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磁频谱作战的思考
2021-10-21张澎张成管洋阳杨珂
张澎,张成,管洋阳,杨珂
航空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沈阳 110035
未来战争快速走向体系化、信息化、智能化,体系化作战[1]中通过信息优势和智能手段加速观察、判断、决策和行动(OODA)环运行而获得战场主动权是战场博弈的核心。纵观近代经历的5代战争史,如图1所示,前3代战争属于机械化战争,第4代战争是信息时代的战争,第5代战争是信息中心战[2],而电磁频谱作为信息的载体是实现信息化的核心。在第1、2代战争中,受制于通信水平,战场环境感知与指挥控制能力十分有限,作战行动整体呈现出指控单线式从上到下、作战空间不广、兵力分布集中等特点。第3代战争中,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战争节奏不断变化,战术的灵活性逐步体现出来。第4代战争中,向信息优势概念的转变是最重要的变革,信息优势带来的是作战行动的不可预测性与分布式的交战形态;第5代战争中,信息将成为整个战争争夺的核心,战争的方式将是渗透并破坏敌方的信息网络系统,以及如何防护己方网络并在降级的网络下如何继续进行信息传递。几代战争表明,获取了单向透明的信息优势就是获取了战场的绝对优势,传统的物理打击、动能打击取得的战争收益将不断减小,聚焦的核心将是破坏、控制和主宰对手的信息交互系统。总体来看,军事战争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信息主宰的时代,“信息化+智能化”将是未来军事战略的发展方向,军事理论、装备系统发展也将围绕“信息化+智能化”[2]发生重大变革。
图1 战争手段发展演变Fig.1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means of war
信息时代的战争下,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战场态势感知、指控关系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武器装备的形态(无人化)[3]和战场组织部署(分布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战场空间不断扩展,作战平台不断分散,杀伤/防御距离越来越远。从战争形态的演变发展可以看出,单个作战域的优势生成模式依托单项能力的发展,作战一方能够率先发现并利用新的作战域是获取非对称优势的重要基础,而跨作战域高维度的协同与融合才是掌控战争的终极制胜目标。
未来的战争是以信息为中心开展的作战行动,电磁频谱域是获取信息优势的核心作战域,将成为信息争夺的最重要战场[4]。对电磁频谱域的有效控制是实现其他作战域的指挥控制、情报、火力打击、调整与机动、防护、战场维护的关键支撑。战场电磁频谱对抗现象愈发强烈,战争双方谁控制了电磁频谱就掌握了战场信息主动权,就可以引导并控制战争走向。
发展卓越的电磁频谱作战能力是一项长期战略[5],这一战略涉及将如何建立电磁频谱作战研究组织、加强电磁频谱域作战理论研究、发展电磁精准对抗前沿技术、研发电磁频谱域综合作战系统以及加强面向作战流程的闭环验证能力等。
1 电磁域对抗演变
