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松材线虫病综合防治技术

2021-10-21曾繁华

乡村科技 2021年16期
关键词:松材线虫病林区

曾繁华

(萍乡市林业局安源分局,江西 萍乡 337000)

松材线虫病会对松树生长产生毁灭性影响。松材线虫病有着极强的发病性,且难以实现彻底防治、扩散率高,是制约我国林业发展的主要病害之一。为维护松树林区稳定,需有效运用并创新松材线虫病综合防治手段。

1 松材线虫病概述

松材线虫病也可称为松树萎蔫症,其一般借助松墨天牛完成病毒传播。该病具有极强的破坏力,会使松叶从最初健康的绿色逐渐转变为红褐色及黄色,同时会削弱松叶原本的蒸腾能力,导致整棵树木逐渐干枯、死亡[1]。

1.1 松材线虫病传播渠道

松材线虫病的传播渠道主要有2个,一是人为渠道传播,二是自然渠道传播。人为渠道,即人为移植染病的松木,导致病虫害大跨度、大范围传播。除此之外,个别从业者为获取较多的经济收益,可能会偷偷砍伐或私自运输松木,这些做法也会加大病害的传播范围,造成管理工作无法有效落实,危害无病林区。自然渠道,即通过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进行传播,如天牛可以携带松材线虫传播危害[2]。

1.2 松材线虫病发病症状

从死亡时间来看,有些松树会在患病当年死亡,而有些松树是在第2年死亡。松树患病后,通常会在当年秋季完全死亡。如果生长在高温干旱的环境下,松树从感染病毒到全株死亡仅需3个月;如还伴有其他病症,松树存活的时间会更短,仅有一个月至一个半月。如果患病松树生活环境的温度较低,且同一片林区内约有10%的树木受到感染,则死亡时间会有所推迟,通常会在次年春季死亡,最晚不会超过初夏。此外,若松树所在地区不具备发病的条件,而树木本身确实已经患病,则患病后一两年,松树通常不会出现整株死亡的情况,仅其顶部的部分枝条死亡。这种患病状态的危害性并不强,但当死亡枝条逐渐增多到全株时,也会造成整棵树死亡[3-4]。

从病害症状来看,患病松树的病症变化可分成4个阶段。第一阶段,刚患病时,松树的外在表现并不明显,还会有少量的树脂出现,但分泌量会逐渐减少。第二阶段,树脂已经不再产出,树木的蒸腾功能随之弱化,从树冠开始,松叶逐渐变色,无原有的光泽度。第三阶段,全株松树的叶子大多变成黄色,全树生长状态比较萎靡,并带有大量昆虫蛀屑。第四阶段,全树的松叶由黄色转变为红褐色及褐色,已经处于死亡的状态,但松叶不会在当年掉落[5-6]。

2 松材线虫病综合防治技术

2.1 加强检疫

为消除人为传播途径带来的病害因子,有关检疫部门应针对出入境树木和相关制品进行全面检查,以免因人为运输携带病原而造成病害传播。另外,要保证林区病虫害检疫的规范化程序能全范围落实。在发病区域的边界线上设置哨卡,控制交通运输,并禁止向外输出发病区的树木和有关制品。与发病区临近的健康林区之间,也需加强对边界的检查强度,以免病害进一步扩散。

检疫工作的执行一般分成2个操作步骤。第一,技术员利用肉眼观察树木,大致评估松树是否有发病症状,并查看树脂分泌情况、内部含水量。患病松树一般仅有少量或完全无树脂产出。第二,借助麻花钻工具,一般选取直径在3 cm左右规格的工具,取出至少5 g树屑,把获得的树屑剪碎,使用浅盆及贝尔漏斗处理,完成线虫分离。如果其中有幼虫,应借助科学手段进行培养,在其发育成成虫后,对其进行再度识别。在线虫鉴定中,应清楚松材线虫与拟松材线虫的不同,确保判断的准确性。

2.2 抑制树体内松材线虫繁殖

对于风景区的观赏树种或名贵树种,可每株注射5%克线磷200 g,可使树木当年免受危害[8-9]。

2.3 媒介昆虫防治

2.3.1 增加媒介昆虫的天敌数量。该项技术主要是起到预防的效果,即通过增加媒介昆虫的天敌数量降低媒介昆虫的生存密度,但不能对松材线虫病起到完全治理的效果。因此,该技术仅可作为辅助防治技术。

2.3.2 大面积喷施化学药剂。该技术可用在大片林区内,具体可根据所在区域的病虫害防治标准,划定防治范围。在媒介昆虫羽化初期和初次喷洒药剂失效前,施加低毒且高效的缓释试剂,连续开展2次。有关部门可在连片的松树林区内进行空中施药,实现大范围防治;对于比较分散的防治林区,可进行常规的地表喷洒药剂,可节省部分人力成本及时间成本。

2.3.3 打孔注射药剂。该防治技术一般用于景区及古树保护等。实际操作中,可利用木工钻头按照螺旋排列上升的形式打孔,孔洞间距在20 cm以上。采取插瓶的方法注射药剂,确保药剂能进入树木内部,常用的药剂有阿维菌素等,用量可参考武功山景区实践经验:景区中有2 400余株古松树,共注射5%阿维菌素7 000支。

2.3.4 立式的诱木处理措施。该防治方式可用在媒介昆虫一年一代的林区,防治技术员应在防治林区的中心区域安排诱木,而且要把诱木布设在边缘林区以及没有进行烧毁处理、没有削片的林区。该项防治技术的实施标准是在媒介昆虫羽化之前2个月左右,挑选出防治林区中长势相对偏弱的树木作为诱木。确定好诱木后,需要在其胸径位置形成10 cm的环剥带,环剥带需深入至木质部。诱木密度一般是0.67 hm2安排1棵,需要进行定位标记。度过媒介昆虫羽化期后,可将诱木砍掉,并立即烧毁。

2.3.5 使用诱捕器防治。该防治技术一般用于疫情发生的中心林区和媒介昆虫密集林区,不能用在没有发病以及发病区的边界线上。在媒介昆虫羽化前1~5 d布置诱捕器,通常2 hm2布设一套,并且各套诱捕器具之间的距离应为150 m左右,需要搭配使用定位技术。诱捕器所在位置需保持通风良好,诱捕器的底部和地表间距应在1.5 m左右。诱芯需定期换新,并每隔一段时间采集一次诱捕的昆虫,还要准确记录[10]。

3 结语

纵观我国各地的松树林区,松材线虫病带来的损失不计其数。目前,松材线虫病防治得到了各地有关部门的关注。对于松材线虫病,要不断创新、研究其综合治理措施,在提升治理效果的同时抑制病害扩散,保障松树健康生长。

猜你喜欢

松材线虫病林区
祁连山青海云杉林分布对土壤交换性盐基组成及比例的影响
我国启动松材线虫病防控五年攻坚行动
松材线虫病的危害与综合防治对策
松材线虫病在山东省的风险分析
松材线虫病多种防治措施成效
浅谈大兴安岭林区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松材线虫病综合防治技术探讨
张学勤:我为林区建设“鼓与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