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楚南全州:舜帝葬地九疑山新考(二)

2021-10-20蒋咸喜

文史春秋 2021年2期
关键词:零陵舜帝全州

蒋咸喜

从秦置五岭之戍“九疑之塞”说起

《淮南子》有两处关于九疑山的记载:一是记载秦始皇派兵南下平百越对岭南用兵的情况:“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岭,一军守九疑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三年不解甲驰弩,使监禄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杀西呕君译吁宋。”(《淮南子·人间训》)二是对九疑山之南的地理特征和风土人情的记载:“九疑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民人被发文身,以像鳞虫,短绻不绔,以便涉游,短袂攘卷,以便刺舟,因之也。”(《淮南子·原道训》)

上述资料,可以得到九疑山位置所在的以下历史信息:

一是“九疑之塞”能够驻军十万,那这个九疑山所在的要塞是有交通要道通过的,可谓是通衢大道。

二是“三年不解甲驰弩,使监禄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说的是秦始皇在征服岭南时,见秦军运输线太长,接济不上,于是下令由史禄开凿灵渠。史禄开凿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大军顺漓江、桂江而下。

三是“九疑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说明九疑山以南的民众,从事陆地的活动少而从事水中的活动多,所以这里的民众“披发文身”,模仿鱼龙形象;同样只围短裙不着长裤,以便于涉水游渡,着短袖衫或卷起袖子,以方便撑船。

从以上历史信息,可否判断九疑山是在广西全州呢?

全州春秋时属楚地沅湘,秦为长沙郡地,汉为零陵郡地,五代后晋天福四年,马希范(后晋楚王)置全州。沿革地名汉为零陵、洮阳县,之后地名多冠以“湘”,有湘源、湘川、清湘、全州等地名的变化。历史上的全州二妃庙,是达官贵人与文人骚客来全州的必到之所。

在全州到兴安灵渠之间有湘桂走廊,是中原通向岭南的通道。北魏郦道元如是记载:“湘水出零陵始安县阳海山,即阳朔山也。应劭曰:湘出零山,盖山之殊名也。山在始安县北,县故零陵之南部也。魏咸熙二年,孙皓之甘露元年,立始安郡。湘、漓同源,分为二水,南为漓水,北则湘川,东北流。罗君章《湘中记》曰:湘水之出于阳朔,则觞为之舟至洞庭,日月若出入于其中也。东北过零陵县东,越城峤水,南出越城之峤,峤即五岭之西岭也。秦置五岭之戍,是其一焉。”(《水经注》卷三八)

笔者认为,郦道元所记始安县故治在今广西兴安县溶江(编者注:一说在今桂林市区);这里的零陵,即今广西全州。

秦军为向前方转运粮饷,征集大量军民在湘漓走廊上的湘江与漓江之间开凿灵渠;而作为粮道,肯定需要重军把守,也就是说,“一军守九疑之塞”的九疑之塞位于越城岭下的湘漓走廊之上(编者注:一说在今永州市宁远县)。这条湘漓走廊要塞从全州的北部黄沙河、庙头到南部兴安灵渠长达90公里,足可驻扎十万秦军。秦始皇令史禄开凿沟通湘江和漓江的灵渠后,秦军就可从湘江经灵渠进入漓江、桂江。

湘漓走廊上的越城岭在湘江以西,全州境内的越城岭又处湘江源的西北,这与《山海经》记载的舜帝葬地方位“湘水出舜葬东南陬,西环之”“九疑山,舜之所葬”相符,即湘水发源于舜帝葬地东南方的一个地方。

那么宁远县九嶷山可能是舜帝葬地吗?九嶷山之南是萌诸岭,那里绵延数百里都是大山,民众生活不可能是“陆事寡而水事众”。郦道元《水经注》称宁远县九嶷山“罗岩九举,各导一溪,岫壑负阻,异岭同势,游者疑焉,故曰九嶷山”。这一描写与秦军“守九疑之塞”的交通要道完全不同,与“九疑之南”的当地人“短绻不绔,以便涉游,短袂攘卷,以便刺舟”的船家生活完全不同。再则,从潇水到贺江的潇贺古道是在秦始皇统一岭南后才开凿的,当时叫作新道,即在这条新道开凿前,即使有路,也是民间小路,是没有可通行十万大军的大道的。还有,即使秦军要守住这一条小路,也不需要十万大军,就算确派十万之众守这一小路,那曾经驻军十万的“九疑之塞”又在宁远县九嶷山的哪个位置呢?