人类战争中电磁频谱域的对抗由来已久。早期无线通信出现并应用于大规模军事行动中,导致战争指控方式发生重大改变,使得信息传递的速度与距离发生颠覆性变化。随着战争对预警及探测传感器(雷达为代表)的需求增加,高效率、大功率、稳定性好的半导体器件高速发展,系统集成化设计、天线阵列控制等设计技术不断提高,电磁频谱的应用呈现使用频段更宽、辐射功率更大、波形更复杂、全向可探测等特点[6],主动、有源成为了该阶段变量式发展的标志。这一时期电磁频谱对抗的主要特点是以雷达为代表的探测设备与电子干扰设备之间在能量域上的对抗,探测与反探测间博弈进入了有源传感器与有源措施间的对抗[7],二者展开了相辅相成的博弈并不断加速。
战争中为了使攻击机能够打击目标并确保其生存,除了本机装备电子对抗(ECM)用于防空压制以外,还需要专用的电子干扰平台或防御压制飞机等提供防区外电子干扰压制。但同时会带来相应的问题,即投入大量的支援飞机(数量要多于攻击机)实际上减少了执行攻击任务的攻击机的数量,协作任务也会变得更加复杂。隐身技术的运用打破了有源传感器与对抗措施之间的竞争[8],打破了电子对抗与电子反对抗的无限循环,隐身技术的出现使得反探测首次在技术先进性上大幅度超前于探测技术。研发隐身技术和工艺来降低平台的射频[8]、红外、音频和视频特征,同时使用无源传感器以及波形和功率可调的传感器来降低隐身平台的电磁信号辐射,这成功开辟了对抗有源传感器和通信网络的一个新途径。这个途径不是研发功率更大的干扰机和诱饵,而是依靠使用隐身技术、低功率通信等措施来对抗敌方传感器。隐身作战能力的形成使得跳出了探测与反探测对抗中的增量式技术局限,引领了空中作战样式的发展潮流,颠覆了空中作战样式,占据了空中战场的技术制高点。
隐身技术的实质是通过无源或有源的手段实现对电磁频谱(时间、频率、空域、能量、极化方式、波形参数等)的综合管控。由于隐身平台对敌方多频段多方位的探测手段无法做到完全隐匿,仍需要电子干扰的掩护来干扰敌方的目标获取及火控级攻击解算的生成。具有低散射目标特征的隐身飞机可以使用低功率干扰机及其他对抗措施对抗有源传感器,从而放弃大功率的干扰机或诱饵。对获取的敌方雷达态势级辐射信号,通过低零功率的电子干扰手段实现本机平台的雷达散射截面(RCS)抵消或欺骗,在这一阶段隐身技术和低功率的灵巧干扰技术成为此次变革的变量式技术,信息获取也由此进入到了低-零功率时代。
2010年美军率先提出电磁频谱战早期概念,丰富电子战内涵,在作战概念、政策条令、关键技术、装备4个维度上均有举措。2015年12月,美国国防部把电磁频谱视作一个作战域,继陆、海、空、天、赛博空间之外[9]的“第6个作战域”。2020年10月,美国国防部在2013年《电磁频谱战略》及2017年《电子战战略》的基础上,再一次发表《电磁频谱优势战略》[10],在电磁频谱基础设施、战备能力、作战管理、伙伴共享及联合管控等多个维度分析制定其电磁频谱战略的发展路线图及实时计划,如图2所示[11-15]。
图2 美军电磁频谱战概念发展图[11-15]Fig.2 Concept development chart of the American electromagnetic spectrum war[11-15]
电磁频谱域是跨越陆、海、空、天、赛博领域的支撑领域,任何一个领域的指挥控制、兵力部署及力量组织必须接入电磁频谱,共享信息,推进作战行动。因此信息中心战的核心是围绕电磁频谱开展争夺,实现电磁频谱领域的机动作战。从电磁频谱域对抗的下一次重大变革将是电磁机动能力带来的作战概念、作战能力与装备形态的重大变革。其实质是比对手更灵活的掌控电磁频谱,进而实现比对手更快的获取并使用有效信息。
从探测/反探测的电磁频谱域的对抗发展来看,单纯的增量式发展方式只能形成暂时的对抗优势,持久的对抗优势则源自变量式发展的重大变革,这些变革是颠覆现有作战模式的关键要素,并能够先于对手转入竞争的下一阶段,提前获取作战主导权[16]。
2 电磁频谱对抗未来挑战与需求
2.1 低-零功率电磁频谱战
