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政课认同状况的调查——基于全国53所高校的问卷数据
2021-10-21戴艳军
戴艳军 赵 宇
1 引 言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和突出政治优势,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中共中央国务院,2021[1])思政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伴随党的发展历程不断发展加强,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从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的高度看待思政课”(刘书林,2021[2]),他指出,“当前形势下,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习近平,2020[3])进一步指明了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方向、任务和要求。那么,当前大学生思政课建设情况怎么样?大学生对思政课认同度如何?进一步实现课程立德树人目标思政课目前还存在哪些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在加强中改进,在改进中加强?运用问卷抽样调查方法对全国22省53所高校的5300名本科生所进行的调查,反映了当前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状况,也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政课提供了现实依据。
2 研究设计与数据处理
所谓思政课认同即指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学在大学生成长中所发挥作用的效果及其程度所作出的认可和同意的评价。在课程认同维度设计方面,充分借鉴学界已有研究成果,首先通过选取550名在读本科生,使用开放式问卷开展调查,请学生写出自己对思政课的认同情况,并写明原因;其次,从这些学生中选取15名学生,结合开放式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深入访谈,收集大学生对思政课认同的内容,归纳出认同的构成维度;再次,邀请专家进行论证。最后,将思政课认同概念操作定义为由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师素质、课程考核、学习收获五个维度构成的指标体系。运用spss26.0对由44个题项构成的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凯撒正态化最优斜交法进行旋转,抽取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将因子负荷值小于0.5的题项删除,将在两个维度中都有较高负荷的因子进行修订,得到由4个维度3个层级33个题项构成的正式量表,该量表对调查结果的总方差解释累积71.052%。
量表中的课程内容认同是指大学生对四门思政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阐释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和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道路的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教学内容的认同;教学方法认同是指大学生对思政课诸多教学方式方法上的改进和创新的认同,包括案例教学法、专题教学法、实践体验教学法、研究讨论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等的认同;教师素质认同是指大学生对任课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思想理论水平、课堂教学能力、人文知识素养、语言表达艺术和新媒体技术应用能力等方面的认同;学习收获认同是指大学生对自己在思政课上的获得感的评价,主要包括知识信息、思维能力、品德修养、理论水平等方面的收获和提高。
对国内华北、东北、华东、华南、西南、西北六大地区22省份53所普通高校5300名在校本科生发放问卷,获得有效问卷4315份。经过对样本数据进行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度检验,得到KMO值为0.974,大于0.9,Bartlett球形度检验的卡方值为139747.971,Sig.值为0.000,表明样本数据适合做探索性因子分析,具有比较理想的信度和效度。
3 调查结果分析
3.1 大学生思政课认同度整体较高,相对而言获得感有待提升
数据显示,99.2%的大学生对思政课表示认同,不认同的占0.8%(表1)。其中对思政课程内容、教师素质和教学方法的认同度都在98%以上,只有学习获得感低于这个数值。数据分析还表明,在持认同态度的大学生中对课程内容“非常认同”的比例最高,而在“一般认同”中对教师素质和教学方法认同的比例较高,而“不认同”主要是针对“学习收获”而言的(表2)。总体而言,说明大学生对思政课的整体认同度高,但认同的方面和程度有所差异。其中“非常认同”的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同度较高,依次是教师素质、教学方法、学习获得感。“非常认同”和“不认同”的大学生均表现出对“学习收获”评价相对较低的倾向,表明思政课在进大学生头脑方面还有改进和提升的空间。
表1 大学生对思政课认同态度统计结果(N=4315)
表2 大学生对思政课认同四维度统计结果(单位:% 平均值总分=5)
3.2 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高度认同,其中民族观教育还需要强化
表3 课程内容维度统计结果(单位:% 平均值总分=5)
数据显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和道路的各项优势和特征高度认同,均为90%以上。其中对“依法治国” 和“改革创新,与时俱进”“非常认同”的占99%以上。其中对“各民族一律平等”存在“不认同”情况相对较多一点,表明大学生民族观教育的内容还应改进和加强。
3.3 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师素质普遍认同,对其教学创新能力充满期待
表4 教师素质能力维度统计结果(单位:% 平均值总分=5)
数据表明,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师素质能力总体认同度较高,其中对“思想政治素质”认同度最高,均值达到4.20;“对课程内容把握的程度”和“人文知识素养”次之,“理论联系实际”与“教学方法运用”“课堂组织教学”能力再次,对“媒体技术应用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的认同情况相对较低,均值分别为4.05和4.02,说明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基本教学能力充分肯定,对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科研和教学创新的能力有较大期待。
