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悄无声息的流行病
2021-10-21指导专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骨伤科主任医师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骨伤科副主任医师裘敏蕾中南大学湘雅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指导专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骨伤科主任医师 邵 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骨伤科副主任医师 裘敏蕾中南大学湘雅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林 茜
整 理:侯叔霞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以骨量减少、骨密度低,骨的显微结构受损、骨骼脆性增加,从而导致骨折危险性升高为特征的骨代谢疾病。其发病缓慢,不像其他疾病有特殊的症状,而是静悄悄地来到你身边,被喻为“悄无声息的流行病”。
3个关键词了解骨健康
要弄明白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和发展,必须弄清以下几组临床上的关键词:
骨量
骨量是指单位体积内的骨组织(骨矿物质如钙、磷等和骨基质如骨胶原、蛋白质、无机盐等)含量。骨量是用来代表骨骼的健康情况,不同年龄段人体骨量是不同的,人体骨骼的强度与骨量的多少密切相关。人到了30岁左右,骨量达到一生中的峰值,而50岁起骨量平均每年丢失约0.5%~1%,绝经后女性每年平均丢失骨量3%~5%。最终,女性骨丢失可达峰值骨量的30%~40%,男性丢失20%~30%。因此峰值骨量就如同人体内的“骨银行”,年轻时峰值骨量越高,相当于在“银行”中的“储蓄”越多,可供人们日后消耗的骨量就越多。
骨密度
骨密度全称骨骼矿物质密度,是评估骨质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以克/每平方厘米表示,是一个绝对值。骨密度检测是利用X线通过不同介质衰减的原理,对人体骨骼矿物质含量进行无创性的测量方法,可用于协助诊断骨质疏松症、判断未来发生骨折的风险,并可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DXA)是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之一,在临床使用DXA测量骨密度值时通常使用T值(其是一个相对值,即受试者的骨密度值与正常参考人群的平均峰值和标准差进行比较)进行诊断。
骨代谢
骨骼是具有运动、支持和保护身体等功能的重要器官,骨代谢是一个不断地生长和重建的过程,贯穿人的一生。有两种细胞在骨代谢中起重要作用,一种是成骨细胞,能够合成骨基质,促进骨形成;一种是破骨细胞,破坏并吸收分解的骨组织。健康成年人,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作用维持一个动态的平衡以维护骨的健康。随着年龄的增长,由于体内组织器官功能减退,各种激素分泌减少,骨代谢紊乱,骨的吸收明显大于骨的生成,骨质减少而易发生骨质疏松症。这也就是为何年老容易钙流失,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原因。
因此,建议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应该定期去医院进行骨密度检测。骨密度检测不仅可用于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也可用于病情随访、疗效评价及体检。一般建议检查间隔时间为1年,病情发生变化或为调整治疗方案可半年复查1次,骨代谢的各种生化指标变化可3个月复查1次。
年龄、性别是重要发病因素
骨质疏松症的发病风险与遗传、性别、年龄、种族、地区、饮食习惯等因素有关。其中,年龄和性别是两个重要因素,据统计,女性发病率约是男性的2倍多;65岁以上的女性患病率在25%以上,男性50岁以上患病率也超过8.3%。
中老年
随着年龄增长,机体内的多个器官功能呈逐渐减退的趋势,体内的激素水平和代谢发生了变化。中老年人性腺功能减退,激素分泌减少或消失,使骨质形成减少,骨吸收加快。同时,消化功能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退,食量减少,吸收功能差,形成骨基质的一些物质,如蛋白质、钙、磷等供应不足,使体内蛋白质和脂肪合成减少,直接影响了骨的形成。
另外,中老年人的活动量减少,骨骼缺少必要的机械刺激的应力作用,使骨骼的生成受到抑制,骨吸收增加。部分中老年人户外活动不足,日照不够,使维生素D生成减少,也直接影响了骨的生成。骨吸收和骨生成平衡被打乱,骨代谢紊乱,自然容易患上骨质疏松症。
