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情绪与人格特征、孤独感的相关性分析卜杨莹1

2021-10-21宋传福朱文礼

精神医学杂志 2021年4期
关键词:神经质精神分裂症住院

宋传福 朱文礼 李 秀

精神分裂症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绪[1],在影响患者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的同时,增加了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严重可导致自杀[2]。据研究[3]表明,我国精神分裂症患者占住院精神障碍患者的78.4%,其中11.14%为永久住院患者。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易产生孤独感,有学者提出,孤独感与抑郁情绪的发生存在相关[4],此类患者伴发抑郁情绪的风险可能增高[5]。然而,抑郁情绪在临床中常被忽视[4],有研究[6]表明,人格特征可以预测抑郁症患者的抑郁情绪,但与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情绪的关系尚未涉及。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情绪与人格特征、孤独感的相关性,为临床中对此类患者抑郁情绪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20年5月~2021年3月在芜湖市第四人民医院住院治疗且病例资料完整的109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组。入组标准: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住院时间≥2年;具备完成问卷的视听能力;年龄≥18岁。排除标准:合并器质性精神障碍及严重躯体疾病患者;精神检查不配合或拒绝参加试验患者。另选取同期芜湖市某社区181名18岁以上、无精神疾病和严重躯体疾病的居民为对照组。研究组男52例,女57例;年龄(63.4±4.2)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50例,中学37例,大专及以上22例;婚姻状况:未婚29例,已婚37例,离异31例,丧偶12例。对照组男106名,女75名;年龄(65.5±4.7)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76例,中学72例,大专及以上33例;婚姻状况:未婚2例,已婚168例,离异3例,丧偶8例。两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得芜湖市第四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向符合入组条件的被调查者讲解本次问卷调查的背景、保密性、内容及填写要求,对知情同意的被调查者发放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情况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及UCLA孤独感量表,填写完成后当场收回,并由两名受过量表一致性评定的专业人员进行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定。

1.2.2 调查工具 (1)一般情况测定: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2)抑郁情绪评定:采用HAMD-17进行抑郁情绪评估[7],共17个条目,其中有10个条目采用0~4分5级评分,7个条目采用0~2分3级评分,总分为17个条目得分相加,分为轻度抑郁(7 分<总分≤17分)、中度抑郁(17分<总分≤24分)、重度抑郁(总分>24分);(3)人格评定:采用EPQ-RSC进行人格特征评估[8],包含4个维度各12个条目:精神质(P,精神整合性-精神失调性)、外倾性(E,内倾性-外倾性)、神经质(N,稳定性-情绪性)、掩饰性(L),各分量表的原始分为其各条目得分之和;(4)孤独感评定:采用UCLA孤独感量表进行孤独感评估,共20个条目,采用1~4分4级评分,分数越高,孤独程度越高[9]。

2 结果

2.1 两组HAMD-17、EPQ-RSC和UCLA评分比较 研究组HAMD-17、UCLA总分及EPQ-RSC精神质、神经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EPQ-RSC外倾性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1。

表1 两组HAMD-17、EPQ-RSC和UCLA评分比较

2.2 研究组不同程度抑郁患者EPQ-RSC和UCLA评分比较 研究组轻度抑郁组、中度抑郁组、重度抑郁组UCLA总分及EPQ-RSC外倾性、神经质维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进一步两两比较结果显示,中度抑郁组EPQ-RSC外倾性评分低于轻度抑郁组(P<0.05),重度抑郁组EPQ-RSC神经质评分高于轻度抑郁组(P<0.05),中度抑郁组和重度抑郁组UCLA总分均高于轻度抑郁组(P<0.05)。见表2。

