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人食疗趣谈

2021-10-21冰粥

晚晴 2021年8期
关键词:孙思邈芽儿茯苓

冰粥

“吃”是个永恒的话题。人们不仅要吃,还要吃出“门道”,在这一方面,食疗很有代表性。食疗历史悠久,在古人几千年的实践和总结下,产生许多食疗理论和做法。人们以“吃”延年益寿,不同吃法的背后,是不同的需求。

二苏的食疗“秘方”

“食疗”顾名思义,是指人们利用食物来调养身体、预防和治疗疾病。提起食疗,不能不提北宋文坛二苏兄弟——苏轼和苏辙。二人在食疗方面颇有造诣,不光对某些食物情有独钟,还配出了独到“秘方”。

苏辙曾专作《服茯苓赋》向钟爱的茯苓表白,言其“经历千岁,化为琥珀,受雨露以弥坚,与日月而终毕,故能安魂魄而定心志。”苏辙有意养生并开始服用茯苓,这要从他32岁那年说起。那年,苏辙经人指点,通过服用茯苓,一年后治愈了自小就有的顽疾,从此便对养生有了兴趣。

他阅读古书,遍寻良材,终于发现了有助于延年益寿的茯苓。常吃茯苓,他感到“神止气定,浮游自得”,可以“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以游夫无穷”。

苏轼虽不像弟弟那样痴迷于茯苓,但也深感茯苓之好。一次,苏轼写信告诉朋友程正辅,他的痔疮复发了,为了免除疼痛,他甚至坚持了两个月的忌口计划:休粮断酒断肉、拒绝酱菜盐酪,只吃清汤淡面,但怎么都不见好转。

在难熬的日子里,苏轼自制了“胡麻茯苓食疗方”,服食多日,神奇般地治好了痔疮。作为美食达人,苏轼当然不会忘记留下做法:“胡麻,黑脂麻是也。去皮,九蒸曝白。茯苓去皮,捣罗入少白蜜,杂胡麻食之,甚美。”对于苏轼来说,好吃才是最大的治愈。

苏轼也有自己钟爱的食物——芡实,而且他有独到的吃法:取熟芡实一粒,剥去外壳,放入口中,缓缓含嚼,直到津液满口,再鼓漱几遍,徐徐下咽。每天这样吃10~30粒,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乐在其中,妙不可言。

雷打不动爱喝粥

在中医的眼中,食物褪去了些许食欲色彩,“医食同源,药食同用”,从神农尝百草到《黄帝内经》、从《伤寒杂病论》到《本草经集注》,都有与食疗相关的内容。唐代孟诜所著的《食疗本草》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食疗专著。宋代以后,食疗不仅愈加成体系,而且更多地融入百姓日常生活。

说起日常的食疗,不能不提粥。大江南北,无不喝粥。粥作为一种古老的饮食形式,在食疗领域不容小觑。古人食疗之法浩如烟海,但李时珍认为粥“最为饮食之良”“寝食之间,既能养生求安乐”。粥包罗万“材”、兼有荤素,有黑豆胡麻粥、粳米红枣粥、红豆薏米粥,鲤鱼粥、瘦肉粥、乌鸡粥等等,几乎到了“凡食材皆可入粥”的地步。

在吃粥界,白居易和陆游是地地道道的“粥粉”。一字千金的白居易,为粥花了许多笔墨。“老饥初爱粥,瘦冷早披裘”,在《履道新居二十韵》中直言喜爱;“何以解宿斋,一杯云母粥”,在《晨兴》中道出晨起喝碗粥的满足;“今朝春气寒,自问何所欲。酥暖薤白酒,乳和地黄粥。”在《春寒》中,吃粥有三重愉悦,暖身、解馋,调脾养胃;“先进酒一杯,次举粥一瓯。半酣半饱时,四体春悠悠。”《新沐浴》里的粥配酒,半酣半饱间,悠然自得。

陆游也很懂粥。在《食粥》诗中他写道:“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食一碗粥,便能羽化成仙,奈何世人苦苦追求艰辛的养生之道,不懂得金子就在眼前。陆游从吃粥的经历中悟出最朴素即是最宝贵的道理。