由此可见,秦置五岭之戍的九疑山似不应在湖南宁远县的九嶷山。

传说舜帝二妃殉夫全州

舜帝二妃娥皇、女英在全州殉夫并建有湘源二妃庙的事,在全州民间几乎家喻户晓。

据明洪武《永州府志》卷五:“二妃庙城南江外。汉初平元年建,唐元和九年重建。”清康熙《广西通志》卷三十三:“二妃庙,在州城南一里。汉初平元年建。唐元和九年重修。”清康熙《全州志》:“二妃庙在江之南一百六十步,唐元和九年重建,柳宗元记。嘉靖八年重修。”清嘉庆《全州志》卷二:“二妃庙,在城南一里。汉初平元年建。唐元和九年重修。嘉靖八年又修。国朝乾隆十二年修,嘉庆四年河街坊倡建。”

由此可知,早在汉初平元年(190年)荆州牧刘表在全州建湘源二妃庙。《全州县志》(1998年版,下同)大事记中记载:公元590年,隋文帝杨坚并零陵、洮阳、观阳三县,在零陵、洮阳二县交界处的柘桥,以庙名为县名,称湘源县。

抗战时期,二妃庙被入侵全州的日军焚毁,今重建于全州县新区的湘源文化公园。舜帝二妃未随舜帝同行及湘妃竹的缘由在史料中有记载。《山海经·中山经》载舜帝南巡,二妃暂留洞庭湖:“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礼记·檀弓》记载舜帝在“苍梧之野”驾崩时,二妃没在舜帝身边:“舜崩于苍梧之野,盖二妃之未从也。”西晋佐著作郎、中书郎张华《博物志》记载舜帝驾崩后,二妃寻夫泪尽气绝,挥泪为斑竹:“舜死,二妃泪下染竹既斑,妃死为湘水神,故曰湘妃竹。”

全州古八景的“赤壁秋灯”景点,传说是舜帝二妃为舜帝殉情的地方。清蒋琦龄《空青水碧斋诗集》中的《石霜出世始末考》载:“罗水南,二妃庙西,地名赤壁。”《水经注》:“湘水出零陵始安县阳海山。”湘漓同源,分为二水,南为漓水,北则湘川(全州县前置),东北流。

历代文人骚客常以二妃为舜帝殉情地的“湘川”(即湘江)为题赋诗吟唱,歌颂舜帝二妃娥皇、女英对爱情的执着与忠贞不渝。西晋文学家陆机《乐府》诗之十六颂“南要湘川娥”;南北朝诗人阴铿《侍宴赋得夹池竹诗》有“湘川染别泪”;南北朝诗人吴均《登二妃庙》有“帝女湘川宿”;隋煬帝杨广《春江花月夜二首》有“湘川值二妃”。唐代诗人缅怀、歌颂舜帝二妃的诗词更多,杜甫《千秋节有感二首》有“湘川新涕泪”;常建《古意·二妃方访舜》有“二妃方访舜,万里南方悬”“愁泪变楚竹,蛾眉丧湘川”;清江《湘川怀古》有“湘妃昔时哭”“泪痕犹在竹”;朱放《竹》有“萧萧意何恨,不独往湘川”。

五代时期的后唐天成元年(926年),为既避明宗讳,又纪念舜帝二妃在全州湘川为舜帝殉情,改全州古县名湘源县为湘川县。

西汉、东汉时期的学人,多有提到舜帝二妃殉情地在湘川。刘向《列女传·有虞二妃》:“有虞二妃者,帝尧之二女也。长娥皇,次女英。……舜既嗣位,升为天子,娥皇为后,女英为妃。天下称二妃。……舜陟方死于苍梧,号曰重华。二妃死于江湘之间……”王逸在《楚辞章句》注《湘君》篇说:“尧用二女妻舜。有苗不服,舜往征之,二女从而不反,道死于沅湘之中……”