电磁频谱领域是现代战争中重要作战领域之一,当前电磁频谱对抗已表现出隐身、低-零功率、体系协同[17]等特点。未来空中作战体系将更多的在极高威胁的对抗环境中执行渗透打击的作战任务,在这种作战环境下低-零功率对抗能力是未来隐身体系开展渗透打击的基本能力,是提高作战系统生存力的重要手段。对抗双方作战体系需具备低-零功率[18]对抗手段,即不主动辐射功率或是仅辐射无法被敌方无源系统侦收的较低功率。未来的电磁域对抗是以目标特征与背景环境为基础,以低-零功率手段实现对电磁频谱的占据、控制、操纵与重构。
2015年12月,美国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发布的《决胜电磁波》中,首次提及低-零功率电磁频谱战,并称其为最具代表性电磁域作战。低-零功率电磁频谱战的主要需求为对抗中俄可利用本土优势构建功率更强、性能更优、鲁棒性更好的探测与电子对抗系统。远洋远海作战域的扩大导致技术上无止境、追求高功率“不现实”(高功率等于高被发现概率),以及受频谱管理条款制约和电磁频谱敏捷能力不够等因素难以建立频谱与信息优势。其2035年作战概念方案如图3(图片来源于美国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CSBA)《低零功率电磁频谱战》)所示。
图3 2035美军作战概念方案Fig.3 2035 US army operational concept
低零功率的核心思想是利用低功率电子对抗措施制衡敌方有源和无源传感器,同时使用具有低截获概率/低探测概率(LPI/LPD)[19]的传感器和通信系统来降低被探测概率。典型的实现方式如下:
1) 采用“低小慢隐”的无人系统进行抵近式探侦干,在获得敌方战场态势的同时使敌方传感器能力“饱和”或“降级”。在“低-零功率”电磁频谱对抗中,信息获取将高度依赖无源传感器,通过分散多个有/无人平台[20]接收辐射信号后进行对比分析确定辐射源的位置,或是由低价值辐射平台前出辐射电磁波的同时由其他平台接收反射信号而获取战场态势。为降低敌方无源传感器的灵敏度,可使用在频谱内发射低功率干扰噪声的无人装置或投掷式载荷、或低功率激光装置来迷惑光电/红外传感器、或小型无人装置诱骗等来干扰敌方传感器网络,保护己方作战系统。
2) 利用LPI/LPD系统保持己方网络畅通,在隐身平台的基础上采用射频隐身技术实现对辐射电磁频谱的有效管控[21]。平台可采用射频孔径综合化、传感器管理与数据融合、低旁瓣低截获概率(LPI)链路等设计技术,并配备利用低截获概率/低探测概率技术设计的有源相控阵雷达、激光装置及无源探测系统,在保持飞机态势感知能力的同时确保主动辐射信号被截获的机会减少到最小。利用分散的多个有人或无人平台的无源传感器,分散接收敌方的射频和红外辐射信号来确定敌方辐射源的位置,火控雷达等目标很可能只是在接收到无源传感器引导信息后才发射信号;或由单个辐射平台向可疑目标发射不能被探测到的射频或红外电磁能,然后由己方其他分布的无源传感器接收,通过体系内互联网络解算辐射源的位置及其照射脉冲的特征。
3) 实现传感器与射手分离、低价值装备与高价值装备分离的分布式打击协同。分散布置的各个武器装备平台可根据各自任务需求发挥各自优势能力,前置传感器可重点提升其战术隐身能力,确保其突防抵近探测及安全返航的生存能力;武器发射平台[22]可远离复杂对抗环境,重点关注其武器运载及杀伤链路能力的提升。
