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2000年的中国手工纸继续“活”下去

2021-10-21雷若彤

决策探索 2021年19期
关键词:纸坊杨波手工

雷若彤

在东城区内务部街27号的一个老北京四合院里,有一家中国手工纸工作室,如果你走进去参观,一定会先被左边排满整面墙的一张张色彩各异的纸样所吸引。每张不到A4纸大小的纸样,都用玻璃画框小心地装裱好,并在下面用文字标注了纸的种类:桑皮纸、东巴纸、瓷青纸、竹纸……这里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小型的中国手工纸展览馆。

从2018年至今,杨波、崔振硕两个“80后”走访了新疆、西藏、云南、贵州、安徽、江西、福建、广东、海南等国内16个地区的手工纸坊,大大小小共几十家。从刚开始靠造纸老师傅们一个个帮忙介绍联系,到现在有了自己稳定的人脉和资源,他们只为尽可能全面地收集中国现存的传统手工纸品种。

除了日常经营工作室外,杨波、崔振碩还创办了一个公众号,取名“我是楮先生”。公众号发布常规的线下活动报名通知之外,还会科普跟手工纸有关的冷门知识。比起谋生,二人觉得如何让更多人知道手工纸、知道他们正在做的工作,是他们更在意的事。

“每找到一种纸,对我们都是一种激励,这是我们不停往前走的最大动力。”杨波说。

“我们这里有目前市面上能收集到的最全的手工纸”

就在这个隐身于老北京胡同里几十平方米的小小工作室里,收藏了几年中收集而来的近400种中国传统手工纸。除了挂在工作室进门处墙上的纸样,还有很多没有展示出来。走到工作室的最里面,就可以看到占了整整一面墙的一排一人多高的木架子,上面塞得满满当当全是收集来的手工纸。这些纸张的手感、颜色和质地,都不同于日常的纸品。

“我们这里有目前市面上能收集到的最全的手工纸。”崔振硕说。为了让收集来的中国手工纸更有体系、更成规模,并且可以更好地保留、记录下来,杨波和崔振硕开始着手做《中国手工纸样册》。如今,第一部已经做好,里面收录了三十种纸样,而他们的计划是做十册。

汉字“楮”(chǔ)是古代对纸的别称,韩愈曾经在《毛颖传》里写道:“颖与绛人陈玄、弘农陶泓及会稽楮先生友善,相推致,其出处必偕。”他将笔、墨、砚、纸拟人化,称纸为“楮先生”,杨波和崔振硕就引了这个典故给自己的工作室命名。

午后时分,工作室不时有前来参观和买纸的客人,纷纷被挂在茶桌后面墙上的一组高饱和度色彩的手工纸吸引了视线,那是从西藏收来的。杨波介绍道:“这是藏纸,用的是纯天然矿物染料,是用来抄经文的,稳定性特别好,手感粗粝厚实,传统的藏纸可以做到‘千年不坏。”而旁边挂在窗户上的一张镶嵌着完整花朵和树叶的手工纸则透露出一种静谧的氛围感,纸张在午后的阳光下呈现半透明的状态,映衬着花草的轮廓——这是从贵州的纸坊收来的构皮花草纸。“它用的是天然构树皮和时令鲜花,采用浇制法制作:一层树皮纸浆晾干,再铺一层花草树叶,等到半干再浇一层树皮纸浆。”崔振硕说道。还有慕名来看瓷青纸的客人,崔振硕就从架子上拿出来展示。瓷青纸的颜色不同于普通宣纸,它通体都是均匀的深蓝色,在阳光下纸面呈现出紫红色的光芒,光是看着就透露出一种庄重。

几百种手工纸,二人如数家珍,随手拿出几样就可以讲开来去。不过说起两个人合作办工作室的经历,杨波和崔振硕坦言,原本他俩都做着“跟手工纸八竿子打不着”的工作,直到2018年才真正与纸结缘。二人先后通过社会招聘进入北京的一家造纸企业,杨波负责展台和项目活动,崔振硕负责仓储物流。

说起喜欢上手工纸的经历,还要从他俩的“打假”说起。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位在坊间被称为“造纸大师”的人借用他俩当时所在造纸企业的库房造一张一百米长的手工纸,杨波和崔振硕被领导派去监督现场。“我俩冲着这位造纸大师的名头,也是好奇使然,确实想看看手工造纸是怎么回事。结果随着接触和攀谈,发现‘大师漏洞百出,反而雇来的工人造起纸来技艺娴熟。”于是,“大师”不在的时候,他们就去找工人们闲聊,逐渐才得知真相:原来所谓的“大师”并不会造纸,纸都是工人们来造,这些工人才是真正的“造纸大师”。

“这样的‘大师我想各行各业都有,但越是这样,才越需要有人站出来,为真相发声,为那些真正的匠人发声,为那些还在偏远地区的一份份坚守发声。”崔振硕说。手工纸的魅力是机器造纸无法比拟的,老师傅们的功夫都是熟能生巧练出来的,精神价值在于常年的重复性劳动中生长出的超强稳定性和耐心。看着来自安徽大别山区来的匠人们用娴熟的技巧做手工纸,两个年轻人渐渐燃起了对手工纸的浓厚兴趣,不约而同想到了一起:“咱们一定得去这些造纸师傅的家乡看一看,造纸的原生态工厂到底是什么样的。”

2018年年底,在项目接近尾声的时候,杨波和崔振硕留下了这些造纸师傅的联系方式。2019年开春后,二人便启程去了第一站——安徽省安庆市毛尖山乡,踏上了寻访手工纸坊的路。

老造纸匠的“执拗”与“隔绝”

毛尖山乡有一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桑皮纸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名叫王柏林。就是在王柏林的纸坊,崔振硕和杨波第一次看到了完整的手工造纸工艺,俩人在毛尖山乡一待就是20多天。

王柏林制作的桑皮纸是故宫文保和大修的专用纸,他与故宫也建立了长期合作。身怀绝技的王柏林是个憨厚老实、不善言谈的中年汉子,造纸手艺传自祖上,到他已经是第五代,造出样品后他把纸张送往北京候选,国家纸张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检验结果是:耐折度9000多次。专家们最后达成一致意见,认为王柏林手工造出的100%纯桑皮纸堪与乾隆年间的高丽纸相媲美。

除了这位国家级大师,崔振硕和杨波还提到了另一位让他们印象深刻的老匠人储诚炎。“老储对于纸的专注程度,是我们俩之前从来没见过的。”崔振硕说,在他身上,两人真正地感受到了匠人精神。

“储师傅没有念过什么书,从小就在家庭作坊里学习造纸,也没怎么接触过外面的世界。传统手工纸坊大都是家庭作坊式,大家分工明确,共同劳作,没有人坐享其成。年轻男子做打浆这种力气活儿,家中的长辈则负责抄制这样需要经验的工序。”崔振硕说,中国的造纸工坊大多遵循着这样的生存规则。

猜你喜欢

纸坊杨波手工
某型飞机主起机轮舱改进设计
Parameterized Post-Post-Newtonian Light Propagation in the Field of One Spherically-Symmetric Body∗
做手工
超萌的羊毛毡手工
杨波藏品欣赏
浅析丽江“东巴纸坊”的品牌塑造策略
手工DIY
纸坊隧道初始地应力场线性回归分析
纸坊
藕塘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