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人的防晒方法

2021-10-21一言

晚晴 2021年8期
关键词:遮阳帽遮阳

一言

仲夏时节,天气炎热,防晒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身为现代人,我们早已深知紫外线带来的危害,并能熟练运用各种防晒方式。那么,在中国古代,缺少对紫外线认知的古代人是怎样防晒的呢?

帷帽

从古至今,携带移动遮蔽物一直是最便捷高效的防晒方式,现代的遮阳伞、遮阳帽都是如此。在中国古代,古人也是戴遮阳帽的,遮阳帽有席帽、帷帽、油帽等,种类繁多。

晋人崔豹在《古今注》中提到了“席帽”,席帽因“藤席为之,骨鞔以缯”而得名。宋人吴处厚《青箱杂记》记载:“盖国初犹袭唐风,士子皆曳袍重戴,出则以席帽自随。”从中可以看出,席帽是在唐朝时期逐渐流行的。清人钱谦益《客途有怀吴中故人》一诗也记载了席帽:“青袍奉母谁知子?席帽趋时自有人。”

除了席帽,防晒装备中流行的还有“帷帽”,据说王昭君出塞戴帷帽,所以又被称作“昭君帽”。帷帽由皂纱制成,造型是宽檐加下垂丝或薄绢的组合,下垂丝网罩住整个面部,有及肩的也有及腰的。

帷帽起源于阿拉伯地区,最初被称作“冪离”。因为在阿拉伯地区风沙比较大,极容易吹脏人的头面部。后来,因其防风沙和遮阳的效果显著,迅速在阿拉伯地区流行起来。羃篱多用藤条或者毛毡做成帽子骨架,裱糊缯帛,有的为了防雨还会涂上桐油,然后将黑纱罗缀在帽檐四周,使用的时候垂下来就可以障蔽面部和身体,顺带还能起到遮阳的效果。

虽然冪离早在阿拉伯地区流行起来,但是直至南北朝时期才传入古代中国,直到唐代才流行起来。《旧唐书·车服志》便记载:“妇人施冪离以蔽身,到唐永徽始用帷帽,用薄纱掩至颈,谓之浅露”。到了唐代,本是男女通用的帷帽已经变成了女性专用,同时也换了称呼,被唐人称作“浅露”。

到了明朝,《钦定续通典·卷五十六·礼十二》盘点当时的各种帽子时直接提到了“遮阳帽”一词,并补充道:“明初士人贡举入监者许戴之”。

清人褚人获所著的《坚瓠集》中也介绍了遮阳帽:“明制。士子入胄监满日。许戴遮阳大帽。即古笠。又唐时所谓席帽也。”明朝的国子监高材生入学满日后戴遮阳帽,而明朝的遮阳帽其实就是唐朝的席帽。

那么,明朝的遮阳帽为何与士子们渊源颇深?这就要提到明太祖朱元璋了。有一次,朱元璋见诸生立于烈日中,怕他们中暑出事,便赐遮阳帽。此后,遮阳大帽便成为明代举人、贡士的正式首服。这样说来,遮阳帽亦是明朝学子们的学士帽。

此外,据《明史》记载,不同的遮阳帽会装饰不同数量的天鹅羽毛,用以表示身份等级。尊贵的遮阳帽给三根羽毛,次一点的只有两根。

另外,除了遮阳帽这种比较便携的防晒制品,一些店铺门前会放置遮阳伞,官员出行则会有遮阳扇等仪仗,深宅妇人出行也会用此类制品防晒,明人沈榜所著的《宛署杂记》中便记载有遮阳布的布料。

华盖

“凿池秋待月,种竹夏遮阳。”在古人的庭院中,常见竹子、芭蕉等植物,除了使环境更为雅致之外,也有防晒之功效。而在很多电视剧中常见的斗笠,亦是用竹篾夹油纸或竹叶棕丝等编织而成,作为平民百姓必备之物,帽檐一压,也能偶尔挡一挡阳光和风雨。

相对富裕的人家,为了消暑防晒,还会举办热闹的“避暑会”。明人高濂《四时幽赏录》记载:“长安人每至暑月,以锦结为凉棚,设坐具为避暑会。”这种避暑会流行了很长时间,在宋人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也有佐证。据说,北宋“都人最重三伏,盖六月中别无时节,往往风亭水榭,峻宇高楼……通夕而罢”,相当热闹。

平民百姓用斗笠、凉棚遮阳,古代的贵族则使用“华盖”。华盖,大部分情况下指帝王车驾的伞形顶盖,是一把巨大的绸伞。身为皇帝用的遮阳伞,自然是高贵奢华。《汉书》曾记载过一顶“高八丈一尺,金瑵羽葆”的华盖,其拥有者便是王莽。

皇帝所用华盖,除了传统的圆形外,还制作成方形,又称“方伞”。华盖在制作、用料上十分讲究。《清会典图录·舆卫·方伞》称:“方繖,缎殊红紫二色,皆方五尺,不施绣纹,四角出铜龙首,垂五彩流苏,直柄,顶及柄尺寸,俱如九龙曲盖之制。”

历朝历代对用伞都有严格规定,伞的质料、色彩、尺寸等,就像头上戴的乌纱、身上穿的朝服一樣,要区分官职大小和身份尊卑。《周礼·春官》中“巾车”条规定,王及王后的车辇用“羽盖”,即用漂亮的鸟羽装饰的伞,罩在车上。汉代规定二千石以上的“三公九卿”可以用“皂盖”,即用黑伞。