为实现上述目标,近年来美军不断验证其先进作战样式与系统,研发新型作战装备,提升未来低-零功率对抗环境下的体系作战能力,如图4所示[22]。美海军“一体化火力控制-制空(NIFC-CA)”[23]是将新的传感器、先进数据网络、中远程防空反导武器集成为一体,提供基于先进网络的、分布式远程防御性火力,实施超视距防空反导作战,使美军具备对飞机和巡航导弹的内陆纵深防御能力,实现战区级的对空防御。另外美国海军一直在秘密开发被称为“对抗综合传感器的多元素信号特征网络仿真”(NEMESIS,复仇女神)项目,该项目对海上作战乃至整体战争形态产生革命性影响。“复仇女神”项目是对传统电子战战术的革新,传统电子战是多个单独系统对多个传感器实施的电子攻击,只能实现个别或局部效果,而“复仇女神”采用网络化协同电子战系统,能对敌方传感器网络实施大规模的电子战攻击。“复仇女神”具有以下特点:针对分布式传感器系统,对敌军的监视与目标瞄准系统进行扰乱与欺骗;具备快速改进和升级嵌入先进技术能力,以对抗处于发展中的新威胁能力;突破传统电子战系统的局限,解决了美国太平洋司令部综合有限事项清单的多个事项;系统由模块化可重构电子战载荷组成,包括美国海军研究办公室的诱饵和无人空中/水面平台;综合了信息、赛博和频谱3个领域的能力优势,增强海上平台任务能力、持久能力和生存能力。
图4 美军先进作战样式与系统[22]Fig.4 Advanced combat pattern and system of US Army[22]
2.2 电磁机动作战能力
电磁频谱是信息最重要的载体,任何军事行动必须接入电磁频谱才能实现信息的交互,围绕信息开展的行动实质都是在电磁频谱域开展的争夺。电磁机动的概念是指获得在电磁作战环境中的机动自由,拒止敌方进入和使用频谱,积极管理和控制己方对频谱的使用,以保持己方的信息优势[24]。未来的空战系统将具备电磁机动能力,通过跨域信息的有效融合与快速决策,占据物理域与信息域的控制权。电磁机动能力本质是占据、控制、操纵与重构电磁域,实现对电磁频谱的灵活使用。电磁机动战是电磁频谱战的产物,目标是获取信息优势,途径是控制与管理电磁频谱,手段包含传统电子战手段与赛博战手段,其包含关系如图5所示。
图5 电磁机动作战范围Fig.5 Operational range of electromagnetic maneuver
从电磁频谱域的变革历程与现代战争经验来看,电磁频谱域的优势是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更好应用”。电磁机动核心是开发并利用新的电磁频段,阻止对手使用频段,降级对手频段使用能力,塑造新的电磁域作战理论与概念。电磁频谱域的作战首先是对接入能力的需求,其次是接入时机与接入频带的判断,最后是电磁频谱内的信息的分发与交互,未来的电磁机动表现为以下4点:
1) 占据新开发的电磁频段。在电磁频谱域开发与利用新的频带是不变的主题,当战争一方拥有一个频带的独有使用权,也就获得了新的信息交互途径。
2) 控制核心电磁频段。目前电子设备的工作频段主要集中C、S、X频段,未来对这些频段的争夺将愈发激烈,对这些频段实现控制的核心是保证己方可用,敌方不可用。
3) 操纵通用电磁频段。通信频段是传输信息的最重要频带,在该频带内的行动,窃取比干扰更有效,操纵的核心是让对方有限制的使用该频段,让对方以简单、通用的方式开展通信活动,从而实现对对方信息的获取。
4) 重构电磁作战概念与战术。军事思想的调整决定了军事战略的更新,再依据新的作战战略塑造对应的作战概念与战术。当电磁域成为一个新的作战域,传统的以物理/动能打击为核心制定的作战概念将被颠覆。
2.3 制电磁权与制信息权
当前正处于向高度信息化与智能化转变的临界点上,信息机动是未来军事理论的核心。军事信息化[25]是指武器装备平台通过网络技术实现互联互通,信息成为共享的资源,各节点可任意访问并获取感兴趣的所有信息,进而形成统一的作战意图与认识,统一作战行动,大幅提高作战效率。依托电磁频谱作战能力,通过 “信息化+智能化”进入高维度信息化战争,传感器技术、数据融合与网络技术是信息化的核心技术,电子战技术与隐身技术及破坏敌方信息化的核心技术,如图6所示。
