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绝经前后三阴性乳腺癌超声特征的对比研究

2021-10-21朱萍刘俊梁喜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21年9期
关键词:肿块病理病灶

朱萍 刘俊 梁喜

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发病机制复杂,激素环境是影响TNBC发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绝经前后女性激素发生变化,尤其是雌激素的减少会增加各种疾病发生的可能。随着绝经期激素水平的下降,TNBC的影像学表现可能发生改变,同一分子分型的乳腺癌在不同绝经状态下可能存在差异[1]。本研究回顾性分析绝经前后TNBC的超声和临床病理特征,旨在提高超声对TNBC的鉴别诊断能力。

资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TNBC患者66例,均为单发病灶;其中绝经前40例(绝经前组),年龄26~50岁,平均(42.9±6.3)岁;绝经后26例(绝经后组),年龄47~84岁,平均(63.1±7.5)岁。两组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①临床及超声检查资料完整;②均未行新辅助化疗;③均为原发性乳腺癌。66例TNBC的病理类型为:浸润性导管癌54例,髓样癌、原位导管癌、浸润性小叶癌各3例,黏液癌2例,化生癌1例。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无需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知情同意。

二、仪器与方法

1.仪器:使用Philips i U 22和Philips Elite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L9-3宽频线阵探头,频率5~13 MHz;仪器预设为乳腺检查模式。

2.超声检查:患者取仰卧位,双臂上举充分暴露胸部,常规扫查乳腺,确定肿块位置后行纵切面和横切面的实时扫查,获取标准纵向和横向切面肿块最大切面的静态图像,根据2013年版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分类指南[2]对声像图进行超声特征描述:病灶形态(规则/不规则形)、生长方位(平行/不平行)、边界(清晰/不清晰)、边缘(清晰/呈角/毛刺/微分叶)、微钙化(有/无)、内部回声(低回声/混合回声)、后方回声(增强/不变/衰减/混合性改变),并对每个肿块进行BI-RADS分类。选择肿块最大面积切面行彩色多普勒检查,彩色灵敏度调至最大(以不出现彩色噪声为标准),观察肿块血管分布情况。血流信号分级参考Adler等[3]方法分为0~3级。

3.病理检查:通过我院病理信息系统查询并记录每个肿块的组织学等级和Ki-67表达。组织学等级1、2定义为低等级,等级3定义为高等级;Ki-67表达<14%时定义为低表达,Ki-67表达≥14%定义为高表达[4]。

三、统计学处理

结 果

一、两组临床病理特征比较

两组病灶最大径、位置、组织学等级、Ki-67表达、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病理特征比较 例

二、两组超声特征比较

两组病灶形态、生长方式、边缘、血流分级及BI-RADS分类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病灶边界、微钙化、内部回声、后方回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和图1,2。

图1 绝经前组TNBC声像图

表2 两组超声特征比较 例

讨 论

女性绝经后体内内分泌环境变化较大,雌激素水平大幅下降,这对肿瘤的生长方式可能产生影响。雌激素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刺激肿瘤细胞的增殖。由于绝经后雌激素水平大幅下降,TNBC的影像学表现会受到雌激素变化的影响。目前有关绝经前后TNBC超声特征比较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绝经前后TNBC患者超声特征和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

本研究共纳入66例TNBC患者,绝经前者占60.6%(40/66),与既往研究[5]报道TNBC好发于<50岁和绝经前女性的结论一致。相较于年长TNBC患者,年轻TNBC患者病灶更容易发生远处转移,预后更差。本研究结果显示大多TNBC最大径>2 cm、组织学分级高、Ki-67呈高表达,与既往研究[6]结论一致,证实了TNBC恶性程度高的特点。但本研究两组临床病理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TNBC具有很强的生物异质性,虽然病理特征相似,但绝经前后TNBC的预后差别大,提示基因、遗传因素均会影响TNBC的发生发展。

图2 绝经后组TNBC声像图

本研究比较两组超声特征发现,绝经前组TNBC多表现为形态规则、边缘微分叶,而绝经后组TNBC则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缘呈角/毛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这种差异可能是由肿瘤生长方式造成的,研究[7]指出大部分恶性肿瘤呈多中心生长趋势,在多个组织间相互融合,从而形成分叶形态。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周围组织构成及密度不同,会对生长中的肿瘤产生不同阻力,进一步造成分叶状改变。绝经前TNBC可能具有更强的破坏、攻击和侵蚀肿瘤周围组织的能力,呈“推挤”方式生长,从而形成形态规则,且与周围组织有相对清晰的界限和微分叶边缘[8],与文献[2]报道的TNBC典型征象相似。而绝经后TNBC可能呈“侵袭”方式生长,对周围组织浸润范围不一,故形态不规则、边缘呈角/毛刺,其超声特征与既往报道[9]雌激素受体(ER)阳性的乳腺癌相似,这一现象可能与TNBC的异质性和基因表达有关。本研究发现,绝经前组和绝经后组TNBC后方回声增强现象多见(60.0%vs.57.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TNBC肿瘤坏死后形成的液体成分有关。本研究BI-RADS分类显示,绝经后组69.2%(18/26)的肿瘤被归入5类,明显高于绝经前组(30%,12/40),说明绝经后TNBC更具有典型乳腺癌的超声特征。与绝经后组比较,绝经前组TNBC被归入BI-RADS 3~4类的占比更高(30.8%vs.70.0%,P<0.05),提示绝经前TNBC可能存在BI-RADS分类偏低,造成临床误诊。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与绝经后组比较,绝经前组血流分级为3级的占比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与绝经前女性的雌激素水平相对较高有关。激素水平的变化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体的新陈代谢,并可能促进疾病的发展。研究[10]表明,雌激素可以在肿瘤细胞内的蛋白质和信使RNA水平上诱导产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血管内皮因子高表达的情况下,乳腺癌复发的风险将会增加,从而导致绝经前TNBC预后更差。

综上所述,绝经前后TNBC在超声特征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绝经前TNBC与典型TNBC超声特征相似,而绝经后TNBC与ER阳性的乳腺癌超声特征相似。超声可为临床鉴别诊断TNBC提供参考依据。但本研究样本量较少,今后需收集更多病例进一步分析。

猜你喜欢

肿块病理病灶
剪切波弹性成像在乳腺不同深度病变中的可重复性评价
分析乳腺癌病理诊断对临床诊治的价值
病理诊断是精准诊断和治疗的“定海神针”
3例淋巴瘤样丘疹病临床病理分析
颈部肿块256例临床诊治分析
肿瘤病理:从检查到报告
AP—4、EZH2基因表达量与子宫内膜癌病灶中细胞凋亡、上皮间质转化的相关性研究
经腹及经阴道超声在诊断盆腔肿块中的应用
乳腺肿块二维及彩色多普勒特征与病理学对照
完形填空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