女性
骨量丢失与年龄增长相关,一般在40岁以后逐渐丢失。而女性在更年期以及绝经后,其卵巢功能开始减退,雌激素分泌减少或消失,机体内分泌系统发生紊乱,一方面机体蛋白质合成减少,另一方面骨骼中成骨细胞的活性降低,骨形成减少,同时还可使骨骼对甲状旁腺激素的敏感性增加,加速骨量的流失。女性从停经开始,每年丢失的骨量比青春期增加2%~3%;而男性由于雄激素在55岁以后才开始缓慢减退,加之男性骨骼健壮,肌肉发达,骨含量比女性高,所以女性骨质疏松症发病率比男性高,时间早,程度也较重。
生长期患者
骨质疏松症在临床上按照发病机制可分为3大类:一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它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的一种退行性病变;二是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是由某些疾病或药物因素诱发的骨质疏松症;三是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多见于8~14岁青少年,或多半有家族遗传史。造成青少年骨质疏松症的原因有很多,例如成长期患有佝偻病、肾脏疾病、消化系统疾病、遗传性疾病等。但青少年处在生长发育期,只要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预防原发疾病的发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体育锻炼,是可以避免过早发生骨质疏松症的。
白领、减肥人群
白领人群的骨质疏松症与过度减肥、偏食有关,女性在节食后,体重虽减轻,但骨密度也会随之下降。人体有适当的脂肪,雌激素也会相对较多,从而增加人体对钙的吸收,促进骨形成,防止骨质疏松。而节食减肥的女性很少吃主食和肉类,一般只吃蔬菜和水果,但蔬菜和水果中的钙含量很低,钙的摄入自然就少,久而久之就会导致骨质疏松症。而一些脑力工作者,长期久坐办公室,缺乏运动,对骨骼的刺激量相对较小,也不利于增加和维持骨量,容易让骨质疏松症“提前报到”。
疾病也会加重骨质疏松症
除了上述危险因素,疾病因素也不能忽视,因为很多疾病会牵连甚至加重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和发展,如:
甲状腺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素分泌增多,使体内钙、磷代谢发生紊乱,钙的丢失量增加以及肠钙吸收减少,体内处于负钙平衡,导致骨钙的运转速度明显加快,骨钙盐沉积发生障碍,骨形成受阻。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增多,骨钙到血液中,使骨量丢失,出现骨密度降低,导致骨质疏松症。而在甲状腺功能减退时,也可导致骨代谢与血管神经兴奋性降低,发生骨矿物质含量减少,出现骨量减少与骨质疏松症等异常表现。
糖尿病
目前认为,糖尿病之所以会引起骨质疏松症,是由于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体内甲状旁腺激素和活性维生素D等钙调节激素分泌紊乱,从而影响了骨形成和骨吸收平衡。
慢性胃肠道疾病
胃肠性骨质疏松症是由于肠胃疾病,如胃溃疡、慢性肠炎等,引起胃肠道对钙、磷、镁、维生素D的消化、吸收减少,导致骨量减少而形成骨质疏松症。
此外,很多中老年人有多种慢病在身,需要长期服药,而长期服用一些药物也会促使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和发展,需要十分谨慎。例如:服用抗癫痫药物会直接影响肠道对钙的吸收,使血钙降低,骨矿物质含量减少;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等,它们可直接抑制成骨细胞,使骨形成减少,还会影响维生素D的代谢,使肠钙吸收减少,尿钙增多,骨矿物质减少。
补钙是治疗的前提
如何有效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对此,笔者有以下3点建议:
补钙是前提
当被确诊患有骨质疏松症后,补钙是所有治疗的前提,但单纯补钙并不能治疗骨质疏松症。首先,缺钙并不是骨质疏松症发生的唯一原因,缺乏维生素、雌激素水平下降等都可能导致该疾病。当然,以定期补钙作为缓解骨质疏松症状的方法之一,是可以的,但它不能作为单独的治疗药物。其次,只有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与钙质流失过多有关时,补钙才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而且常要与其他药物合用。因此,确诊为骨质疏松症的患者,应在补钙和补充活性维生素D的基础上,再选用一种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
