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访云南塔城

2021-10-20张诗语

环球人文地理 2021年9期
关键词:东巴热巴金丝猴

张诗语

提到塔城,很多人会想到西北边陲的新疆。的确,风光绮丽、人文荟萃的塔城地区是很多人前往新疆必打卡的地方,去过之后也总会念念不忘。鲜为人知的是,在西南边陲的云南,有一个与之同名的地方,从丽江出发,沿着金沙江一路逆流而上,便可到达位于云南省迪庆州维西县的塔城。

塔城地处澜沧江、怒江和金沙江“三江并流”的中心腹地、大香格里拉生態旅游区的中心,是一座偏远低调的山谷小镇。和新疆塔城一样,这里也有着迷人的风景和璀璨的文化。人们在陡峭起伏的山腰开凿梯田,让深山泛起稻浪;在低缓的谷地种植玫瑰,给山野间平添一份浪漫与鲜艳;在人迹罕至的高海拔林区探索真实版的“绿野仙踪”,追寻滇金丝猴的身影;在多民族聚居之地,跳起庄严神圣的热巴舞,表达对大自然最虔诚的热爱与敬畏……

浪漫的玫瑰花海阳光下翻涌的稻浪

6500万年前,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不仅抬升起世界屋脊和巍峨壮阔的连绵雪山,也在地表挤压出数条平行的褶皱,即横断山脉。虽然它只有一小部分位于云南西北部,但这一角却是云南省海拔最高的地带,高山与峡谷相间,层层叠叠,壮阔无比。塔城镇就坐落在其中。

塔城的名字来源于“塔城关”,出自《清一统志·丽江府》:“ (金沙江)入府境西北边界之塔城关东,又东南经巨甸汛东。”其实,作为滇西重镇,早在隋朝,就有著名将领苏荣远征云南,在此设神川都督府。

在藏语里,塔城意为“富饶安康之地”。这里崇山峻岭起伏,因位于低纬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从而在纵向空间上拉开了丰富的景观帷幕:谷地间森林郁郁葱葱,又分布着无数的稻田和果园,充满了田园般的诗情画意,犹如横断山中的绿宝石。而在这唯美的画面里,最亮眼的莫过于娇艳的玫瑰花海。

塔城镇巴珠村种植的藏地玫瑰久负盛名。巴珠村是一个纯藏族村庄,平均海拔3000米,被称为云端上的藏族山村。群山的环绕把高海拔寒风阻挡在外,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巴珠村成为培育藏地玫瑰的绝佳温床。到了六月,在高低起伏的缓坡与谷地上,百余亩藏地玫瑰竞相绽放,花期会一直持续到九月。在此期间,巴珠村宛如一个仙境般的玫瑰花园。这段时节也是当地的旅游旺季,人们置身于浪漫的花海,空气中飘散着馥郁的花香,充满了浓情蜜意。

巴珠村种植的玫瑰名为滇红玫瑰,植株秀美,花朵较大,红色或紫红色的花瓣厚实而又如丝绒般顺滑,不仅极具观赏性,而且蕴藏着丰富的营养物质,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因此,巴珠村村民在种植时采用了绿色培育的模式,不使用农药,以确保玫瑰对人体无害。不仅如此,还需要时常进行松土、除虫、除草,好让玫瑰充分吸收养分,茁壮生长。每到花期,村民们便背上箩筐,前往玫瑰花田采摘。他们轻轻地摘下新鲜的玫瑰花瓣,然后将其制作成玫瑰酱、玫瑰茶、玫瑰酒、玫瑰干花、鲜花饼等产品,远销全国各地。

是的,玫瑰不仅为巴珠村增添了一抹亮色,更是将村民带上了发展的快车。毕竟巴珠村地处偏远,土壤相对贫瘠,村民从前主要种植的青稞、玉米、白芸豆等农作物,只能满足温饱需求。而白芸豆的种植需要用到大量竹竿和树枝,大面积种植则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因此,受制于地理环境、交通条件和当地居民的传统观念,巴珠村一直隐匿在山林谷地中,是一片无人问津的贫瘠之地。直到2011年,维西县巴珠藏玫瑰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巴珠村成立,才给村子带来了生机。种植玫瑰不仅能减少人们对耕种的劳动投入、增加收入,还能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所以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种植行列,巴珠村也从籍籍无名的小山村发展为塔城著名的玫瑰花园。