北宋古文运动的先驱柳开在知全州任上留下这样的文字:“湘水导全州城下,北走州之境,又独能产筠竹成纹。古书今俗,通谓二妃溺于沅湘,挥泪为竹斑者,在此也。……傍有妃庙。”(《讽虞嫔诗并序》)柳开还立碑刻石,将《讽虞嫔诗并序》留于全州二妃庙中。

后来,有关舜帝与娥皇、女英二妃在湘水殉情的传说,演变成湘水之神湘君与湘夫人的爱情神话。

西汉刘向《列女传·有虞二妃》:“二妃死于江湘之间,俗谓之湘君。”唐章怀太子李贤注释《后汉书·张衡传》引西汉刘向《列女传》:“舜升天子,死于苍梧,俗谓之湘君、湘夫人也。”唐史学家司马贞《史记〈秦始皇本纪〉索隐》:“夫人是尧女,则湘君当是舜。”唐代韩愈亦云:“湘君者,自其水神,而谓湘夫人乃二妃也,从舜南征三苗不及,道死沅湘之间。”宋太常博士、敷文阁学士洪兴祖在《楚辞补注》说:“逸以湘君为湘水神,而谓留湘君于中洲者,二女也。”

屈原根据民间传说创作的《湘君》和《湘夫人》,是祭祀湘水之神的优美而又古老的恋歌绝唱。全州民间在二妃殉夫的“沅湘”即今之全州三江口北渚,立庙祭祀舜帝及二妃,香火绵绵1000多年,1945年,二妃庙被入侵全州的日军焚毁。

全州二妃庙的祭祀情况,唐代柳宗元所作的碑记中有一些记录。柳宗元曾在今全州的湘源县,为重修全州二妃庙题写《湘源二妃庙碑》。

《湘源二妃庙碑》碑铭记录了重修二妃庙的过程:“元和九年八月二十日,湘源二妃庙灾。司功掾守令彭城刘知刚,主簿安邑卫之武,告于州刺史御史中丞清河崔公能。祗栗厥戒,会群吏洎众工,发开元诏书,惧废守祀。搜考赢羡,均节委积。咸执牍聿,至于祠下。稽度既备,佣役惟时。斩木于上游,陶埴于水涯,乃桴乃载,工逸事遂。作貌显严,粲然而威。十有一月庚辰,陈奠荐辞,立石于庙门之宇下。……沈牲爰告,即石是铭。……邑令群吏,告于郡公。廉用积馀,以就尔功。桴木负埴,载流于江。既夷以成,崇宇峻墉。挈严清闲,左右率从。”

碑记中有“惟父子夫妇,人道之大。大哉二神,咸极其会。为子而父尧,为妇而夫舜。齐圣并明,弼成授受。内若嚣瞽,上承辉光。克艰以乂,德罔不至。帝既野死,神亦不返,食于兹川,古有常典。……渊懿承圣,舜妻尧女。德刑妫汭,神位湘浒”的记载,可见当时的全州人在二妃庙祭祀二妃的同时,也祭祀舜帝。祭祀目的是“驱祓戾孽,恢宣淑灵”,以其美德,教化世人。如果失职不敬,则“以奸大刑”。

柳宗元以乐歌的形式描述当时二妃庙祭祀“风行水上,通达利贞”的“涣卦”意境,“渊懿承圣,舜妻尧女。德刑妫汭,神位湘浒。揆兹有初,克硕厥宇。唐命秩祀,兹邑攸主。毛牷既疈,椒馨爰糈。胤于万年,期保伊祜。……神乐来归,徒御雍雍。神既安止,邦人载喜。奉其吉玉,以对嘉祉。南风湑湑,湘水如舞。将子无让,神听钟鼓。丰其交报,邦邑是与。刻此乐歌,以极终古。”