南北朝时,官仪用伞已有规定,帝王、贵族出行用“罗伞”;皇帝所用罗伞,都是黄色的,俗称“黄罗伞”。 到了隋代,“紫盖”是皇帝及三司以上官员专用伞,三品以上的官员可以用“青盖”。官大的最多可撑八把,级别低的只能撑一把。

生衣

欣赏传统诗词,时而会读到关于“试衣”和“换衣”的描写,如李清照有“乍试夹衫金缕缝”之句。原来,古人随着季节的转换,会有规律的换穿面料不同的服装,“试衣”是指初次试穿为新季节预备的衣服,“换衣”则是说,随着季节转换,服饰也要来一次彻底的变更。

大约在南北朝时期形成了一个风俗,端午节这一天固定成为换穿夏季服装的日子。因此一直到宋代,端午节的重要内容之一都是试穿夏衣。这一天,宫中要向皇帝进献夏季御服,皇帝也要赏赐群臣轻凉的服饰,民间则是全体都在这一天收起春装,改穿夏服。

夏季天气炎热,古人的夏季服装所用的面料要防晒、透气,所以以蚕丝织成的纱和罗为上选。不过,在唐宋时代,利用纱、罗裁成的夏季服装有个专称——“生衣”,与之相对的则是其他三季所穿的“熟衣”。

生衣与熟衣的区分在于加工程序不同,熟衣采用绫、绮等厚实织物,要刷上粉浆,再用石杵反复捣打,称为“捣练”。经过这种处理,织物变得厚而不透风,做成衣服也就更为保暖。相反,生衣免去了捣练的环节,经纬较为稀疏,形成透气的孔眼,因此散热的性能良好。“浅色縠衫轻似雾,纺花纱袴薄于云。”白居易就有《寄生衣与微之,因题封上》一诗,形容他送给元稹的生衣采用丝织的轻纱,如雾如云。

在丝织物之外,各种利用植物纤维制成的软纱,同样也是重要的生衣面料。杜甫著有一首《端午日赐衣》:“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疊雪轻。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诗中说,端午这一天,他作为百官中的一员,享受到获赐夏服的福利,对圣恩充满感激。皇帝赏赐的生衣中不仅有丝织的轻罗,也包括了细软的葛纱。

《天工开物》中专辟《夏服》一节,专门介绍苎麻、葛、苘麻、芭蕉所制成的纱、布。据《清异录》记载,在五代时,江西临川的巧匠还创制出把芭蕉茎丝与蚕丝捻在一起形成长丝的方法,然后用这种合成的长丝织就轻纱,“夏月衣之,轻凉适体”,于是得到一个清新的名称“醒骨纱”。时人用这种蕉纱做成样式典雅的长衣,称为“太清氅”,相应的,短衫则叫“小太清”。

《广东新语》在葛、麻之外,还提到用竹皮、木芙蓉茎皮析丝捻线织成的细布,称为“竹布”或“芙蓉布”,同样适于做生衣。另外,苏州一带出产一种“黄草心布”,是将一种“黄草”的梗芯析丝捻线,织成品几乎如丝罗一般洁白精细。自宋至清,黄草布在江南一直持续生产,始终是备受青睐的夏季专用面料,不仅裁作衣装,还可缝制蚊帐、充当糊窗的窗纱,甚至被用作灯笼上的罩纱。

总而言之,无论是丝、麻、葛还是芭蕉、竹皮,古人所穿的生衣,大多都用轻薄的料子再加以特定的方法裁制而成。毕竟,古人并不知道可以通过吸收紫外线来达到防晒的效果和目的,面对夏天“火辣辣”的太阳,生衣的轻凉、透气、散热才是最重要的。

珍珠粉

比起现在的各种防晒霜,古代的防晒霜更加贴近大自然,比如古希腊人经常使用的橄榄防晒油,以及古埃及的羽扇豆。其实,这类绿色天然的防晒方式,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例子,比如在脸上敷粉。

古代化妆的第一步便是敷粉,而且敷的量不少。敷大量的粉除了能提亮肤色,也能够通过物理遮盖起到一定防晒作用。

唐代以白和胖为美,当时为了凸显肤白貌美,女人用铅粉敷脸,用醋泡过的铅粉,细腻光滑、美白防晒,但是很伤皮肤。于是到了后来,铅粉便被弃用了。

唐宋之后,粉的种类变得更为丰富,且配方比铅粉更温和。比较出名的有益母草、石膏粉制成的“玉女桃花粉”、含紫茉莉花秄的“珍珠粉”、滑石做的“石粉”……其中,“珍珠粉”绝对是古代防晒粉中的王牌产品。

现代的很多防晒霜也会添加珍珠粉。这是因为,纳米级别的珍珠粉本身就能阻挡紫外线,此外珍珠粉又具有美白功能。古代虽然没有纳米级别的珍珠粉,但磨得极细腻的珍珠粉也能称之为上选。

同时,有些配方还会在珍珠粉中加入紫茉莉花秄粉。“宝玉忙走至妆台前,将一个宣窑瓷盒揭开,里面盛着一排十根玉簪花棒,拈了一根递与平儿。又笑向他道:‘这不是铅粉,这是紫茉莉花种,研碎了兑上香料制的。平儿倒在掌上看时,果见轻白红香,四样俱美,摊在面上也容易匀净,且能润泽肌肤,不似别的粉青重涩滞。”《红楼梦》第四十四回中便有紫茉莉花秄粉的相关描写。

猜你喜欢

遮阳帽遮阳
遮阳帽
健康月历
好美的遮阳帽
新背景下建筑立面设计中的遮阳设计研究
JG/T500—2016建筑一体化遮阳窗
遮阳帽
便携沙滩遮阳架
个性卡通遮阳帽
浅谈玻璃幕墙遮阳对建筑节能的意义
驯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