除了绽放在山野间的玫瑰,塔城的稻浪梯田也是当地人用智慧和勤劳开凿出的别样景观。春耕时节,人们将水稻秧苗栽植到山腰开垦出的梯田里,待到九月丰收的季节,温暖的金黄色阳光下,山风吹抚,稻浪翻涌,整个山谷间弥漫着阵阵稻香。

滇金丝猴的家园会微笑,充满爱的林中隐士

塔城镇坐落在云南省海拔最高的区域,这里的高寒原始森林繁密茂盛,是野生动植物的家园,其中不乏珍稀、古老的物种,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滇金丝猴。

滇金丝猴属于中国特有物种,为一级珍稀濒危保护动物。滇金丝猴的皮毛并非金色,而是黑白相间,且因鼻端上翘鼻孔朝天,又名黑白仰鼻猴。此外,它们还被称为“世界上与人类最像的灵长类动物”,它的双眼大而有神,嘴唇呈樱红色,未附着毛发的脸颊十分白皙,甚至还拥有笑肌,是一种会微笑的动物。1998年,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见到滇金丝猴以后,发出了这样的惊叹:“天啊!它简直是我的表兄弟!”滇金丝猴美而自知,它们在睡觉和进食之外的时间,会频繁地整理毛发,母猴更加重视仪表,不仅会把自己收拾妥帖,也会帮助其他家庭成员保持形象。

在滇金丝猴的族群中,无不洋溢着温暖与关爱。滇金丝猴群通常有20到60只,睡觉时为了抵御严寒,家庭成员会抱成一团,最年幼的猴子被夹在中间,然后是母猴,最外圈是雄猴,形成一道坚固的亲情围墙。除了关爱自家小猴子,滇金丝猴对其他幼猴也照顾有加,淘气的小猴子是社交高手,除了在树林里上蹿下跳之外,它们还喜欢“串门”,被拜访的成年金丝猴不但不会生气,还会盛情款待。

这些可爱的林中隐士,曾经历了一段漫长而痛苦的过往。由于滇金丝猴栖息在密林深处,在1890年以后,人们一度以为该物种已经灭绝;直到1960年,动物学家在云南德钦县发现了滇金丝猴的皮毛,证实了它们依然存在,而随后引起的社会关注却为滇金丝猴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盗猎者为了获取其皮毛而进行滥猎,上世纪70年代,云南滇金丝猴的数量锐减,成为濒危物种,这引起了人们的恐慌和反思。此后,政府采取了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禁止商业伐木和盗猎等举措,才使得滇金丝猴的数量得到了恢复性增长。

位于塔城镇的滇金丝猴国家公园就是为了保护滇金丝猴而修建的。公园位于塔城镇响谷箐一带,面积约334平方公里,这里生活着10个“家庭”、60余只滇金丝猴。它们主要在海拔2500米到4700米的高山针叶林中活动,常常在树枝上飞跃穿梭,动作十分敏捷,转眼便消失在密林深处,所以,想要寻找到它们,并不是易事。最初,国家公园的巡护员们为了找到滇金丝猴,每天翻山越岭,走十几公里山路,经年累月,逐渐摸清了门道:或根据地上的粪便和它们遗落的食物追踪,或爬到山脊的大树上探寻它们的叫声,或沿途放置它们喜爱的竹笋、野果、松萝等食物,或在饮水点不远处守候……“跟着猴子走了七八年,我们不仅找到了猴群,还得到它们的信任。”巡护员说,“猴子记住了我们的声音和样子,见到我们,也就放下了戒备,待在树上觅食、打盹。”

