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路社区:“党建+”浇开民族团结花
2021-10-21昆明市金马街道东华路社区党委管筠景
文 / 昆明市金马街道东华路社区党委 管筠景
昆明市官渡区金马街道东华路社区建于20 世纪80年代,是昆明市主城区内最早的商品房小区之一。作为无物业管理的开放式老旧小区,居民的大小事情几乎全部交由社区处理,一段时期内,东华路社区“四多一少”问题(即老龄人口多、流动人口多、低保人口多、问题诉求多,愿意交纳物业管理费的住户少)较为突出。
近年来,东华路社区党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注重把服务群众、造福居民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实际建立健全“党建+‘先锋管家’”工作机制,不断推动为民服务提质增效。2018 年以来,社区先后被上级有关部门授予“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云南省民主法治示范社区”“云南省文明单位”“云南省规范化建设示范党支部”等诸多荣誉称号。
“先锋管家”情暖千家万户
“刚来的时候,还不太清楚社区工作是什么,当时工资只有380 元,想不到一干就是20 年。看到自己所做的工作能够帮助到那么多家庭,感到很欣慰。”2001年,当杨晓玲刚来到东华路社区时,还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社区工作者,如今,她已是昆明市的“社区名书记”之一。多年来,杨晓玲与社区“两委”班子勤勤恳恳服务居民,积极探索多民族共居老旧小区的治理途径。而成立“党建+居民群众自管组织‘先锋管家’”,便是他们针对社区实际情况所做出的一次大胆尝试。
此前,缺少物业管理的东华路社区存在设施陈旧、资源匮乏、建设空间小、管理难度大等诸多问题,给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为顺应新时代各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社区党总支积极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主动担负起“物业不管社区管”的政治责任,于2019 年引导社区居民成立群众自管组织“先锋管家”,构建6 个“党员网格长+栋长网格员”志愿自管网格,形成以党建为统领、社区为基础、群众为主体的全覆盖精准化精细化服务机制,通过“党建引领、多元共管、协商共治”凝聚各方合力,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开展。
“在此期间,社区党总支充分发挥‘先锋管家’在密切联系群众、开展协商民主、自治服务方面的优势,把协商民主延伸到楼栋单元,邀请各族居民积极为社区工作建言献策,形成多民族‘一起商量问题、一起解决困难’的良好风气,在‘去物管、强自治’的同时,实现社区多民族共建共治共享。”社区工作人员介绍,社区党总支在开展民主协商活动中倾听各民族群众呼声,重点解决群众所反映的文明共建、综治维稳、纠纷调解等热点难点问题。
比如,针对群众提出的“希望在家门口获得法律援助”的要求,东华路社区与金马街道法庭联合成立了全省第一家社区“微法庭”,通过社区“先锋管家”为各民族群众提供智能化、零距离法律服务,让居民足不出社区,也能有专业法律服务人员为其排忧解难。与此同时,“社区‘先锋管家’还构建起综治维稳、扶贫帮困、科教文体、环境卫生、民族事务5 个议事厅服务平台,把解决好居民关于工作、生活、上学、看病的种种诉求作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举措,不断激发居民参与民主议事、民主决策的积极性,实现社区治理由‘动员居民参与’向‘居民自主参与’转变”。社区工作人员介绍,社区“先锋管家”搭起了党群连心桥,得到了社区居民的广泛认可和支持,进而推动社区治理工作向“人人参与、人人奉献、人人共享”方面发展,进而营造出“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浓厚氛围,通过一件件民生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块三”十年不涨价
“群众有所呼,社区有所应”。
在东华路社区,这句口号对于所有居民来说可谓是耳熟能详。多年来,社区“两委”班子一直把“党建+”作为联结全体居民的红色纽带,将全心全意服务各族群众落到实处。其中,10 年吃不垮的“‘三块三’老年爱心食堂”便在社区广受赞誉。
“小区老龄人口多、比重大,60 岁以上的人口接近5000 人,80 岁以上老人现有600 多人,占全体居民的5.6%以上。”东华路社区党委书记杨晓玲介绍,2010 年,社区工作人员在走访中发现,由于没有子女陪伴,一些空巢老人、独居老人面临“吃饭难”问题。社区“两委”班子决定把解决好老人的就餐问题作为构建相互嵌入式社区的一项重点工作抓实抓好。
通过多次调研论证,2011 年,社区为民服务站成立了“‘三块三’老年爱心食堂”,为辖区60 岁以上的老人提供四菜一汤爱心餐,蔬菜新鲜、肉质合格,每餐只需交纳3.3 元的餐费,一经推出就受到了社区众多老年人的称赞。