今全州县城南灌江、湘江、罗江(今称万乡河)三水相会处的北渚(简称三江口,又称合江)——李家山三角洲是舜帝二妃庙遗址所在。这个三江口就是传说舜帝二妃殉夫的湘川“赤壁”,即三江合流的最大江潭深渊。湘江流经这里时,形成一个大河湾,全州九疑山就在湘江以西的万乡洞大西江镇的境域内。清嘉庆《全州志》卷一《舆地·湘水》载:“《海内东经》曰:湘水出舜葬东南陬,西环之。入洞庭下。”笔者认为,这是记载舜帝葬于全州九疑山的历史依据。

主张舜帝葬地宁远县九嶷山的说法,只有宋代祝穆撰《方舆胜览》,该书卷二十四《道州》述及宁远县九嶷山有娥皇峰和女英峰两座山峰,除此之外,笔者找不到其他史料记载和相关物证。

明代中期文学家、复古派前七子的领袖李梦阳曾以“明发湘东路,应添吊屈愁”(《顾子谪全州遇赠二首》)说全州是“舜之所葬”的“人文地”来安慰贬任全州知州的好友顾璘;顾璘也以“泪竹斑斑,空洒血、玉辇而今何处?水底灵均,江边刺史,蔓草埋荒宇”(《念奴娇·湘山怀古》)讲述屈原到全州追寻德圣舜迹的这段悲壮历史。刻诗于全州湘山寺妙明塔后的石崖。

从古老的零陵地名看舜帝葬地九疑山

《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帝“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司马迁在这里所说的零陵,应该就是舜陵,或者说是舜陵的别称或美称。它源于舜帝二妃娥皇、女英千里寻夫,寻夫未果,恸哭不止,泪尽而在“沅湘”溺水而亡。

在这里,零陵的“零”字,是“涕零”即落泪、掉眼泪的意思。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零,徐雨貌。”“零”表示雨缓缓而下的样子。涕零之“零”是为落泪的意思,是“零”的本义的引申。或者,为了纪念娥皇、女英对舜帝的忠贞,人们将舜陵称之为零陵。

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公元前221年,在舜帝南巡驾崩之地的“苍梧之野”即今广西全州县地设立零陵县。(《全州县志·大事记》)秦始皇还于公元前210年第四次东巡时,携少子胡亥、左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等随行,在云梦(今湖北长江南北一带)南望九疑山遥祭舜帝:“三十七年癸丑,始皇出游。”“十一月,行至云梦,望祭虞舜于九疑山。”(《史记·秦始皇本纪》)汉武帝于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在全州设立零陵郡。(《全州县志·大事记》)

新朝王莽时,零陵郡改名九疑郡,至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25—55年),由九疑郡復名零陵郡,郡守龙述始迁郡治于泉陵(今湖南永州芝山),但零陵县治所仍然在全州。(《全州县志·大事记》)此时零陵郡治在永州的芝山,零陵县却与洮阳县(全州永岁梅潭)同在今全州县境内。直到隋开皇十年(590年)废郡改州制度实行,才废洮阳和零陵,并置湘源县。零陵县在全州存在810年之久。

《全州县志》载:“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年)于今县地置零陵县,治所在今县城西南39公里处。属长沙郡。”“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在县境东北部又置洮阳县,治所在今永岁乡梅潭村后坡上。”“当时,县境南北并存零陵、洮阳二县。同年,又置零陵郡,郡治驻零陵县。洮阳、零陵两县地属零陵郡。”

零陵县的历史地位相当重要,县治处古代湘桂走廊之上,沿湘江河岸,秦有驰道,汉有峤道,是大军南征的主要通道。《汉书·艺文志》有“纵横家《秦零陵令信》一篇,难秦相李斯”,说明秦相李斯上书劝秦始皇焚书被采纳的时期,已设有零陵县,这位零陵县令有相当的政治分量。

《汉书·地理志》载“零陵郡,武帝元鼎六年置”,《全州县志》“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年)于今县地置零陵县,治所在今县城西南39公里处”,推测“零陵”是因为舜帝“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而有“零陵”地名的。同理,如果说舜帝葬地在今湖南宁远县地的九嶷山,那宁远九嶷山地区秦汉时期就会有“零陵”的地名。

