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楼阁式佛塔的特点与起源
2021-10-21曹彦
曹 彦
(云冈研究院,山西大同037004)
云冈石窟的佛塔据初步统计有140余座,[1](P119-142)大体分为3类:楼阁式佛塔、层柱式佛塔、覆钵式佛塔。而楼阁式佛塔在3类佛塔中占到的比例最多,云冈楼阁式佛塔包括壁面上浅浮雕楼阁式佛塔、高浮雕的楼阁式佛塔及楼阁式的中心塔柱。
一、云冈楼阁式佛塔的类型
为了便于研究,我们把在壁面上雕刻的浅浮雕楼阁塔定为A型,明显突出墙体的高浮雕楼阁塔定为B型,雕刻出立体形状的且体型大的楼阁式佛塔即中心塔柱定为C型。
根据塔身檐角是否装饰璎珞,将A型塔分为两个亚型:Aa与Ab型。
(一)Aa型
檐角均装饰璎珞,根据塔基的不同,又将Aa下分为两式。
AaⅠ式。塔基均为须弥座塔基。例见第13窟西壁上层七层楼阁式佛塔(图1),第6窟东壁、西壁、南壁中层大型佛龛左右两侧楼阁式佛塔(图2),第11窟西壁七层楼阁式佛塔(图3)。
图1
图2
图3
AaⅡ式。塔基为方形塔基。例见第17窟门拱东侧上层的三层楼阁式佛塔(图4)、第14窟西壁楼阁式佛塔(图5)。
图4
图5
Ab型。塔身檐角未装饰璎珞,依据塔檐上是否装饰鸱吻,又将其分为以下二式。
AbⅠ式。塔檐上未装饰鸱吻,依据塔基样式的不同,又分为两类,第一类:方形塔基,例见第12窟后室东壁大龛之间的三层楼阁式佛塔(图6)。第二类:须弥座塔基,例见第13窟东壁盝形龛两侧的三层佛塔(图7)。
图6
图7
AbⅡ式。塔檐上装饰有鸱吻。例见第11窟南壁下层门拱西侧的三层楼阁式佛塔(图8),第11窟东壁上层盝形龛两侧的佛塔(图9),第11窟明窗西壁下层佛龛南侧的佛塔(图10)、第11窟明窗西壁下层佛龛北侧的佛塔(图11)、第11窟明窗东壁从上到下第二层的佛塔(图12)。
图8
图9
图10
图11
图12
(二)B型
在洞窟壁面上的高浮雕雕刻,塔的位置明显高于四周的壁面。依据塔基样式的不同,可分为三个亚型。
Ba型。塔基为须弥座塔基。例见第5窟南壁明窗东、西侧的象托塔(图13)。
图13
Bb型。塔基为方形塔基依据塔基装饰的不同,又将下分两式。
BbⅠ式。塔基上有供养人。例见第11窟南壁明窗东侧三层楼阁式供养塔(图14)。
图14
BbⅡ式。塔基上无任何装饰,第11-9窟,位于第11窟外东侧窟门与明窗间的第二列。拱门外两侧雕刻五层楼阁式佛塔,塔身每层开二龛并列,每龛内均一坐佛(图15)。
图15
Bc型。塔基为椭圆形平面,例见第11窟南壁明窗西侧五层楼阁式佛塔(图16)。
图16
(三)C型
雕刻出立体形状的且体型较大的楼阁式佛塔。包括各洞窟的中心塔柱、第6窟中心塔柱上方九层楼阁式佛塔,第1、2窟,第5、6窟,第7、8窟,第9、10窟外壁之间的楼阁式佛塔,第3窟外前室平台上方两侧的三层楼阁式佛塔。因塔基样式基本相似,依据每层佛龛样式的不同,可分三个亚型。
Ca型。塔柱塔身第一层开一个大龛。例见第1、2、6、11、5-28窟的中心塔柱及第1、2窟外一层佛塔。
Cb型。塔柱塔身每层开多个几乎等大的佛龛。例见第39窟的中心塔柱、第6窟中心塔柱上方九层楼阁式佛塔,第5、6窟,第7、8窟,第9、10窟外壁之间的多层楼阁式佛塔,第3窟外前室平台上方两侧的三层楼阁式佛塔。
Cc型。未完工的塔柱。例见第4、13-13窟的中心塔柱。第4窟未雕刻出塔身的下层,第13-13窟只雕刻出中心塔柱的轮廓。
