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译者行为视域下翻译策略多维性
——评《规范、惯习与译者抉择》

2021-10-20韩菲,任鑫

科技管理研究 2021年18期
关键词:译者跨文化规范

书名:《规范、惯习与译者抉择》

作者:王军平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03-6825-4

出版时间:2020 年9 月

定价:98 元

文化差异、思维理念、社会风俗、语言结构等方面的差异性决定了阅读与理解不同国别、不同时期文学作品的困难性与复杂度。翻译作为解决阅读障碍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承载着语言转换与思想文化碰撞的重任,是译者主观态度的外在显现及文化意识的侧面映射,对于跨文化交流与多元文化传承意义重大。翻译过程涉及著作者、译者、读者三方主体,牵扯语言特色、文化背景等诸多内容,凸显着翻译规范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译者行为的准确、规范与否及翻译策略的合理、恰当与否直接关乎原著内容诠释及内涵表达的完整度。因此,笔者结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拔尖青年教师创新能力培养项目(2-9-2019-314)阶段性成果,将以翻译为探讨核心,从译者行为视域着手探讨翻译策略的多维性,助力文学翻译更加规范合理,以提高高校教师的科研能力以及更好地促进跨文化交流与多元文化传承。

《规范、惯习与译者抉择》以晚清时期译者的文学翻译行为及不同的翻译方式及翻译策略为探讨核心,以描写性方法为主体构建译者行为抉择模型,强调翻译的社会属性,从翻译过程、翻译抉择模式、翻译场域多元规范、译者惯习差异、规范嬗变与译者惯习互动等方面进行理论陈述,期间,以严复、林纾二者的共时翻译对比及鲁迅早期、后期的历时翻译对比为实际分析案例,以此揭示译者行为的共通性、差异性及变化性,彰显出自身的理论功用与实际指导功能。

该书详尽阐述不同阶段、以不同目的为核心的翻译过程、翻译模型及相关翻译规范,指出晚清译者翻译的多元化与社会诱因、翻译场域特点、运作习惯以及主流规范等因素密切相关。综合此书所述可知,晚清译者行为的惯习差异及其翻译策略抉择影响因素主要涉及以下方面:首先,译者社会轨迹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个体的思维理念及价值观,是晚清译者惯习最基本的影响因素,从主观层面决定着译者的惯习差异。该书在第四章节以严复、林纾为例,分析二者社会轨迹对其翻译关系结构的影响,借以凸显译者社会轨迹与翻译方式抉择间的紧密关联。其次,翻译动机衍生自译者的个人态度及价值追求,对于译者行为具有直接影响,是主观影响因素的另一大体现形式。深入研究林纾译作可知,其译本选择彰显出鲜明的倡西学、兴实业、兴女学等理念,这些思想是其价值观的表达与映射。此外,书中分析多元翻译规范下译者在翻译策略与方法选择、译语选择等方面的惯习抉择,彰显出晚清时期译者翻译惯习的多元性与差异性,敦促翻译策略呈现多元发展趋势。

值得一提的是,翻译规范与译者行为并非单纯的约束与被约束的关系,相反,二者之间存在着互动影响,前者对后者起到规范约束的同时,后者亦促进着前者的演进。在此方面,该书以鲁迅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鲁迅早期翻译时对翻译规范的“顺从”及后期翻译过程中以《域外小说集》为代表的对翻译规范的“抵制”,揭露出翻译规范与译者行为间的互动作用,展现出翻译规范的嬗变,进而延展了翻译策略的多维性。现今,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促使跨文化交流愈加频繁,此种社会背景下对翻译策略提出更高要求。基于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伫立于对语言语境的把控与顺应,促使语言表达更具逻辑性,语句衔接更加自然,尤其应注意对多义词词义的准确翻译,增强对原著的“求真性”表达;与此同时,译者可增强对交际语境的把控与顺应,从心理层面、社交表达层面进行深层次理解与翻译,使得译文不仅更加贴合原著思想内涵表达,亦更符合本土读者思维习惯及阅读需求。例如,译者可对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风俗人情进行正确处理与合理解释,尽可能避免因文化差异引发阅读困扰,增强受众读者群体的理解度与接受度,以此不断完善翻译技巧,形成更具可行性与可操作性的翻译策略。

综上可知,该书论理明确,详尽、细致地阐释晚清翻译规范及不同译者的翻译行为,以翔实的内容、丰富的数据、鲜明的典例将翻译过程、翻译抉择模式呈现于纸上,凸显着历史进程下翻译规范的嬗变及译者惯习与翻译规范的互动作用力,为翻译策略的多维性延展提供专业理论支撑。

猜你喜欢

译者跨文化规范
来稿规范
来稿规范
PDCA法在除颤仪规范操作中的应用
来稿规范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