3.4 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学方法基本认同,但对其效果评价有所差异
表5 教学方法维度统计结果(单位:% 平均值总分=5)
数据显示,在诸多教学方法中,大学生对“案例教学法”的认同比例最高,达到了98.9%,认同度平均值为4.09;其它依次为“实践体验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专题教学法”;对“研究讨论教学法”的认同情况相对较低,为97.9%,平均值为3.92,不认同的比例相对略高。一方面说明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得到大学生欢迎和肯定,同时大学生自身的思想政治理论旨趣需要培养和加强,思政课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要给予有启发、有深度、有说服力的指导。
3.5 大学生对思政课学习收获认同度整体较高,但理论获得感相对较弱
表6 学习收获维度统计结果(单位:% 平均值总分=5)
数据表明,大学生思政课学习收获普遍向好,认同度达到97%以上。98.6%的大学生认同“树立了正确的理想信念”;98.2%的学生认同“树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了法治意识”,同时98.4%的学生认为“养成了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说明大学生普遍认同思政课提升思想观念和规范行为的作用;在理论学习方面,对“解开了对于党情、国情、世情的困惑”“形成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认识”“增强了运用新思想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认同比例分别为97.6%、97.6%、97.1%、97.4%。说明思政课基本上达到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基本目标。但是,为什么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获得感评价不如其他方面高,尤其在“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方面差强人意呢?这是思政课建设中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
3.6 影响大学生思政课认同度的敏感因素
表7 影响大学生认同的因素统计结果(单位:% 平均值总分=5)
调查数据显示,影响大学生思政课认同的主要因素体现在课堂教学、社会环境、自我认知三个方面。在课堂教学方面,内容、教师、教法及教学管理对思政课的认同都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其中 “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程度最高,平均值为4.05。说明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确是搞好思政课程建设的关键因素;在社会环境方面,“国家繁荣富强的发展现实”在所有测量指标中认同度最高得分4.12,确信度为26.5,其次是“社会生活环境”“网络生活环境”“家长的价值观”“家庭经济情况”和“同辈群体对课程的态度”。说明国家、社会、网络大环境与大学生家庭学校生活小环境均对大学生思政课认同有虽然程度不同,但都非常重要的影响。充分地、及实地、精准地把国家社会大事引入课堂教学、有针对性解答和化解大学生的各种思想疑惑和成长困境,是提高他们对思政课认同度的重要路径;在个性认知和思维方式方面,思政课要把授人以鱼变成授人以渔,把培养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作为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所在。
4 结论和建议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思政课总体认同度较高,相对而言学习获得感有待提升;对课程内容认同度较高,其中的民族观教育还需要强化;对思政课教师的素质能力普遍认同,但对其教学创新能力充满期待;对思政课教学方法基本认同,但对其效果评价有一定差异;学习收获认同度整体较高,但理论获得感相对较弱。同时,调查显示,课堂教学、社会环境和个人认知水平是影响认同度的主要因素。依据上述对调查结果现状和影响因素的分析,主要从加强教学内容中的民族观教育,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思想理论素质和教学创新能力水平,加大教学方法改革的科学化技术化含量,加强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学理性阐述,以不断增强大学生运用理论武器认识和整合社会环境与个人认知之间张力的能力,提升思政课学习获得感几个方面的建议。
4.1 不断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做好新时代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繁荣、国家统一和安全各方面工作至关重要。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既是大学生思政课的首要任务和核心内容,也是当前应该着力加强的关键。
第一,在思政课中加强“四史”教育。“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能有效厘清课程主体内容的历史源流和历史逻辑,因而也是新时代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余华和肖体贵,2021[4])要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其中要深入挖掘、整理、宣传自古以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把他们写进教材,引入课堂,引导大学生看到个民族的未来和走向,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第二,思政课要充分发挥文化育人作用。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思政课要在加强大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的同时,积极引导各民族文化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第三,思政课还要充分运用各种爱国主义教育的契机,如民族自治地区的各种纪念活动等,加强对各民族大学生的教育引导,揭露敌对势力分裂、离间民族关系的阴谋和企图,把爱国主义精神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大学生的心灵深处。