但由于是老旧城市社区,资源匮乏,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来源,随着物价的上涨,食堂的亏损日益加大,面临“停摆”的风险。“许多老人非常体谅社区的难处,主动提出可以适当涨价,但社区‘两委’班子经过多次讨论后认为,爱心食堂不是营利性餐馆,对老人家的承诺不能变。”杨晓玲介绍,面对成本价格上涨的巨大压力,社区“两委”多措并举、开源节流,一方面是把社区的蔬菜、家电维修、修锁配钥匙、衣物缝补等流动摊点整合为福利社,形成固定的便民利民服务点,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将零散服务变为规范经营,特别是对蔬菜摊点不收取任何管理费,引导他们向老年爱心食堂无偿或低价提供新鲜合格的副食品;另一方面是把上级民政部门相关经费、日常慰问金等定点精准补充到老年爱心食堂,并由社区招募志愿者担负食堂洗菜、拣菜、打饭等日常工作,进一步降低食堂经营成本。在各方努力下,“‘三块三’老年爱心食堂”历经10 年价格不变、服务不减,成为服务各族居民的一项暖心举措,充分体现了社区“两委”为各族居民做实事、解难题、谋幸福的决心。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许多女性老年居民纷纷加入到社区自治之中,组成一支平均年龄68 岁的“东华奶奶志愿者服务队”,为社区的建设和治理发挥余热。奶奶们每天身穿绿马甲、佩戴红袖箍,精神矍铄地走进楼院、深入巷道收集民意,检查卫生,清理烟头、小广告,调解日常邻里纠纷……在社区网格社会治理各项工作中都可以看到她们的身影,是社区“两委”发现问题的眼睛、开展活动的生力军,她们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默默诠释着“最美夕阳红”。
无论是“‘三块三’老年爱心食堂”,还是“东华奶奶志愿者服务队”,都只是东华路社区以党建带群建的一个缩影。多年来,社区“两委”积极推进社区党组织、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四社”联动,“好邻居议事厅”“志愿者自管网”“和事佬调解室”“小太阳关爱堂”“万能小哥便民组”等8 个为民服务组织相继建立,形成以社区党员、志愿者为骨干的服务网络,社区自治由“两委”唱“独角戏”向居民“总动员、大合唱”转变,谱写了一曲各族居民共同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共同奏响着民族团结进步家园的时代凯歌。
构筑抗疫防疫铜墙铁壁
2015 年,韩师傅举家从青海老家搬到东华路社区,在冬青里的东华路段开了一家拉面馆。他每天早晨六点半就早早来到自己的铺面揉面、吊汤、切肉,认真打理生意。平时,这个沉默寡言的“新居民”与社区居委会并没有打过多少交道。一天,当他在店铺前摆摊烤羊肉串时,社区工作人员前来进行劝导,韩师傅第一次与社区工作人员有了“正面交集”。
“拉面馆旁边是超市,楼上是居民住宅,烧烤产生的油烟对居民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极大影响,还存在火灾隐患;同时,占道经营也与昆明市开展的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相违。”面对韩师傅的不理解,社区工作人员展开了耐心细致的劝导。在交流中,社区工作人员得知,韩师傅因为家中孩子上学,经济压力有所增加才拓展经营时,便建议他撤掉烧烤,专心经营拉面,以口碑打开经营局面。韩师傅听从建议,把精力集中在拉面的花样和口味翻新上,加上价格实惠,生意越来越火。此后,韩师傅在社区邀请下加入到“民族议事厅”和“先锋管家”网格,为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建言出力,帮助解决了一些问题,受到了社区居民的肯定。2018 年,韩师傅被社区评为“民族团结示范商户”。
2020 年春节,一场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人猝不及防。社区按照昆明市疫情防控要求,立即实行封闭式管理。工作人员每天在社区唯一的进出口设立检测点,对来往的7000 多人、400 余辆车进行检查登记,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韩师傅对社区工作人员不惧危险、不怕疲劳的行为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元宵节当天,他与家人主动把专门准备好的馍头和饮料送到检测点,在乍暖还寒的初春之夜,为依旧在一线值守的工作人员送上了一份温暖。
“群众的支持与理解,就是我们工作的最大动力。”社区工作人员介绍,面对疫情,社区“两委”班子团结带领社区各民族,与辖区11 家公共单位建立“党建+”互联网,统一防控方案,坚持每日入户排查人员信息,全力做好防控卡点检测、公共场所居民楼栋消毒、复工检查登记等相关工作。为保障在小区实行封闭式管理期间群众生活不受较大影响,社区依托“先锋管家”不断收集居民意见和建议,及时协调解决化粪池疏通、水管漏水、独居老人管理、蔬菜肉类副食品购买难等诸多问题,为低保困难户送去慰问品192 份、发放口罩2500多个,解决了居民的燃眉之急,实现“防输入”与“保民生”两手抓、两手硬。在疫情的考验下,群防群治成为社区各族群众共识,同心协力构筑起阻击疫情输入蔓延的铜墙铁壁,有力维护了和谐家园的健康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