粥如此得人喜爱,不仅在于味道好、包容性大,也在于它确有一定药用价值。有学者研究,以粥辅药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此后,中医领域又系统总结了百余种药粥方。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粥方“可常食用”,清代更是将粥用于日常食养食疗里,以贴近生活为原则,达到调养治疾兼备的目的。

食疗界的畅销品

《黄帝内经》里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食疗原则,说明饮食要丰富多样。但在古代,能够享用各色食物的也只有天子贵族,平民百姓还是以粗茶淡饭和时令果蔬为主。人们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寻找了一些食疗养生佳品,比如枸杞和红枣。

在古人食疗中,枸杞出现的频率很高。《神农本草经》记载,枸杞能“坚筋骨,耐老,除风去虚劳,补精气”,人们做枸杞茶、枸杞粥、枸杞酒、枸杞饭,把枸杞用得淋漓尽致。

枸杞的妙处还在于,不光果实的食疗功效显著,枸杞芽儿也颇有好处。《红楼梦》第六十一回中写三姑娘探春和宝钗忽来了兴致,要吃“油盐炒枸杞芽儿”。这枸杞芽儿说的就是枸杞的嫩茎叶,它味道清爽,还有清热、明目、益肾亏等功效。

春天的枸杞芽儿最为鲜嫩爽口、饱满多汁,是一道常见的时令养生菜品。探春想吃枸杞芽儿,甚至愿意拿五百钱来买。五百钱的价格自然是闺中小姐不懂市面行情的体现,其实老百姓花十多钱便可享用枸杞芽儿的清爽、甘美与健康。现在,仍然有人会做“油盐炒枸杞芽儿”,延续传统味道的同时也在延续古人的养生之法。

红枣的功效自不必多说,其安中养神、益气补血、健脾和胃等作用及香甜平和的味道,使它很受欢迎,民间有“一日食三枣,岁月不显老”之说。

有一个故事,讲的就是孙思邈的“还阳枣”。据传,有一农妇患腹疾,百般求医问药,始终不见好转,甚至两耳失聪、日益消瘦。她的儿子抱着最后的希望,日夜兼程,把孙思邈请到家中为母亲医治疾病。孙思邈经过一番望闻问切,断定病人腹中有虫,便先开一剂药酒驱虫。随后,他又开一药方,并以红枣去皮去核配药。农妇服用几日,随即康复。

人们对孙思邈钦佩不已,也十分感激他治病救人。由于孙思邈所用药材中人们对红枣最为熟悉,于是盛赞红枣为“还阳枣”,并由此衍生和改进出了很多药膳,红枣渐渐为人所钟爱。

食疗里的“黑科技”

吃东西就可以延年益寿,听着确实很有吸引力,不过,事情可没那么简单。食疗领域有不少“黑科技”和值得商榷的地方,例如著名的“以形养形”理论,俗称“吃啥补啥”,如吃肝补肝、吃肺补肺、吃核桃补脑等等。但其中有多少科学道理呢?我们一定要辩证看待。

比如喝骨头汤补钙。一碗骨头汤里钙含量至多20~30毫克,如果按照成人一天攝入800毫克钙的健康标准来算,需要喝上不止一锅骨头汤。

再比如吃相应的动物内脏来滋补五脏六腑,也不具有科学性。毕竟动物内脏胆固醇、脂肪含量都很高,对患有慢性病和相应功能差的人群来说,常吃内脏反倒不利于身体健康。

“以形补形”是医学不发达的古代,人们通过对自然界长期观察、简单类比后总结出的一些认识,但难免有很多牵强附会之处,不可尽信。

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会产生很多匪夷所思的做法。但讲究食物多样化、均衡饮食结构的饮食习惯总是对的。食物不能完全代替药品治疗疾病,但合理的饮食有助于带来健康的生活。选择适合自己的食物和饮食方式,才能获取食疗的好处,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古代食疗文化尽管有不合时宜之处,但食疗本身正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好奇、对生命的敬重和对生活的热爱。珍爱一蔬一果,珍视一餐一饭,这份讲究,如今看来最为可贵。(来源:“国家人文历史”微信公众号)

猜你喜欢

孙思邈芽儿茯苓
孙思邈巧用大蒜治痢疾
芽儿
云茯苓
芽儿
晨起痰多试试陈皮茯苓茶
芽儿
吃到自然瘦
药王孙思邈
药王孙思邈
孙思邈究竟活了多少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