表2 研究组不同程度抑郁患者EPQ-RSC和UCLA评分比较

2.3 研究组HAMD-17与EPQ-RSC和UCLA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研究组HAMD与EPQ-RSC外倾性(r=-0.298,P=0.003)呈负相关,与EPQ-RSC神经质(r=0.271,P=0.003)、UCLA(r=0.337,P=0.001)均呈正相关。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因患病率、复发率、致残率、自杀率高,识别率和治疗率低的流行病学特点,已成为世界精神病防治中的一项重要课题,研究表明,30%~7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抑郁情绪[1]。抑郁情绪是造成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下降、预后效果差、认知损害等问题的重要原因[2,10]。既往研究[10,11]显示,性别为女性、探视率低、社会支持缺乏是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抑郁情绪的影响因素。刘明等[4]对7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支持、孤独感和抑郁的调查分析显示:住院治疗后,患者进入缓解期,对自身病情、处境的了解加深,从而产生孤独感,孤独感与抑郁情绪存在相关性。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容易产生更高的孤独感[12],从而增加抑郁情绪发生的风险,但抑郁情绪与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表现相似,在临床中易被忽视[4]。国外学者[6]对抑郁症患者的人格特征进行分析后得出,神经质等人格特质对抑郁情绪的发生与变化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因此,探讨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情绪与人格特质、孤独感的相关性,对预防此类患者抑郁情绪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有着重要意义。

本研究发现,研究组HAMD、UCLA总分及EPQ-RSC精神质、神经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EPQ-RSC外倾性评分低于对照组,即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孤独感普遍较高,具有精神质、神经质、内倾性的人格特点。相关研究[13]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孤独率比健康人高2~3倍,孤独人群具有消极认知的特点;李瑞华等[14]在研究中指出,精神质、神经质、内倾性人格特征可通过长期作用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来影响认知,产生消极情绪,即有特定人格特质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长期住院治疗中可能会出现消极认知,从而产生孤独感和抑郁。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以往研究[1],本研究发现109例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绪,可能是因为:入组患者平均年龄较高,为(63.4±4.2)岁,第七次人口普查[15]结果显示,我国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深,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18.70%,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也面临老年人口比重增加的问题,相比于其他年龄阶段的患者,老年慢性病患者有着更高的抑郁发病率[16];另外,患者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政策影响,进行了长时间隔离,社会隔离会导致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严重焦虑和抑郁[11]。

本研究中重度抑郁组患者的EPQ-RSC神经质和孤独感高于轻度抑郁组,说明重度抑郁组患者孤独感更高,人格特质倾向神经质,Abdellaoui A等[17]研究发现,神经质与孤独感存在相关性,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神经质患者更容易感到孤独。相关研究[4]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情绪会随孤独感的升高而增加,间接提示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情绪可能与神经质和孤独感有关。经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抑郁情绪与EPQ-RSC外倾性呈负相关,与神经质呈正相关,与对抑郁症患者的研究[14]结果相似,说明人格特征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也有很大影响,患者越内向保守、情绪不稳,就越容易有抑郁情绪。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抑郁情绪与孤独感呈正相关,说明孤独感越强烈,此类患者抑郁情绪就严重,这与已有研究[4]结果相似。本研究提示临床医护人员在对有神经质、内倾性人格特征的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常规治疗的同时,可增加针对该人格特征的干预措施,孟文峰等[18]认为,心理动力学治疗对完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人格有良好的疗效。此外,通过定期开展团体活动,在活动中引导他们承担责任、解决问题,并适时表达对他们的希望和支持,有利于减少患者的孤独感以降低抑郁情绪的发生,从而提高患者治疗效果[19]。

综上,本研究发现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普遍存在抑郁情绪,并与神经质、内倾性人格和孤独感有关,此结论有利于提高临床医护人员对该类患者抑郁情绪的重视,帮助他们早关注、早发现,再通过干预减少患者抑郁情绪的发生。需要注意的是,焦虑、恐惧等也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在长期住院过程中容易产生的消极情绪,并影响其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20]。本研究仅仅是对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情绪、人格特征和孤独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在今后的研究中可扩大样本,增加一般人口学资料、入组因素,对此类患者不同消极情绪的产生进一步分析。

猜你喜欢

神经质精神分裂症住院
食品防腐剂治疗精神分裂症,靠谱吗
住院病案首页ICD编码质量在DRG付费中的应用
奥氮平在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中的成效分析
神经质有九个表现
PCC0104007在精神分裂症大鼠模型中的药学研究
拨开精神分裂症的迷雾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
Alzheimer’s patient’s heart doesn’t forget a mother’s day tradition
反刍思维对中学生神经质和抑郁的中介作用
寻根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