充足摄入维生素
维生素是骨代谢所必需的微量有机物,它们缺乏时体内代谢会出现紊乱,正常生长会受到影响,并发生特异性病变。例如:维生素C缺乏,可影响胶原蛋白的合成,以致骨的生长迟缓,或可导致骨质变脆易发生骨折;维生素A在骨代谢中能保持骨的正常生长与改造,当缺乏时,这一平衡将被破坏,易导致骨质的畸形生长;维生素E对骨代谢的作用主要在于对雌激素的调节,维生素E不足可引起脑软化、脑动脉硬化、衰老脱钙或骨质疏松症。因此,日常膳食中需保证充足的维生素的摄入。
必要时采用药物治疗
抗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包括3部分:首先是补充钙剂。第二类药物就是维生素D,尤其是活性维生素D,它不仅是钙磷代谢的重要调节因素,而且对老人的神经肌肉协调非常重要。第三类药物就是对骨代谢的成骨细胞或破骨细胞的功能进行调节,具体来说就是抑制破骨或是促进成骨的药物。在临床上,主要是以阿仑膦酸、唑来膦酸等为代表的双膦酸类药物,降钙素、雌激素调节剂等抑制破骨药物以及甲状旁腺素片等成骨药物。这些药物在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中起主要作用,一般都要长期使用,患者要严格依照医嘱,规律服药,定期复查。
适量运动很重要
锻炼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重要措施之一,但必须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不能盲目、仅凭热情地进行锻炼,不同年龄段应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
6~18岁的儿童和青少年最有利于骨骼的锻炼是跳跃运动,如跑、跳、舞蹈、网球、篮球、体操、足球等。
年轻人可以做些强度高的运动。例如:跳绳,每周3~6天,每天跳跃约50次,离地约8厘米;慢跑,每周至少2~3次,每次20分钟,不必追求速度。这些锻炼可以维持较高的峰值骨量,延缓骨量的丢失。越早运动效果越好,但并非所有的运动都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只有负重的有氧运动才能有效。
中老年人一般选择以活动各关节、各肌群,可促进其骨骼健康的运动项目为主,有行走、慢跑、广播体操、太极拳、门球等。强度不可过大,速度不可过快,防止肌肉、韧带、关节等损伤。
骨质疏松症严重的患者,年老体弱的人群,可在室内散步、行走,也可以采用坐姿活动一下关节。已有骨折风险的人,则应避免跳跃、脊椎前弯、搬运重物等。
饮食疗法有讲究
饮食习惯与骨质疏松症有密切的关系,对此,患者需注意以下几点:
配餐原则
对于老年患者来说,合理饮食配餐的总原则是:适量的蛋白质、低糖、低脂肪、低盐及多蔬菜、多豆类,同时注意膳食中钙、磷的比例。每天主食应以米、面及杂粮为主,每餐八分饱为宜。70岁以上老年人最好不要多食白糖,可以适量食用蜂蜜及红糖。副食则应多吃含钙的食品,如牛奶及奶制品、豆类、蛋类、虾仁等,补充优质蛋白质。植物性食品中以绿叶菜为主,可摄入适量的植物性脂肪。
钙摄入量
药补不如食补,推荐的补钙食物是:奶和奶制品、豆类,坚果和干果中也含有钙质,适宜食用。建议可每天适当增加奶与奶制品或其他含钙丰富的食物,如1杯200毫升酸奶(含钙元素约为230毫克)、1片20克奶酪(含钙元素约150毫克)、50克碳酸钙强化的面制品(含钙元素约200毫克)等。
补钙同时还需补磷
磷也是膳食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将钙、磷保持在一定的比例对钙的吸收和利用都是十分有益的。钙、磷摄入最好保持在1∶1的水平,但肉类、禽类、鱼类中磷的含量比钙含量高出12~20倍。所以,凡以谷类食物为主食的人,磷的摄入比钙多,不利于钙吸收。因此,副食应多吃含钙多的食物,如牛奶、虾米、蛋类,保持钙、磷的适当比例。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中推荐了2种敏感性较高又操作方便的简易评估方法,即国际骨质疏松症基金会(IOF)骨质疏松症风险一分钟测试题和亚洲人骨质疏松自我筛查工具(OSTA)。患者通过1分钟的简单测试,就能知道自己发生骨质疏松症的风险有多大。
1.您是否曾经因为轻微的碰撞就伤到骨骼?
2.您的父母有没有过轻微碰撞就发生髋部骨折?
3.您经常连续3个月以上服用“可的松、强的松”等激素类药品吗?
4.您身高是否比年轻时降低了超过3厘米?
5.您经常大量饮酒吗?
6.每天吸烟超20支吗?
7.您经常患腹泻吗?
8.女士回答:您是否在45岁以前就绝经了?
9.女士回答:您是否曾经有过连续12个月以上没有月经(怀孕期除外)?
10.男士回答:您是否患有阳痿或缺乏性欲这些症状?
以上10个问题中只要其中一道题的回答为“是”,那就证明有发生骨质疏松症的风险,需要及时检查骨密度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