全州九疑山有关舜帝的遗迹及地名故事传说

全州九疑山在县西北山岭的大西江境内,它是一座由九条山脊共一山顶的大山,因有“九龙归位”地相,故名九疑山,俗称其为九龙山或九条脊。

九疑山有许多与舜帝所葬及祭祀有关的地名。如九疑山又叫天子岭、皇极山,在九疑山的山后有与帝丹朱冢同名的丹阳山;二妃望舜的望夫岭、枕山、打鼓坪、归崇坪、符山、鹿鸣、零陵屋、祀山、(祭坛)大屋坛、凤凰山、皇极山、大极山、城门口等,还有瑞霭南天、墨笔等一些充满诗情画意的地名,相传也与舜帝有关。

民间传说,天子岭地名因舜帝南巡时,崩于苍梧之野的全州,葬在全州九疑山,舜帝是天子,因此舜帝的葬地九疑山又称天子岭。天子岭山脉从大西江青瑶峒境内一直延伸到全州的西延即今资源县境,其山脊成为全州和资源二县的县界。马宽宏先生在《民国时期资源设县之经过》提到:“全(州)县、资源两界以打鸟界、三千界、打狗岭、天子岭、八十里山等处为划界点,统以交界处之山脊为界。”天子岭山脊因地跨全州和资源,因此两县民间都称其为天子岭,或因舜帝之故。望夫岭在九疑山(天子嶺)之下。舜帝不幸死在苍梧之野,暂居洞庭湖的娥皇、女英闻此噩耗,一起南来寻夫,二妃来到山下仰望九疑山祭祀舜帝亡灵,此处山岭就称为望夫岭。

凤凰山,相传舜帝是凤凰的化身,当地为了纪念舜帝与凤凰的不解之缘,将九疑山下那座形似凤凰的山岭称为凤凰山。

枕山,相传舜帝南巡时栖息于此,拥泉而居,枕山而眠,当地人便称为枕山。

归崇坪,在枕山之上的归崇庙附近。舜帝南巡三苗,传说就是在青瑶峒枕山上的归崇坪与三苗部落“乐与天地同”,“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尚书·大禹谟》)

偃武修文,得三苗欢心,舜帝通过礼仪教化,恩威并施降服三苗,为纪念舜帝南巡德服三苗这件事,当地人便称此地为归崇坪。

大屋坛,是在枕山之上的一个祭坛,相传因舜帝栖息枕山时曾在此祭天而名。

零陵屋,是以舜陵“零陵”命名的地名,它与祭坛大屋坛紧紧相连。相传舜帝南巡时驾崩在这一带,按先秦风俗仪式要进行招魂,为让舜帝魂还复体,便在此舜帝驾崩之地,建造起专为舜帝招魂的房屋,民间叫零陵屋。

祀山,与零陵屋相邻,祀山的山顶有大石平顶,叫祀山头。相传舜帝的后人曾在全州青瑶峒居住,期间他们曾在祀山头祭祀先祖舜帝,后来称此山为祀山。祀山旁有地名打鼓坪,相传在祀山祭祀舜帝时曾在此地击鼓奏乐。

符山,在九疑山对面的江旁,因有太阳余晖从九疑山顶九龙喷彩照耀此山,人们认为这是舜帝降福人间的吉祥符瑞,就称此山为符山。

鹿鸣,今鹿鸣村。相传舜帝南巡时,有双鹿相伴左右,至苍梧之野舜帝不幸病故,“万民大恸,双鹿尤为悲切,绕山疾驶,啾啾悲鸣,哀哀三日,声闻九天”,后来双鹿要到洞庭湖向娥皇、女英二妃报丧,奔至鹿鸣,山高路远,峻岭阻道,悲鸣欲绝。城隍土地神为双鹿指引,改走水路沿夷襄水河谷顺流而下,到达洞庭,途遇娥皇、女英二妃,跪报噩耗,二妃听到噩耗悲恸万分,前来九疑山寻夫。后来这个地方便称为鹿鸣。双鹿悲鸣,声闻九天,引来天坼地裂,便有了炎井温泉,相传那涌出的泉水是大地悲祭舜帝而流出的泪水。

