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枝蓼花醉清秋
2021-10-21浙江缪士毅
浙江/缪士毅
秋高气爽,踏足水畔,忽见蓼花在秋风里摇曳,点点淡红已经悄悄染上我家乡的水畔河岸,点缀清秋,美不胜收。
蓼花,为一年生蓼科植物蓼所开的花朵。蓼多为生命力顽强的野草,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被写入诗中,它在《诗经》 中被称为“游龙”:“山有乔松,隰有游龙”。其家族成员众多,如水蓼、刺蓼、红蓼、紫蓼、香蓼,等等,它懂得“有水则灵”,喜欢择水畔而居,出水而生,常在水洼湖边、路旁池畔、江河岸边等较湿的地方生长,临水而开。对久居江南水乡的我来说,对蓼最为熟悉,在我乡下老家,开门见蓼,早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日常。
蓼,从初秋到深秋,悄然开放,自释芳华,绽出或红,或紫,或白的小花,装扮秋天大地。因花呈穗状花序,长而下垂,迎风而吹,参差飘拂,烂漫可观,天真可爱。于是,人们感叹秋天若没有蓼花,秋天便少了神采,也少了几分诗意和洒脱。在蓼的家族中,红蓼可称之为蓼大家庭中的“颜值担当”,每当盛放之时,一大片又一大片的红蓼迎水而开,形成壮观的红色花海,秋风掠过,赤浪翻滚,壮观美丽,惊艳秋天。
蓼,夏砌绿茎秀,秋檐红穗繁,不经意间那美丽的蓼花,便在诗词里摇曳入秋,舞出别样风情,绽放在历代文人墨客笔端,唐代白居易在《曲江早秋》中直言:“秋波红蓼水,夕照青芜岸”、五代冯延巳在《芳草渡》中感叹:“梧桐落,蓼花秋”、唐代杜荀鹤在《舟行即事》中写道:“秋水鹭飞红蓼晚”、宋代陆游在《山园草木·其四蓼花》吟道:“老作渔翁犹喜事,数枝红蓼醉清秋”、元代黄庚在《江村即事》中写道:“十分秋风无人管,半属芦花半蓼花”、清代沈榛在《南柯子·蓼花》中赞道:“数枝蓼蕊吐芳丛。雅淡红妆醉舞,向西风”,这些佳句,是诗,是词,也是画,无不撩拨着人们对秋天蓼花的情愫,发出万千的感叹。蓼花,不仅为诗人词人所吟咏,也为画家所喜爱,宋徽宗画有传世名作《红蓼白鹅图轴》;齐白石是画蓼花的高手,他的《红蓼彩蝶图》活灵活现,给人以美的享受。
古时出行,车马甚少,往往靠舟船行远,人们码头送别,江边作别,而若此时正逢秋天,江边唯见蓼花临水而开,于是,蓼花被称之为“离别之花”,恰如唐代司空图在《寓居有感》中所吟:“河堤往往人相送,一曲晴川隔蓼花。”有趣的是,相传,古时一群官员要为一个姓铁的友人送行,而这群官员中仅一人为武官,其余皆为文官。众官员来到江边舟船靠泊之处,文官们相继吟诗表达送行之意,同时文官们自视才学不凡,想借机戏弄一下这个武官。轮到武官作诗时,他吟道:“你也作诗送老铁,我也作诗送老铁。”话音一落,众文官纷纷取笑之语出平凡。对此,这武官置之不理,紧接着吟道:“江南江北蓼花红,皆是离人眼中血。”此时,众文官听罢,哑然失色,悻悻而去。
蓼,看似平常,可在古代是一种调味品。早在周代,蓼是调味品中的“七辛(葱、芥、蓼、薤、藙、姜、蒜)”之一,不过作为调味品用的蓼,主要品种是水蓼。蓼的家族中有些品种可入馔,南朝医药学家陶弘景称:“蓼,此类又多,人所食,有三种:一是紫蓼,相似而紫色;一是香蓼,亦相似而香,并不甚辛而好食;一是青蓼,人家常有,其中有圆者、尖者,以圆者为胜,所用即是此”。古代有人“种蓼为蔬”,且在烹调中加以运用,恰如《纲目》载:“韩保升所说甚明,古人种蓼为蔬,收子入药。故《礼记》烹鸡豚鱼鳖,皆实蓼于其腹中,而和羹脍,亦须切蓼也”。近日,翻阅《中国野菜开发与利用》时,水蓼作为蓼家族中的一员名列其中,并介绍道:水蓼嫩苗或嫩茎叶,用开水烫后,去掉汁液,然后加调料炒食或拌食即可。
蓼,不仅绽放美丽点缀清秋,且具药用价值护佑百姓。仅以蓼家族中的水蓼而言,祖国医学认为其味辛、性平,具有化湿、行滞、祛风之功用,治痧秽腹痛,吐泻转筋,泄泻,痢疾,风湿,脚气,痈肿,疥癣,跌打损伤。《别录》说其“蓼叶,归舌,除大肠邪气,利中益志”。《浙江民间常用草药》称其“解毒,利尿,行气,止痢”。 《植物名实图录》 认为其“治跌打损伤,通筋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