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2021-10-21高玉霞

学周刊 2021年31期
关键词:思考高中语文有效性

高玉霞

摘 要:语文学科的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是终身性的学习并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做铺垫。高中阶段语文的学习相较于小学和初中而言,无疑是一个阶段性的升华。因此,这就要求学生语文阅读的能力有进一步的提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本着令学生能够在较大程度上体会文本内涵的主旨,强调从文章的整体来把握思想情感。本文主要从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出发,简单阐述高中语文教师针对阅读教学的一些看法与做法,以期给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31-007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31.036

一、影响阅读有效性的因素

(一)学生自身的阅读方法

阅读方法多种多样,把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能让语文阅读学习事半功倍,错误的阅读方法会成为学生语文阅读的绊脚石。使用正确的阅读方法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层次内涵,是提高学生阅读成绩的关键所在。如果阅读方法出现错误,那么无论阅读多少文章书籍,也无法对学生的阅读能力产生积极的影响,只能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教师进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思考的最初,应当思考语文阅读的方法是否有效[1]。就目前情况而言,许多教师并未理解阅读教学的丰富含义,无法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阅读的方法通常分为精读与略读两种不同的形式。精读强调深入、反复阅读,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细细品味文章的字词、句段;而略读恰好相反,只要求粗略了解,更多的是要求学生有较快的阅读速度,并能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了解基本大意,教师应当在最初阶段就对学生进行针对阅读方法及其具体利用的有效指导,以此为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做铺垫[2]。

(二)语文阅读的内容

高中语文阅读主要为应试教育服务,但不应局限于应试教育所要求的范围。高中语文阅读主要集中于议论文和较为简单的小说,其他文体,包括散文、长篇小说、杂文、说明文等与高考考试范围相差较大的文体,在学生高中阶段涉及较少。对于教师而言,应当允许学生扩大书籍选取的范围,不应当把目光局限于眼前的教科书或试卷上。阅读内容过于单一,无疑对学生的阅读眼界产生了一定的局限。高中学习任务重,学习时间却较少,所以大多数教师都不会布置对考试内容无益的文章书籍来学习,在这种背景下家长自然也不会过多支持学生阅读。对学生而言,阅读时间本身就少得可怜,随着互联网和手机的普及,学生有更多的娱乐方式可以选择,书本阅读的时间就变得更少。除了教师和学生以外,学校、家长、外界等行为和变化都对学生阅读的有效性有莫大影响。

(三)教师教学中出现的误区

我国当下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素质教育依旧任重道远。在中小学教育中,面对日益增加的中考和高考的压力,应试教育的固有观念依然扎根于教师和家长的脑海、行为中。在学生的高中阶段,主要的阅读基本都由教师一手把控,学生要跟随教师的想法,难以有自己的选择。

一方面,单向传输跟随教师的步伐行动,无法提高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对学生思维的丰富扩展有严重的阻碍作用;另一方面,学生对于阅读的深层次理解无法得到有效实现。在高中课堂上,以教师为核心的语文阅读教学过于流水化、模板化,教师在教学中容易忽略阅读的核心实质,无法帮助学生拓展语文思维,使学生思维僵化,不仅无法有效应对愈加灵活的高考,更无法为学生将来的阅读生涯起到有效帮助[3]。此外,在语文阅读中过度重视死记硬背的答题模板,无法解决语文阅读的根本性问题。高中语文的应试要求本身是为了考查学生是否将阅读的文章转化为己有,死板的教育教学表面上完成了教学任务,实则违背了教育的初心要求,当学生进入更高层次的语文学习时,就会深感以往所学阅读知识之死板僵化。

二、高中语文阅读提高有效性的策略

(一)关注学生自身的阅读体验

语文阅读的教育教学最终仍然要实践于学生本身,如若脱离了学生个体,那语文教育就是一纸空谈。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提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一大关键点便在于是否始终将教育目标围绕学生展开。所以,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思考应当由学生展开,最终落实于学生。

首先,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必不可少。主动学习获取的知识价值一定高于被动接受,教师应该了解当代学生真正感兴趣和能够接受的内容,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将其融合,以此引发学生对于课本知识和较为枯燥的知识的热情。课上,增加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实时感受学生对于教授内容的所思所想;课下,增加与学生的沟通,不仅对学生的主动性有正面的培养作用,还能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其次,尊重高中生的阅读体验必不可少。有效的阅读教学应当把学生摆在阅读的中心位置,把学生作为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教”逐渐向“学”转变。在设置教学方案时教师就要思考,各处教学活动的设置是否符合学生阅读学习的需要,是否满足提高阅读有效性的目标。如在学习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社戏》等文章时,由于文章所含意蕴较为深厚,学生除了根据应试教育要求的考点外,也可在教师的指引下抒发自身对于文章内容和时代背景的想法和感慨。

最后,教师应当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正确的精神、价值观。新课程改革主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设置教学目标,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人文学科,更应该关注学生的价值观念、精神世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在阅读后得到心灵的慰藉[4]。

(二)因材施教,丰富多种教学方法

阅读教学一方面是教师带领学生课上进行阅读学习,另一方面则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学习。课上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应重视不同的语文阅读题材,针对不同的阅读题材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但是一切的學习方法与授课理论都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采用对学生而言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学习《雷雨》时,教师应注意此篇课文是老舍的名篇戏剧作品,可以利用课堂的特殊性,使用小组学习法,将全班学生分为不同小组,再进行角色划分,学生在扮演不同角色时,会对自己所扮演的某一角色产生更深的理解与体会,将自身带入角色的时代背景下,阅读成效势必会得到一定提高。信息化的语文课堂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学习类似朱自清的散文《春》一样富有诗意的文章时,单调的语言无法表现其诗意,教师便可从视觉的角度出发,在网上搜集一些关于春天的图片,或让学生听一首富含感情的散文朗诵,让学生从视觉、听觉等多个角度体会春之梦,体会作者蕴含在文章中的情感。

猜你喜欢

思考高中语文有效性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