图6 电磁频谱作战能力是信息化与智能化的核心Fig.6 Electromagnetic spectrum combat capability is the core of information and intelligence
信息机动强调的是比对手更快的获取并使用有效信息,衡量的标准是信息熵、信道容量、传输量与传输速度。未来空战系统的信息机动能力将以上述4个参数作为设计出发点,通过电磁频谱对抗、赛博攻防的能力手段,获取在信息域的绝对优势。未来空战系统的发展要面向赛博技术、信息技术与电磁机动技术的快速发展,利用好此次军事变革的重大优势,积极求变,把握好技术发力点,尽早占据战略主动。
电磁频谱域作战研究范围为电磁域及基于无线传播的赛博空间[26],研究的核心目标是在进攻与防御2个方面,以理、技、装、战为抓手,通过探测、制止、诱骗、扰乱、防御、剥夺以及击退任何信号或电子传播等手段,实现控制电磁、控制信息、控制认知,最终实现对战场电磁频谱的控制权,为控制战场信息主导权打下基础,如图7所示。
图7 电磁频谱战研究范围Fig.7 Research scope of electromagnetic spectrum warfare
电磁频谱域作战的能力发展路线主要分两步实现:首先是发展空基低-零功率电磁频谱战系统技术,通过主被动隐身、低-零功率探测、灵巧干扰、协同探测[27]、电磁诱饵等关键技术发展,实现对战场电磁频谱的控制权;其次是发展基于电磁传播的网络攻击/信息安全技术,通过网络攻击、信息安全、电磁隐身/示假、电磁照明弹等关键技术发展,实现对战场信息主导权的控制。
2.4 电子对抗系统技术能力
电子对抗能力的未来发展[28]必将以目标特征为核心,以复杂战场电磁环境为背景,以低-零功率电子对抗为手段,控制电磁频谱、获取信息优势,如图8所示[29]。
图8 跨域协同电子对抗[29]Fig.8 Cross domain cooperative electronic countermeasures[29]
2020—2035年的下一代电子对抗是基于隐身装备低-零功率对抗,以精准性和捷变性为典型特征,具体表现为:
1) 跨域协同,掌控电磁域和赛博域,实现降维打击。
2) 目标特征精准管控,主被动综合隐身。
3) 精准电磁投送,低功率、大带宽、高动态、窄波束等。
4) 依靠LPI/LPD网络、频谱捷变系统、多功能宽频孔径、自适应/认知电子战[30]等支撑技术。
为了在未来电磁频谱强对抗的战场环境中获取主动权,电子战系统将面临辐射即暴露、大数据识别/干扰数据库不健全、全频域全空域分布式威胁等挑战,如图9所示。
图9 挑战与需求Fig.9 Challenges and requirements
1) 低-零功率环境下的强态势感知能力
在隐身作战体系相互攻防的过程中,面向低-零功率的战场对抗环境,电子战高功率辐射意味着暴露,将处于被动态势并增加受到敌方威胁打击的可能性,也即给对手留下先行启动OODA的机会,不辐射意味着无感知,也即无法启动己方的OODA行动[31],因此,如何通过其他方式获取敌方兵力构成及意图,获取更完备的战场态势信息,成为电磁频谱对抗环境下的重要需求。电子战的发展将从面向威胁的高功率压制向面向战场环境与目标特征的低-零功率对抗转变。在低-零功率、复杂对抗环境下,电子对抗体系应具备快速截获、准确识别、精准定位敌方干扰/辐射源,加强可实时与体系交互处理态势信息,增强无源探测能力,扩展频域覆盖范围,提升复杂电子对抗环境下的抗干扰工作效能。
2) 全作战流程攻防一体化电子对抗能力
在电子支援提供强态势感知支撑的基础上,综合判断敌、我、环境目标特征,在全作战流程中进行攻防一体化的精确电子对抗。在远距接敌过程中,利用有源主动消隐技术,抵消敌方的雷达回波,实现隐匿效果。在中距交战过程中,结合飞机平台自身隐身特性,以低-零功率电子对抗手段,破坏敌方火控雷达的稳定跟踪能力,扰乱其火控解算能力,迟滞敌方导弹发射,营造先射条件。在近距交战过程中,飞机的隐身效能降低,主要利用电子对抗发挥自卫防护能力,针对敌方攻击特性,实现来袭导弹的诱偏和致盲等能力。
