安全考虑;只有部分歌舞游戏和语言游戏活动还可以开展。以上情况导致具有福建乡土文化特色的游戏活动未能在幼儿园中得到有效开展。学前儿童对世界充满好奇,喜欢观察身边的环境,所以营造良好的游戏氛围可以激发学前儿童的游戏兴趣。教师应在幼儿园的游戏区域内尽可能多地放置一些富有福建乡土文化特色的游戏材料,将一些福建乡土文化的内容画在游戏区域的墙上,营造文化氛围,增强学前儿童对游戏的好奇心,让他们在游戏中了解福建乡土文化,激发和培养其爱家乡、爱祖国的真挚情感。
3.2.5 家园共育
学前儿童的教育不应局限于幼儿园内部,父母应对幼儿园的教育进行延伸,在学前儿童的游戏活动中,充分发挥家庭优势,使孩子回家后继续参与游戏活动,加强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沟通。第一,要邀请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幼儿园的游戏活动;第二,学前儿童回家后,家长要与其继续开展幼儿园的游戏活动。家庭共育既能增进亲子关系,又是幼儿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游戏活动应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共促学前儿童全面和谐发展。
4 结语
乡土文化承载着过去与现在,可以游戏活动为载体,把那些抽象的历史故事、传统节日、民风习俗等以具象的形式呈现出来。学界关于福建各地区乡土文化融入学前儿童游戏的研究成果不多,研究案例更是屈指可数。应深入挖掘福建各地区不同的文化资源,将文化元素创编出游戏玩点,在游戏中培养学前儿童的民族认同感。
参考文献:
[1] 方宝璋.闽台民间习俗[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1-2.
[2]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幼儿园经典角色游戏[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1-2.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
[4] 孙华琨.幼儿园民间幼儿游戏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安徽省阜阳市为例[D].洛阳:洛阳师范学院,2018.
作者简介:李丽(1991—),女,四川广安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艺术教育。
林芳君(1993—),女,福建福州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舞蹈编导。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9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福建乡土文化融入学前儿童游戏的研究与实践”成果,项目编号:JAS19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