二、各类楼阁式佛塔的特点
(一)A型楼阁式佛塔的特点
大部分属于装饰塔,有以下特征:其一,多为浅浮雕,分布于龛的两端或单独立于两龛之间或占用墙体的某个空余。其二,浮雕塔作为整体龛式造型的组成的部分。其三,塔基多为方形塔基或须弥座塔基,塔基没有或少有供养人的形象。
在Aa中,AaⅠ式,幡悬在塔刹顶部或在山花蕉叶的两侧,较晚的AaⅡ式塔顶处不见悬幡,塔顶部分刻画的相轮越往高呈递减的趋势越明显。AaⅠ式一般的层数比较高,以五层、七层为主,且主要装饰于主要壁面,如第6窟东、南、西壁主要洞窟的两侧,13窟的西壁,11窟西壁。到较晚的AaⅡ式,更多以低层为主。AaⅡ式,塔基装饰趋于简化,不像AaⅠ式塔基的雕刻较为繁缛,如11窟西壁的佛塔,塔基中央有踏道,踏道两侧还有供养人的雕刻。
在Ab中,AbⅠ式浮雕塔还未见塔檐上装饰鸱吻,到AbⅡ式塔檐上装饰鸱吻成为普遍现象,呈现一个逐渐汉化的趋势。从AbⅠ式到AbⅡ式,塔基的雕刻更加繁缛,有的塔基上雕刻佛龛,有的则雕刻供养人。Ab型佛塔中,中期佛塔的塔刹未见三叉型的塔刹,到晚期开始出现三叉型的塔刹。
(二)B型楼阁式佛塔的特点
其一,多为高浮雕。其二,以独立的形式出现或对称的形式出现。其三,塔基下有供养人行列。塔顶悬幡的佛塔逐渐减少,塔顶覆钵处两侧的山花蕉叶的装饰趋于简化,未出现檐角装饰璎珞的现象,塔檐上没有鸱吻的装饰,这些可能与佛塔为高浮雕相关,塔基的样式趋于多元化。
(三)C型楼阁式佛塔的特点
Cb不仅继承了Ca中无正壁与侧壁之分等因素,并且开创了多层多龛等样。
在Ca型晚期楼阁式佛塔中以第5-28窟较为典型,是第5窟的附属洞窟之一,位于石窟区中部第5窟以东的“龙王庙”的西崖壁,坐西朝东。塔基四角以狮子承托的厚重方形塔基,塔身分上下两层,塔身下层,四面均为圆拱尖楣龛,龛内雕刻一坐佛,龛外各一胁侍菩萨。龛楣两端龙首反顾,龛楣上列供养天人。塔柱的上下层之间为仿木构出檐,檐下雕刻出阑额,上置一斗三升栱,屋檐雕刻出瓦垄。塔身上层四面均为盝形龛,内为一交脚菩萨和二尊胁侍菩萨。塔柱顶为华盖,依稀可见三角垂饰带。可见较晚的5-28窟无论从塔基、塔身、塔顶来看都是云冈第1窟中心塔柱模式的继承。
在Cb型楼阁式佛塔中,第39窟,塔身五层,各层面阔五间,也是以中间龛为中心,左右对称设置。上下层之间的雕刻有檐柱、栌斗、阑额、一斗三升人字栱、檐椽、瓦垄等建筑样式。第3窟外前室顶部平台上东西两端的方形楼阁式佛塔,共三层,每层以中间龛为中心,左右对称,上下层之间的屋檐和斗栱的结构尚清晰可见。可见第39窟中心塔柱中龛的设置及上下层之间屋檐的设置是对第3窟外前室顶部平台上的东西两端方形三层楼阁式佛塔样式的继承。经过这几年的清理发掘,在第3窟外前室顶部平台上的东西两端方形三层楼阁式佛塔的底部可见屋顶的雕刻,可见当初可能要建“前为殿堂,后为双塔”的模式结构。
云冈石窟第4、3、13-13窟,都是未完工的塔庙窟。云冈晚期洞窟第4窟中心方柱,塔柱的下层还没有雕刻,塔柱上层的四面为一佛二菩萨造像组合,从形制及雕刻内容来看,受到云冈第11窟的影响。该塔庙窟一门两窗的设置,拱门和明窗形成“品”字结构,这样的设置在39窟同样可以看到,这是晚期洞窟开创的洞窟结构模式。
由此可知,中期到晚期的中心塔柱的演变规律:中期的塔柱一般分上下两层(1、6、11窟),上下层塔柱中央开大龛,晚期的塔柱上一般设置多层,且每层要开多龛的样式,中期的中心塔柱龛内造像较大,晚期的龛内佛像缩小。从建筑特征来讲,晚期的中心塔柱更接近于当时的木构楼阁式佛塔。中期塔柱上方的华盖较大,如第1、2、6窟,基本可以覆盖中心塔柱,晚期中心塔柱的顶部明显缩小,如第39窟。中期中心塔柱的东、西、北的窟内壁面一般在中央大龛之间设置佛塔,与中心塔柱相互辉映,晚期的塔柱的壁面设置千佛。