3) 认知电子战技术
OODA理论强调比对手更快的完成杀伤链的闭环,在该理论指导下新型战斗机在物理机动能力的基础上增加了隐身能力和高态势感知能力,空战装备能力已经从物理域扩展到信息域。加快电子战OODA环,替代现有信号侦收-人工特征提取-策略生成-干扰样式加载等复杂、长周期的决策时间,应具备在线学习、自适应能力,应对时敏威胁。
应具备可重构的电子战能力,以人在回路的形式对抗未知威胁,实现有人/无人的智能协同能力;持续完善数据,初步适应未知威胁,作战飞机平台初步实现智能化应用,可识别未知威胁;形成电磁大数据体量,具备作战飞机平台学习能力及智能化应用,实现全面对抗未知威胁能力和无人智能集群作战能力。
在低-零功率复杂对抗环境中,获取敌方辐射信息的机会大大降低、积累时间大大减少,制约了频谱数据库的建立和完善,缺乏大数据支持的数据库将使得识别及干扰效能下降,致使在作战中难以获取电磁权,影响作战效能。今后应面向体系级的电磁大数据库支持下发展认知电子战和全杀伤链电磁精准对抗。
4) “三全一准”对抗性能
应对多域综合的复杂作战环境,单机平台将受到全空域、多频域、全过程的威胁。单机受限于平台的承载能力,存在一定的告警/干扰时隙分配问题,以及告警方位/干扰指向精度问题,因此平台需要更好的融合体系,依赖体系的支撑提供对单机平台的综合防护。利用单机、协同多方式对电磁空间目标具有全方位、全频段、全过程、准确对抗综合防御能力。增强飞机后半球电子对抗能力,在中近距作战过程中弥补飞机侧向尾向隐身能力的不足,实现全方位的自卫防护能力;电子对抗向低频下探,实现低频段有源干扰能力,同时具备对敌方低频段工作雷达如预警机的告警能力;远距离支援干扰、中近距灵巧与自卫干扰、近距末端防护;采用数字精确对抗技术,欺骗为主,压制为辅。
3 电磁频谱作战发展建议
3.1 建立电磁频谱作战研究组织
美国的“老乌鸦”协会是瞄准实战需求而设立的电子战发展研究组织,是民技军用的桥梁。该协会起源于二战,成立于1964年,首倡者为美国空军军官梅尔杰克逊。协会成员最早由电子战军官组成,现成员来自于20个国家/地区的政府、军方、科研单位、高校等机构。总人数1.4万人,其中政府工作人员及现役军人占29%,国防工业企业人员占49%,学术研究人员占22%。全球总共设有65个分会,其中美国本土有47个分会,其他分支会分布在欧、亚、美、非、大洋洲。
国内电子战相关领域的研究协会是以“学科”为导向设立的学术研究组织,在面向装备发展需求和实战化应用方面牵引力度不够,如图10所示。国内应创新建立由军方、工业部门、高校联合组成的“三位一体”的电磁频谱新型研究机制:大学设置相关的学科、工业部门设置相关专业、军队设置相关组织机构。军方组织机构每年牵头组织召开电磁频谱技术和装备发展领域专题研讨会10次以上,设计出版协会刊物《电磁频谱作战月刊》并资助出版相关刊物《美国电子战史》,设立专项研究基金(每年不低于20万美金)资助电子战领域的相关研究人员开展项目攻关,并设立奖项催生新理论《电磁频谱战》。
图10 电子战发展研究协会组成Fig.10 Composition of EW Development Research Association
3.2 加强电磁频谱域作战理论研究
军事理论的发展水平应当与技术发展水平相一致,武器装备的发展要根据新型军事理论,利用好不断发展的新技术,适应并改变战争。未来空战系统的发展必须有先进的军事理论做指导。从战争发展史来看,信息化是未来军事战略的发展方向,进入信息中心战时代,信息将成为一切活动的核心,支撑信息传输的赛博网络、电磁频谱域将成为对抗的主战场,适应信息化战争的军事理论、作战概念、装备形态必将产生深刻变革。以信息中心战的思想指导军事战略与军事理论,摸索未来战争对战场能力的需求,进而牵引出未来空战系统的发展方向。
