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钿
2021-10-20葡萄树
葡萄树
据《事物纪原》卷三引《杂五行书》记载:“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皇后留之,看得几时,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竟效之,今梅花妆是也。”这一幕发生在我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其中的“梅花妆”也叫“寿阳妆”,是古代女子的一种面饰——花钿。
“寿阳公主落花印”只是“花钿”流传众多的起源之一,其他还有“上官婉儿眉间被刺红梅”“秦始皇曾让宫人贴花子”等。从这些文献记载中得知,花钿是古时汉族女子脸上的一种花饰,有贴面和绘制两种形式,其作用在于装饰脸蛋或者掩盖面部瑕疵。从出土的传世文物图像所见,花钿主要有红、绿、黄三种颜色,例如《木兰辞》中的“对镜贴花黄”便是其一。
尽管学界对花钿起源众说纷纭,但在唐朝迎来鼎盛时期确为其实。
“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刘禹锡在《踏歌行》中描写了大型聚会后花钿掉落满地的浪漫景象。在唐朝,花钿的各种图案层出不穷,简单的有圆点形,酷似印度女子的吉祥痣;有梅花形,如唐墓出土的陶俑面上;复杂的有描绘成各类抽象事物的花钿,如菱形、寿桃形、露珠形、花朵形、雉鸟形、鱼鳞形……这些装饰图案被描绘得小巧精致,栩栩如生。
花钿的制作材料极其丰富。“翠钿贴靥轻如笑,玉凤雕钗袅欲飞。”这里的“翠钿”便是其中一种,由翠鸟的羽毛所制而成;而采用金银等金属材料制成的,被称为“金钿”;玉石宝珠等材质的又被称为“宝钿”。除此之外,还有纸、鱼腮骨、鲥鳞、茶油花饼,甚至蜻蜓翅膀等多种材料。宋人陶谷在所著《潸异录》中说:“后唐宫人或网获蜻蜓,爱其翠薄,遂以描金笔涂翅,作小折枝花子。”可见古代女子的逐美之心,别出心裁,不拘一格。花钿贴置位置也从原本的眉间开始扩大至太阳穴、两颊等地方。
花钿的形状图案万千,贴于面部,宛如奇葩般绚丽鲜艳,女子的华丽雍容赫然于面上。但令人惊讶的是,不仅女子衷情于花钿,就连男子也会使用之——在莫高窟吐蕃时代的窟中,帝王臣子的额前就饰有花钿。
到了宋朝,妆容便不再似唐代那样浓妆艳抹,虽花钿在北宋时依然流行,在宫廷之中还出现了极具特色的珍珠花钿妆,但到了南宋,因社会风气趋于保守而开始渐渐衰落。至清代,汉族女子所喜爱的“花钿”已经消失在人们的视野,只能在一些传世的历史画作和考古发掘中,才能一睹在古代流行了千年之久的时尚单品的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