三、云冈楼阁式佛塔的起源
云冈楼阁式佛塔的起源与犍陀罗佛塔、汉代木构建筑及北魏云冈流行的屋形龛等有关。
现知中国最早佛塔的实物形象,是四川省博物馆在什邡县皂角乡白果子村马堆子发现的东汉画像砖上的三层木构佛塔图案。[2](图版三)该实物形象发现于中国的东汉时期(25—220年),此时印度西北的犍陀罗地区在贵霜王朝的统治下进入佛像制作的高峰时期,犍陀罗最盛行的就是高层的佛塔,周围地区几乎不曾发现。中印通过当时中国西南部的滇缅道进行了佛教造像方面的交流,因此犍陀罗特征的一些高塔建筑最早进入中国的西南地区,如四川。四川省博物馆陈列的在什邡县皂角乡白果子村马堆子发现的东汉画像砖上的三层木构佛塔图案应该就是当时中印佛教文化交流的产物。之后又从西南地区传到中国中原地区。
在犍陀罗的佛塔中有佛龛的造像,佛坐于龛中,龛外有礼拜或供养者的形象,这些人物的形象远远小于佛像。有的佛龛中有比主尊更小的礼拜者或供奉者。龛中的佛像与佛传浮雕中表现的主要形象有别,不表现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情节,是专门用来供奉的。龛像这时已经成为寺院主要的礼拜对象。这种龛像对中国的中心塔柱及楼阁塔中的佛像龛有深远的影响。
云冈楼阁式佛塔的起源与汉代一些建筑形式也是分不开的。这种佛塔印度不见,应当是受中原地区汉代以来楼阁式高台建筑的影响。[3]佛塔中逐层收进、逐层出檐的高层木构架构、一斗三升栱及人字栱作为出檐的支撑结构,这些建筑元素都是汲取了汉代建筑元素中的一些特征。在湖北襄阳出土的东汉黄褐釉相轮陶楼中既有以覆钵形座承托相轮塔刹,也有中国传统的出檐的结构,具备了佛塔的雏形。
在东汉墓葬陶楼建筑中斗栱、瓦垄等建筑结构较为常见,但瓦垄的垂脊上饰鸱吻的形象还比较少,云冈佛塔中饰鸱吻的形象较为普遍,这与在云冈早、中、晚期都比较盛行屋形龛并在其垂脊两端饰鸱吻的建筑模式有关,如第16窟内明窗与窟门之间的屋形龛的建筑上方就有鸱吻的雕刻,第9窟前室北壁窟门与明窗之间的屋形龛、第9窟后室南壁东侧第3层佛传故事画面中的屋形龛、第13窟东壁第4层第2龛的屋形龛、第12窟前室西壁中层的屋形龛、第11窟西壁中层七佛的屋形龛、第6窟南壁明窗与拱门之间“文殊问疾”等诸多故事画面中都有的屋形龛,这种屋形龛,并在垂脊上饰鸱吻的形象正好被云冈的佛塔所吸收。屋形龛在第二期石窟中的出现是有时间顺序的,并且我认为这与云冈石窟中的汉式重层形楼阁式塔的出现有密切关系。[4]
结论
云冈楼阁式佛塔的发展特点,总体上来说是一个受印度式佛塔影响逐渐减弱,更多吸收中国传统的汉式建筑的发展过程,同时云冈晚期佛塔受云冈早期佛塔的影响也较为深刻,晚期佛塔与早期佛塔某些具体特征上也有一些细微的变化。云冈楼阁式佛塔中的起源,佛塔中的造像组合是吸收健陀罗佛塔中的一些造像元素,塔檐中的建筑元素则是吸收了汉代建筑中的一些元素,塔檐之上装饰鸱吻则可能来自云冈屋形龛之上的装饰。中原地区的浮雕图像最早见于云冈二期石窟。[5]这里的浮雕图像指的就是云冈的楼阁式佛塔,可见探讨云冈楼阁式佛塔的类型与起源对于研究其他地区的楼阁式佛塔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