在未来战争中,隐身作战体系面临的是“态势获取与作战意图暴露”的矛盾:为获取战场态势,应主动辐射功率,接收回波信息,而主动辐射会被对方无源侦收系统发现,从而暴露己方作战意图。因此,为实现在隐藏作战意图的前提下获取战场态势,应通过“低-零功率”手段,在电磁频谱域争夺主动权。而以低-零功率手段争夺电磁域主动权的作战地带即是“灰色战场”。未来的对抗领域是围绕电磁频谱构建的“灰色战场”,“灰色战场”是开展低-零功率行动的电磁对抗空间。广义上灰色战场代表了电磁频谱域所有的作战行动,狭义上灰色战场是面向未来隐身体系对抗提出的概念。
加强电磁频谱域作战理论研究核心是实现对电磁频谱的准确控制运用,即是利用射频管控和无源探测的方式,规划和调整行动方式,阻止并延迟敌方建立、完成OODA环,建立己方的OODA环,从而率先实现“观察-调整-决策”的过程,以便提高最后行动过程的成功率,缩短OODA环的闭合过程。
3.3 研发电磁频谱域作战系统
未来空战任务是夺取指定空域的制空权与制信息权,核心是保证后续行动在指定的物理空间与电磁空间的绝对安全,形成信息领域的绝对优势。因此未来的空中作战系统在保证物理空间域任务效能与安全的前提下,还需开展电磁域的作战行动,包括绘制战场电磁频谱态势图、控制住己方必须使用的频段、降级对方通信频带等任务。
对于未来空寂赛博战场,作战装备需从三方面开展研究:面向寂静战场应将隐身传感器网络前置,通过隐身传感器网络前置,透明化战场态势;面向虚假战场,应发展藏真于假、隐真示假的能力体系,在战场态势中形成多个假目标,将目标隐藏其中;面向跨域战场,应发挥软/硬杀伤相结合的战术效能,将网络及信息化作战融入传统作战域,通过软硬杀伤结合获取战场优势。
面向全新电磁频谱域作战需求,构建新一代跨域协同电磁空间作战系统,实现跨域一体化指挥控制、电磁机动作战、无线赛博攻防、太空力量即时接入等能力。作战系统包含核心指控系统、电磁机动作战/赛博战/生存力系统、防区内/外信息及火力支撑系统等,执行战场指控、信息处理与分发等任务,小型前出集群执行电子战与赛博攻击任务,陆基、海基、天基系统执行态势信息获取与火力远程支援任务,各作战系统通过电磁频谱建立起信息交互。
3.4 加强面向作战流程闭环验证
美国经过80余年的发展,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的电子战试验验证体系。以国防部重点靶场为试验主体,军兵种和政府部门试验环境为能力补充,承包商、研究机构、院校试验验证手段为研究基础,均对美军装备研制、试验鉴定和训练均发挥着重要作用。需科学借鉴美国闭环论证思路与做法,统一规划从技术到装备作战使用全寿命周期的各项试验验证。
4 结 论
以信息为中心的博弈对抗时代,工业技术及其军事应用的发展步伐日渐加快,威胁类型与军事行动的环境发生变化,威胁及应对威胁的手段也在发生变化,作战方式以及军队组织结构将随之发生重大变化,这些变化推动着一代战争到下一代战争之间的演进。未来的空战将以电磁频谱作为信息桥梁,以跨域协同、分布式、能力分散的作战形态,围绕制信息权的争夺开展作战行动。而电磁频谱是战场信息的重要载体,制信息权的核心是夺取电磁频谱控制的主动权[32]。
美军经过现代几次战争的积累,已经掌握了在赛博域、电磁域获取信息优势的手段与技术。未来应瞄准方向,突破创新,加强电磁作战理论研究,构建军/研究所/高校/企业的融合机构,大力发展网络信息、隐身、电子对抗等前沿技术以实现电子战与隐身紧耦合,加速推动研发低零功率对抗环境下的电磁频谱作战系统,快速形成跨域体系对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