滇金丝猴国家公园是目前唯一可供人们近距离观察滇金丝猴的地方,但只有在巡护员的呼唤下,它们才会现身,不远千里而来的游人才能一睹其真容。

文化交织的盛宴感受热巴舞艺术的魅力

拜访塔城,会发现这里不似其他人山人海的热门旅游地,而是总有着独一份的安静与惬意。但当你走近后却发现,在它静谧的外衣之下,其实拥有着欢腾的生命力量。塔城作为藏族、傈僳族、纳西族、彝族、普米族、白族、回族、汉族八个民族的聚居地,各民族相互交融、影响,孕育出多姿多彩的文化,在这之中,朵翀[chōng]文化、东巴文化与热巴舞文化更是其代表。

“朵翀”是藏族流传的一种无伴奏的大型集体歌舞,高雅古老的朵翀又称“朵翀翀”,在藏语里意为村民齐心聚力欢庆丰收。人们将丰收的喜悦表现于纵情欢乐的歌舞之中,同时表达了希望来年平安健康、六畜興旺的美好意愿。

东巴文化是纳西族古代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保存于东巴教而得名,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主要包括东巴文字、东巴经、东巴绘画、东巴音乐、东巴舞蹈、东巴法器和各种祭祀仪式等,是一种独特而丰富的民族文化。

不同于东巴文化有具体文字进行传承,也不同于朵翀文化面临失传的困境,热巴舞文化以歌舞的形式在塔城得到了完整的承袭。

热巴舞形成于11世纪,其原始根源是宗教祭祀和牦牛图腾崇拜,初衷是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如今,热巴舞广泛流传于西藏、云南、四川、青海、甘肃等藏族集聚地,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国藏区流传的三大类型的热巴舞中,云南塔城的热巴舞,至今仍保留着原始古朴的风貌,塔城镇也因完整承袭了藏传古典热巴舞,成为远近闻名的“热巴艺术之乡”。因塔城在藏语中为“神川”之意,所以塔城热巴舞又称为“神川热巴”。

作为一种古老的祭祀礼仪歌舞,神川热巴充满浓郁的藏传佛教色彩,它不像其它民间歌舞那样随时可以唱跳,而是以敬神祈福为表演宗旨。在演出之前,要用一段时间作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演出日期也须择定,开演之前还要举行迎神祭祀仪式。

演出时,女舞者戴银制三角头饰、身穿红白黑为主调的繁复服装,手执绘有日月星辰的日月鼓;男舞者身穿黑白正反双色裤,腰扎黑色楚巴和黑白两色牦牛毛拧成的绳,背上系七彩带,七个颜色的布袋分别代表蓝天、白云、太阳、高山、湖泊、水稻、鲤鱼。演员在领舞者(藏语称“冲卑”)的指挥下,鼓声齐鸣,女舞者敲着日月彩鼓,轻挪舞步,姿态优美,雍容华贵;男舞者摇动拨浪鼓,挥动牦牛尾,舞步刚劲稳健,腾越飞旋,豪迈潇洒。曲背、弓腰、摆手、转身……人们为喜悦、为丰收、为生于天地而舞,在灵活舒展的舞姿中,把最虔诚的祈愿传达给神明。在庄重的乐声和舞蹈中,看客也能体会到那份对大自然最赤诚的热爱与敬畏。

交流与发展是每一种文化形式获得蓬勃生命力的源泉。作为藏族的宗教习俗性舞蹈,热巴舞流入云南后,与当地纳西族、傈僳族等民族的文化交融,又诞生出“勒巴舞”“子母雄热巴”等艺术表演形式,热巴舞也更广泛地流传开来,成为塔城人引以为豪的民族艺术和民族共荣的桥梁。

猜你喜欢

东巴热巴金丝猴
科学家发现秦岭金丝猴过冬秘笈
嘲弄别人可不好
深山里的精灵——金丝猴
读书和不读书的区别
金色燃烧中的鼓
金丝猴的日记
迪丽热巴 零差评小花
纳西族东巴舞谱探究
东巴纸,人神沟通的一纸契约
纳西族东巴纸:人神沟通的一纸契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