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小学生文化素养

2021-10-21刘树颖

学周刊 2021年31期
关键词:文化素养优秀传统文化小学生

刘树颖

摘 要:在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小学生文化素养十分重要,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要求不仅要使学生能够学习到更多有用的知识,并且还要重视对学生的文化教育,使学生能够受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对此,教师可提出一系列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小学生文化素养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小学生;文化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31-011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31.058

传统文化作为我国几年前来流传下来的优秀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价值。在小学教育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使小学生受到优秀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正确的做人、做事风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因此,小学教师需要在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手段,运用有效方法,为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一、激发学生兴趣,将传统优秀文化教育与学科教育相结合

小学阶段的学生接受教育最主要的场所在于课堂,学习知识的来源在于教材,小学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渗透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传统文化,并且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近些年来,随着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被重视,一些教师已经意识到了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但是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是枯燥、乏味的,还有一些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具有厌恶或者抵触心理,无法对传统文化知识产生兴趣,难以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作用。其主要原因是在以往的教育中,小学教师对于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授主要是“灌输型”的,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态度主要是“要我学”而不是“我要学”,学生被动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教育效果较差。长此以往,教学模式僵化,教学内容陈旧,学生难以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产生兴趣,缺乏学习传统优秀文化的积极性。小学阶段的学生思想尚不成熟,对于学习的态度主要凭借主观喜好。兴趣能够成为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催化剂,在无形中推动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使学生产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动力,从而使传统文化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小学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在传统文化教育中融入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或者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能够对传统文化产生学习兴趣,全身心投入到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中,提升传统文化教育的整体教育效果[1]。

在现阶段的教材中,有不少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小学教师可以适当放大这方面的内容,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自觉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比如,在学习小学语文《铁杵成针》一课时,小学教师可以通过谈话的形式导入传统文化教育:同学们,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在我国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产生了大量优秀的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故事,还有一些故事经过人们的加工,成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下中华语言文化的精华,见证传统优秀文化的魅力。通过这种形式,能够迅速活跃课堂氛围,将学生的思绪拉回到教学中,然后教师可以趁热打铁,引出接下来的教学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小学教师要使学生知道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持之以恒,才能够获得成功。

此外,小学教师要注意,在日常的教学中导入传统文化教育时,要避免过于生涩,使学生产生消极情绪。导入要尽量做到自然,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才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二、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互联网的出现深深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甚至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生产方式。对于现代小学生来说,他们的生活处于一个网络的社会环境下,网络对他们的影响不言而喻。小学教师要提高自身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从网络中提取有效信息,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网络中的信息鱼龙混杂,小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内容,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小学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展开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图片、视频、音乐等形式将学生带入到特定的教学情景之中,使学生在多重感官的刺激下激发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记忆。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差异性特点,学生的学习水平、认知能力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一些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难以准确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含义。传统文化对于现代小学生来说可能比较有年代感,多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内容比较丰富,教学形式多样,能够将传统文化由抽象化为具体,由难化易,拉近学生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深层次的含义。此外,对于小学生来说,直观的事物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多媒体画面感较强,拓宽了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渠道,丰富了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视野,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传统文化课堂教育生动、形象起来,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利于提升小学生的文化素养[2]。

比如,京剧也是我国的一种优秀传统文化,而在现阶段的小学教育中,却逐渐被淡化。小学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唱脸谱》歌曲MV以及京剧《打龙袍》中的视频相关片段,然后可以引出包公的介绍,为学生讲解关于包公的故事。通过这种形式,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京剧的了解,对我国的优秀京剧文化进行发扬和继承,还能使学生在欣赏京剧的同时得到心理上的放松。小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包公身上优秀的、积极向上的道德品质,从而提升其文化素养,使其能够严格规范自身的行为,做一个正直、优秀的人,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三、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校园实践活动中

小學阶段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也非一朝一夕,而是一个长期、持续的教育过程。学校要积极创新传统文化教育方式,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在活动中,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获得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对此,小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设计活动内容,明确活动方向,要使活动内容与传统文化教育目标保持高度一致,切实提高传统文化的教育效果。将实践活动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一方面能够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面,使学生能够从课堂走出课外,在实践中体验传统文化的内在含义,有效提高学生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参与感,使学生作为文化活动的主体,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通过实践活动能够使学生在活动交流中产生思想上的碰撞,探索到更多传统文化知识,取长补短的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共同提高。小学教师要动员全体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尽可能地用多样化、趣味性的活动形式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为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营造轻松、愉快的教育氛围,实现幸福的教育[3]。

猜你喜欢

文化素养优秀传统文化小学生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浅谈音乐课堂教学对学生的文化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