第四,加强思政课教师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民族制度与政策的相关内容教育。教育者先受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提升思政课教师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和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中华民族共同体之间的辩证关系,是提高大学生民族观认识水平的根本。
4.2 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习近平,2020[3])在清华大学考察时他也指出:“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要研究真问题,着眼世界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善于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共产党员网,2021[5])在网络化、融媒体、数字化、智能化的新时代,讲好思政课不仅要求思政课教师有较强的思想理论素质,还要求他们具备较强的教学创新能力。教师“学术好不是最重要的,品德好、学术好、教学好才是真的好”(谢和平,2021[6])。
第一,提高运用时代话语讲好思政课的能力。思政课教师要清晰认识当代大学生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背景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守正创新,建构高校思政课教学时代话语的研究框架,形成时代话语体系。时代是话语生成永恒的沃土,新时代必然衍生出彰显时代特征的新词热语。思政课教师一方面要加强学习,精准把握时代特征和话语特点,充分吸收借鉴习近平的语言风格,用大学生熟悉的话语方式,精准回应学生的需求与期待,提升话语的“温度”和“言值”;一方面提高深入学生调查研究的能力,精准把握流行于学生中间的话语表达方式,充分熟悉积累能够触发学生兴趣点的新词热语,凸显思政课教学话语的时代元素,实现优质话语供给。
第二,要具备运用云技术大数据获取最新教学信息,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政课教学的能力。随着世界范围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空间不断拓展并成为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新场域,冗杂的网络信息时时刻刻冲击着大学生的头脑,对课程认同形成挑战。当代大学生的困惑和需求更多地呈现在具有隐秘性的网络空间中,“精准对接并回应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困惑和理论需求是讲‘准’思政课的应有之义”(吴艳东,2021[7])要求思政课教师面向时代,面向世界,面向学生,提升获取最佳教学信息的能力。学校可以出台政策,加大思政课教师信息化教学专题培训,以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需求与供给的恰切。
第三,要具备运用融媒体、全媒体加强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调动大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能力。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新媒体生活环境成为学生的常态化生活环境,与此同时,高校教室中媒体教学设备迅速覆盖和高适配推进,学生对课堂教学方法产生了更强的期待,课堂媒体技术设备的充分利用,恰切教学,必然成为满足学生对美好课堂学习新期待的直接抓手,会极大地促进学生课堂深度学习,提高课程认同度。因此,思政课教师需要在教学课件中适当地充实图片、音视频、微电影等能够活灵活现地服务教学内容的素材,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改变“大多数老师还停留在初始幻灯片阶段,而对于PPT强大的功能知之甚少、运用甚少”(赵继伟,2017[8])的现状,增强教学方法改革的技术化含量。
4.3 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内容阐述的学理性
清晰透彻的学理性分析是理论能够说服人,理论掌握群众的重要方式。担负起立德树人的光荣使命,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学生头脑,用党的创新理论帮助学生建立思想的武器。用学术讲政治,对教学内容加强学理性阐述是关键。
第一,提升科学性。“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马克思,1843[9])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服人,被广泛认同,就在于它的彻底性。大学生只有从学理上明晰科学理论,才能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真理魅力,将理论内化为自身信仰,对思政课产生情真意切的认同感。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指出:“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习近平,2020[3])。
第二,增强时代感。新时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三进”“不是首先入到学生的心里头、脑里边,而是真得首先能够实现我们老师的入脑、入心”(孙正聿,2019[10]),思政课教师要注重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新现象、新问题、新矛盾、新出路结合起来,调动大学生可感、可知、可接受,从而实现内心的服膺和理性的认同。
第三,加强可比性。比较是实现教学目标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思政课教师应该善于运用比较的方式开展教学。视野要广,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思政课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是教师熟练运用事实开展比较教学的重要条件。网络时代,国外繁杂的信息呈现在大学生的眼前,势必造成学生的疑惑,使其与国内的情况相联系和对比。思政课教师要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善于搜集和运用国内外的时事资料,以事实为依据,加强中西比较,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