瑞霭南天和墨笔等地名来源,相传在归崇坪旁的西溪古道上,舜帝弹五弦之琴与三苗部落首领同歌《南风》之诗:“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徐中玉主编:《中国古典文学精品普及读本》)赞颂“南风”煦育万物、播福万民的恩泽,民间就称此地为“瑞霭南天”,旧时在此地还立有“瑞霭南天”牌匾。

今峡口白石山的绝壁上有一幅天然壁画,民间叫“归崇图”。相传舜帝拂琴与三苗部落首领同乐,沿西溪而下来到夷襄河旁,见前面临江岭上有巨大的白面崖壁,来了兴致,于是取来黑竹山之竹作笔,蘸钴钅母潭之水为墨,在白面崖壁上绘就一幅与三苗同乐的壁画。画中有二位或隐或现的人物,民间说右边的是舜帝,左边的是三苗首领。后来舜帝留步作画处就叫墨笔。舜帝作画后将画笔一扔,笔落在城门口,民间就将舜帝落笔处称作登科里,认为这里会文运昌盛。民间认为舜帝是三皇五帝之一,是真龙天子,是凤凰的化身,在舜帝拂琴经过的西溪上架3座桥,将这3座桥分别取名为真龙桥、帝龙桥、凤龙桥。

民间还曾有到九疑山举行迎请虞神唤雨活动的历史。旧时全州大西江青瑶峒人要上九疑山耍龙灯祭祀舜帝,祈求风调雨顺,为感激舜帝的功德,就在全州建3座舜庙(又名虞帝庙),塑舜帝神像,还把他的两条神龙也雕刻在大殿左右的石柱上。

大旱或大涝时节,青瑶峒人便备祭品,举会首到九疑山相邻的升乡一都舜庙请神,恭请舜帝和神龙到九疑山旁的歌渡源口祈雨或祈晴。有关请舜帝和神龙祈雨或祈晴的过程,柳宗元在《舜庙祈晴文》有载:“敢用牲牢之奠,昭祭于虞帝之神:帝入大麓,雷雨不迷。帝在璇玑,七政以齐。九泽既陂,锡禹玄圭。至德神化,后谁与稽。勤事南巡,祀典以跻。此焉告终,宜福遗黎。庙貌如在,精诚不暌。……或簸或溲,为酒为醯。鎗鎗笙镛,坎坎鼓鼙。”

《全县志》也有大西江青瑶峒人迎请虞神唤雨,在神仙坝“坎坎鼓鼙”的描述:“神仙坝在万乡歌渡源口,其水发源于西延汪洋浩瀚,溉田七千余亩,天旱水减,纠众塞坝,坝鼓一鸣,即油然作云,沛然下雨。”

当地老人说,他们听老前辈讲,青瑶峒人耍龙灯,祈求风调雨顺,保国泰民安。耍龙灯的路线是沿着地名与舜帝有关的地方,从舜帝栖息过的枕山,经归崇坪、祭坛大屋坛、零陵屋、祀山、凤凰山、大极山,到达九疑山下的望夫岭,再从桐木冲荞麦心上九疑山山顶(即马蹄田,全州人叫蔴荃田)。龙灯队伍要在九疑山山顶“舞龙头”,表演“九龙出世”“东海嫁水”“行云布雨”“九龙归位”等,然后龙灯队伍从九疑山山顶的蔴荃田一路耍到唐世界、老厂坪、采水坳、报母坪。

既然全州九疑山是舜帝葬地,那宁远九嶷山为何又有舜庙和舜陵呢?

(未完待续)(连载2)

猜你喜欢

零陵舜帝全州
《全州三江口》
欧来荣作品
中秋夜思
零陵的雪
燕赵古贤
天下为家
文山州总工会:全州工会维权维稳工作会议召开
湖南零陵潇水湿地公园建设现状及保护对策研究
浅谈如何传承和弘扬优秀民俗文化——以零陵庙会为例
“粉墨登场”的仿古建筑:零陵人民路邻街建筑立面改造工程的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