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网上的心理问卷,可以判断有无心理疾病吗?
2021-10-21陈祉妍王雅芯明志君等
陈祉妍 王雅芯 明志君 等
1. 你祈求得到他人喜爱却对自己吹毛求疵。
2. 虽然人格有些缺陷,大体而言你都有办法弥补。
3. 你拥有可观的未开发潜能尚未就你的长处发挥。
4. 看似强硬、严格自律的外在掩盖着不安与忧虑的内心。
5. 很多时候,你严重怀疑自己是否做了对的事情或正确的决定。
6. 你喜欢一定程度的变动并在受限时感到不满。
7. 你为自己是独立思想者自豪,并且不会接受没有充分证据的言论。
8. 但你认为对他人过度坦率是不明智的。
9. 有些时候你外向、亲和、充满社会性,有些时候你却内向、谨慎而沉默。
上面这些话,是不是有些地方很像你?事实上,这些描述适用于每个人,它改编自1948年西方心理学家弗拉实验所用的“性格分析”。这位心理学家在1948年时,对学生进行了一场个性测试,学生做完后会得到一份相应的个性分析。当弗拉把诊断结果交给学生们时,让他们评价一下,这个诊断结果是否准确,是不是符合自己的性格特点,结果基本上每个学生都认为分析结果很符合自己的个性。
实验结束后,弗拉揭晓,所有学生得到的诊断结果其实都是一模一样的,他是从星座分析描述中搜集的内容,是星相大師们常用的套话。
我们在阅读这种模棱两可的话时,会不自觉搜集所有符合这个描述的证据。例如,受到别人喜爱却会对自己吹毛求疵,在我们过去的经历中找到这种证据一点都不难,我们肯定会想到对自己严格要求的时刻,于是对这个心理测验的结果深信不疑。
另外,它所描述的这种特点也是人们共有的心理特征,而且描述时会说得很全面,既说大部分时间是孤独的,又说少数时间是活泼热情的,两端都说全了,无论是不是完全符合,总会被说中一点。
同理,我们在做网上的心理问卷时,也会受到结果的影响,甚至深信不疑。例如,只是做了一个心理咨询的气质调查问卷,便怀疑自己有抑郁症。可事实上,气质调查问卷并不能预测你是否有抑郁症。
有没有心理疾病,不是靠自己猜出来的,也不是测出来的,而是专业人员诊断的。心理疾病的诊断需要由精神科医生等专业人员经过各种信息综合作出。专业诊断依赖的信息最主要的是当面谈话中对症状的询问、对患者的观察、对个人史的了解,等等。心理测验有时候作为辅助资料,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参考,但对于临床诊断而言,心理测验结果既非充分也非必要条件。
网上心理问卷不能用于心理疾病诊断是因为:第一,正规的心理测验由于版权的限制,通常并不在网上公布(虽然有时会有人违反版权的约束放到网上),所以在网上遇到的很多测验是不规范的。第二,心理测验的使用需要依据标准化的程序,才能保障结果的可靠性。有些测验只有经过专门培训的专业人员才能够有效使用,作出权威解答。第三,心理测验的结果总是会有一些误差,需要专业人员结合实际情况解释结果。第四,专业人员往往不会凭借单独一个测验的结果就贸然下定论,往往要选择多个不同角度和形式的心理测验乃至多种信息收集方式,对各种信息进行交叉验证再作出判断。
在没有专业人员指导的情况下使用心理测验,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有的人因为担心自己存在心理异常而去使用心理测验,答题时比较容易对号入座,可能夸大自己的问题的程度,如果不能正确理解测验结果,会认为自己真的生了重病,加重不必要的恐慌。自以为病情严重的患者惶惶不安地前往精神科就诊,令人啼笑皆非。
但是,现在随着各种线上资源的丰富,在网络上也有一些靠谱的心理测评工具或心理测评服务,如何去选择和使用呢?一方面,需要知道测评只是一种便捷的早期筛查的方式,测评结果只是一个参考,结合其他信息才能作出判定。另一方面,需要选择可靠的来源,在专业机构提供的服务下使用心理测验。一个科学的心理测验,往往背后有大量的工作。专业的测验往往需要发表、报告、测验、编制的流程,在测试中确定信度与效度的指标、适用的人群、适用的条件等。
科学的心理测验与娱乐性的测验不同,在题目上不会表现出强烈的趣味性。同时测验的反馈报告,常常使用“很可能”“倾向于”这样的限定词,而不会极为笃定地判断,一个人就是什么情况。其次,当我们选择测验时,最好能选择在测后有一定的支持性,或者在使用测验时有一定限定说明的测验。因为心理测验使用的条件,结果的解释,也需要结合多种情境考虑。如果没有后续进一步的支持服务,我们自己根据测验结果产生的理解,可能会有一些偏差。总的来说,使用网上的心理问卷要慎重。
如果持有错误的认识,认为网上的心理问卷就可以判断自己有无抑郁、焦虑、强迫等心理疾病,既可能误以为患病而惊吓自己,也可能误以为自己没病而延误医治。如果有相关困扰,建议去正规医院的相关科室寻求帮助。
(摘自商务印书馆《日常生活心理健康50问》 作者:陈祉妍 王雅芯 明志君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