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盐酸氨溴索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的效果
2021-10-21王清云申茹
王清云,申茹
(淇县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河南 淇县 456750)
非小细胞肺癌是当下临床常见、多发恶性肿瘤,发病类型广泛,包括腺癌、大细胞癌及鳞状细胞癌等,患者发作后多有胸闷、淤血及咳嗽和呼吸困难等表现,病死率极高[1]。研究认为[2],非小细胞癌致病机制与环境接触、职业及吸烟等密切相关,预后较差。因患者肺脏组织屏障损伤,使其并发症发生风险加大,而肺部感染则为非小细胞癌最为常见的并发症类型,有数据显示[3],行开胸手术患者约有20%会存在肺部感染,在非小细胞癌患者中占比更高,再加上患者长时间肢体制动,使痰液凝集于肺脏,延缓疾病康复。盐酸氨溴索属肺表面活性物,可减轻炎性效应,有研究指出[4],盐酸氨溴索在呼吸道保护、呼吸道疾病防治及诊疗中具有促进作用,但关于其应用剂量目前尚未有确切的结论。鉴于此,本研究主要探究不同剂量盐酸氨溴索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并发肺部感染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7 月—2020 年10 月本院收治的非小细胞肺癌并发肺部感染患者70 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经全方位诊断满足非小细胞癌并肺部感染确诊标准;②无传染性、精神疾病;③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肝肾严重病变;②并发其他恶性肿瘤;③药物使用禁忌证;④伴远处转移。按奇偶法原则分为对照组(n=35)和试验组(n=35),其中对照组男性21 例,女性14 例;年龄54—73 岁,平均年龄(63.51±4.12)岁;鳞状细胞癌23 例、腺癌12 例;试验组男性22 例,女性13 例;年龄54—73 岁,平均年龄(63.51±4.12)岁;鳞状细胞癌24 例、腺癌11 例。两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同质性。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执行,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入院后,两组均行常规化治疗,包括化痰止咳、营养支持及镇痛等,在此情况下,对照组予以盐酸氨溴索(深圳致君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73774)治疗,30 mg/次,2 次/d,以静脉泵入给药;试验组采取大剂量盐酸氨溴索,150 mg/次,2 次/d,以持续静脉泵入给药。两组均持续用药20 d。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肺功能指标[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炎症因子[C 反应蛋白(CPR)、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中性粒子细胞计数(ANC)]、血气指标[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pH]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肺不张、急性呼吸衰竭及肺水肿)。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 采用χ2检验。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肺功能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后FVC、FEV1/FVC 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FVC、FEV1/FVC 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肺功能指标比较(±s)
FVC(L) FEV1/FVC(%)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试验组 35 1.50±0.40 2.50±0.31 83.73±4.34 86.68±5.47对照组 35 1.48±0.37 1.92±0.29 83.61±4.76 77.52±5.61 t值 0.217 8.083 0.110 6.916 P值 >0.05 <0.05 >0.05 <0.05组别 n
2.2 两组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两组治疗后CPR、TNF-α及ANC 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CPR、TNF-α及ANC 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炎症因子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炎症因子水平比较(±s)
CRP(mg/L) TNF-α(g/ml) ANC(×109/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试验组 35 36.41±4.25 19.03±2.86 11.08±1.06 5.78±0.85 11.28±1.08 7.78±0.76对照组 35 36.28±4.36 27.04±3.42 11.06±1.42 9.74±1.08 11.30±1.37 9.91±1.68 t值 0.126 10.629 0.067 17.046 0.068 6.834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组别 n
2.3 两组血气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后PaO2、PaCO2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PaO2、PaCO2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治疗前后pH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血气指标比较(±s)
PaO2(mmHg) PaCO2(mmHg) pH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试验组 35 51.25±4.80 64.90±5.30 66.32±5.20 60.14±4.24 7.18±0.35 7.41±0.15对照组 35 53.45±5.37 57.46±5.28 65.46±5.23 63.23±4.23 7.28±0.34 7.50±0.25 t值 1.807 5.883 0.690 3.052 1.212 1.826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组别 n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试验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肺癌具有高致死率、高患病率等特征,其中以非小细胞癌为主要病发类型,此类患者预后较差,通常在发作后5 年内死亡[5]。现阶段,临床对非小细胞癌有着较多的诊疗手段,针对手术耐受性较差抑或是晚期患者采取铂类药物化疗可取得一定效果,但不良反应较多[6]。也有研究表示[7],当肺组织受到伤害时其表面活性物会大幅度下降,可致分泌物不正常凝集,痰液多且稠,使支气管阻塞,诱发肺部感染。可见,术后如何增强肺功能,降低相关并发症极为重要。
3.1 大剂量盐酸氨溴索可改善肺功能
本研究结果示,试验组FVC、FEV1/FVC 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大剂量盐酸氨溴索可增强肺功能。另外,周俊贞等[8]研究指出,大剂量盐酸氨溴索可对痰液进行有效溶解,清除氧化自由基,发挥肺组织保护作用。盐酸氨溴索属溴环乙胺醇,为溴己新在体内代谢物,对肺组织有较高的亲和力,能够对浆液分泌产生良性刺激,而采取大剂量盐酸氨溴索可促使分泌物浆液与黏液比值改变,进而减轻了肺氧化受损程度,降低肺部感染概率,以达到肺功能改善效果[9]。
3.2 大剂量盐酸氨溴索有益于改善血气指标
研究指出[10],大剂量盐酸氨溴索能够对巨噬细胞起到调节作用,使表面活性物合成,加速黏性分泌物溶解,进而改善症状。试验组PaO2、PaCO2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大剂量盐酸氨溴索有益于血气指标改善,考虑与大剂量盐酸氨溴索用药后,促使药物抗氧化功效增强,使痰液尽快排出,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有关。
3.3 大剂量盐酸氨溴索促进炎性因子水平降低
非小细胞癌患者其体内炎症因子处于高水平状态,易使机体康复进程缓慢,引起粘连,更有甚者对线粒体功能形成影响,进而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累及生命安全。本研究中试验组CPR、TNF-α及ANC 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大剂量盐酸氨溴索可减轻炎症效应,考虑原因为盐酸氨溴索阻断炎性细胞凝集,使血浆炎症介质浓度下降,炎性细胞与介质均对肺泡上皮细胞形成损伤,使液体渗出,而采取大剂量盐酸氨溴索有助于减轻肺部水肿,增强抗炎及抗氧化功效,从而达到降低炎性效应的目的[11]。
3.4 大剂量氨溴索有益于降低并发症发生概率
本研究中试验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考虑是盐酸氨溴索使胆碱-磷脂酰转移酶活性提高,导致肺泡巨噬细胞中磷脂酶A 活性下降,延缓磷脂分解代谢进程,而肺泡中磷脂关键作用在于加速肺泡表层活性物形成,继而防治肺泡萎缩,减少肺不张。同时,该药物有助于阻滞炎性介质、细胞的形成及释放,因此可有效降低肺水肿发生概率。
综上所述,采取大剂量盐酸氨溴索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并发肺部感染的效果理想,可抑制炎性因子表达,改善肺功能,且并发症少,应用安全有效。但现阶段对于围手术期盐酸氨溴索使用剂量、指征等均无统一标准,且纳入样本数量较少,尚无大样本统计学资料,该研究结论尚需更多的临床研究进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