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高年级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案例分析

2021-10-21李淑贤

学生之友 2021年3期
关键词:物体解题数学

李淑贤

对于多数学生和教师而言,阅读能力是一个与数学毫不相关的概念,学生不明确数学阅读的重要性,教师没能对这一点引起重视。而阅读能力的缺失则会导致学生在相关习题解答时可能存在部分理解不对,导致学习难度增加,久而久之必然引起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抵触情绪。根据新课标教学目标,阅读能力是评估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如何在小学高年级数学学习中强化对阅读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新课改的重要工作。本次研究从激发兴趣、促进阅读能力提升等方面着手,分析小学高年级数学阅读能力的有效培养措施,以便为实际教学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

一、激发数学阅读兴趣

学习兴趣是帮助学生更好提高学习效率和主观能动性的关键,帮助学生提升自身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是激发数学学习兴趣的关键。因此应注意从以下两方面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 (1) 创设适宜的阅读情境。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制造悬念,帮助提升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将机械式阅读转变为意义性阅读。如学习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时,可以通过创设“探秘金字塔”等情境,播放金字塔相关照片、视顿等,讲解关于金字塔的故事等引入,帮助激发其兴趣而促进阅读能力培养: (2) 示范阅读方法。教师通过示范阅读方式,使用相对准确的数学语言、形象的手势等,对相关教学材料进行阅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阅读的魅力。

二、加强引导,做到问题驱动型阅读

问题驱动要求在数学课堂上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将问题作为学习核心和起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围绕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并找出最佳解决方案。在数学阅读材料中,往往多个问题联系在一起而形成, 这些问题是学生思考的重点和解题线索。所以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应该重视对核心问题的引导,并做到问题驱动,让学生带着目标阅读,寻找不同问题、不同知识之間的关联性。最终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在小学课程中,多数阅读材料中包含图像、对话、文字等多个元素,如其中可能包括“如何用排水法求出不规则物体体积”、“物体的特征在哪里”等问题,但其核心在于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求解方法。所以教学时可将这问题作为驱动,让学生围绕这一问题进行相关信息的选择并开展有效阅读,帮助加深学生对阅读的理解,最終找出解决方法。

三、重点性标注阅读

在阅读过程中,除了要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思考、相关材料阅读外,还要做好对重点内容的标记,包括教学过程中涉及的公式、性质、概念等。但这些工作要求学生充分掌握在阅读中抓住关键点的方法。如阅读关于体积的定文“物体所占空间大小即为物体的体积”,应要求学生找出这概念中的关键点。 教师可以先要求学生自行阅读,在小组讨论结束后邀请部分学生进行示范阅读,同时也要求学生进行分析,直至其能够准确找出关键词,并通过反复分析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清晰把握以上数学概念,同时使其养成在数学概念中找出关键词的良好习惯。

四、通过对比,建构系统性阅读体系

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而言,不像低年级学生,这类学生往往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知识积累,但学生自身可能并未意识到自己的知识储备。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将新知识和以前学习过的旧知识联系起来,锻炼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因此教学中要求教师主动积极地找出教村中具有一定相似性的题目,指导学生阅读解答,在此过程中注意通过对比,指导学生找出相似题目的差异点,以此提升数学阅读能力。 如下面两个例题:第一,某地计划修建一条公路,全长2000m,在修建5天后,该公路还剩下250m,根据现有速度进行修建,需要几天才能修完全程?第二,某地计划修建一条 2000m长的公路,在开工的前5天已经修建完成了250m,计算修建完全程所需时间?这两个例题在文字表述方面存在较高的相似性,即便数据都几乎相同。但实际上它们的解题方法及思路完全不一样。因此,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对以上两个题目进行对比分析,并指导学生讲述两个题目的具体意义,最后通过讨论、思考找出合适的解题方法。在此过程中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还能帮助其认识到数学问题的变化性和趣味性,了解到不同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其认识到解题过程中对各类问题内部规律的准确把握。

综上所述,小学高年级数学是衔接小学和初中的重要阶段,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数学阅读能力。且现阶段虽说已经有良好的新课改普及,但实际上并不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数学教师并未对阅读能力培养引起重视,导致无法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本研究通过案例分析后发现,应该从激发数学阅读兴趣;加强引导,做到问题驱动型阅读;重点性标注阅读;通过对比,建构系统性阅读体系等方面着手,更有效地调动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进一步提升学习效率。

猜你喜欢

物体解题数学
用“同样多”解题
用“同样多”解题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悬浮的鸡蛋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