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跟时代步伐 植根民众生活
——谈孝义碗碗腔的新时期新生态
2021-10-20李晓娟
文/李晓娟
孝义碗碗腔是主要流行于山西孝义一带的一个地方稀有小剧种,因其伴奏乐器中有一个形状似碗的铜铃而得名。它最初是由陕西碗碗腔流传到山西孝义、汾阳一带,受当地戏曲、音乐、语言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孝义碗碗腔影戏。1959年,运用戏曲表演和碗碗腔影戏音乐唱腔,以演员直接扮演取代操纵皮影表演,从而诞生了一个新兴的小剧种——孝义碗碗腔。
《风流父子》剧照
六十多年来,孝义碗碗腔的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如20世纪60年代编演的《柳树坪》,曾美誉整个华北。70年代编演的《孝河新曲》,也曾名扬山西剧坛。90年代编演的“风流三部曲”(《风流父子》、《风流婆媳》、《风流姐妹》),更是两次登上京城的舞台,被时任国家文化部部长孙家正称之为“山西继《小二黑结婚》之后的又一力作”。《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央电视台等十多家新闻媒体做了专题报道。进入21世纪后编演的现代戏《酸枣坡》,于2004年荣获山西省“五个一工程奖”,并被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全剧播放。2006年孝义碗碗腔入选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孝义碗碗腔在国家政策的扶持引导下,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和剧团全体人员的努力下,又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新的成绩,而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其所处的生态环境密不可分。本文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对孝义碗碗腔的生态环境及对剧种本体传承发展的积极作用进行论述。
一、内部生态环境
剧种内部原生动力决定了剧种传承发展的基础。作为流布范围有限的地方小剧种更是如此。孝义碗碗腔进入新时期以来,依托剧种特色进行了诸多探索和尝试,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一)激发内生动力,创新表演特色
孝义碗碗腔是一个稀有地方小剧种,它拥有特殊的唱腔结构,独特的旋律形态、发声方法,独特的伴奏乐器和演奏方法,独特的数白和伴奏结合形式。表演特色方面将碗碗腔影戏的表演特征运用到真人表演的过程中,形成了真人表演的皮影化倾向。
碗碗腔原本是皮影戏,搬上真人表演的舞台后,将皮影戏中影人的动作经过加工、提炼,合理地运用到了部分剧目中,形成了皮影特征真人传承的特点,诙谐滑稽,喜剧效果强,有利于塑造人物的特殊表现。2006年以来排演的《打老婆》《传承》等剧目中不仅有真人模仿影人动作的生动表演,而且将纱窗皮影表演作为真人演出的背景或者在人物叙述故事、回忆往事时直接穿插进一段皮影表演,创新了孝义碗碗腔的表演特色。
(二)植根民众,创排经典现代戏
孝义碗碗腔诞生的那个年代鼓励编演现代戏,加之当地文化主管部门的支持,孝义碗碗腔形成之时便具有编演现代戏的传统。2006年前孝义碗碗腔上演的现代戏共有56个,其中最有名的“风流三部曲”(《风流父子》《风流婆媳》《风流姐妹》)从不同视角表现改革开放中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塑造了改革开放中鲜明生动的农民形象。《酸枣坡》反映煤矿工人生活,警示矿难的危害性,提醒人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珍视生命、安全生产。2006年后,编演的《情系山里娃》讲述了女教师海波支教边远山区的感人故事。这个小戏反映了扶贫教育,号召人们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小戏《风雨核桃情》以精准脱贫为背景,讲述了农村第一书记带领村民“创新引项脱贫困、因村制宜奔小康”的故事。该剧曾登上了央视戏曲频道《一鸣惊人》栏目的“牢记初心使命,奋进复兴征程”国庆特辑大舞台。小戏《传承》讲述了新时代研究生万小兰女承父业,通过文化传承艺术,吸引企业投资非遗项目,成立山西孝义皮影有限公司,将碗碗腔艺术代代传承发展的故事。该剧曾获得2019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以上这些剧目都和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形势政策、社会生活相联系,具有代表性。2020年全民抗击新冠疫情期间,孝义市文化部门与碗碗腔剧团联合出品了《勇士征程》《人民公安冲向前》《众志成城抗击疫情》三首孝义碗碗腔戏歌,并在山西戏剧网展播,歌颂在疫情一线的医生、公安人员,号召人们众志成城,共同抗击疫情。既为抗击新冠疫情贡献了一份力量,又展示宣传了孝义碗碗腔。
(三)多种形式保存经典
《情系山里娃》剧照
2020年《孝义碗碗腔记忆》系列丛书正式出版发行。该系列丛书由孝义市碗碗腔剧团团长郭纹铭担任主编,用篇、章、节的形式,对孝义碗碗腔的历史和现状作了如实详细的记述,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显著的时代风貌。丛书分为《梨园永固》《天籁之音》《德艺双馨》《名剧集萃》和《激情岁月》五册,分门别类、图文并茂,是对孝义碗碗腔这一稀有地方小剧种的抢救性传承和记忆性保护。
在对孝义碗碗腔文字、图片资料进行整理、归档的同时,孝义市碗碗腔剧团还对碗碗腔的剧目进行录音录像,用现代化的手段来保存。2016年,孝义市财政下拨160余万元,启动了“孝义碗碗腔传统剧目录音录像整理”工程,开始陆续整理完成孝义碗碗腔剧目剧本,录制演出视频。
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我国已有不少剧种消失,由于当时不够重视和缺乏现代化的录制设备、保存手段等原因,一些剧种没有留下影像资料,有的文字资料也残损遗失,令人遗憾。整理、归档、录制孝义碗碗腔的文字和视频资料,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对其进行保存,能够对碗碗腔艺术及时归类保护,推动碗碗腔艺术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四)多措并举扩大观众群体
孝义碗碗腔在孝义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当地流传着这样的民谣:“过节听不上碗碗腔,再好的肉也不香”,“叫声咦咦咦(碗碗腔拖腔中真假混用的尖音子衬字),美如过生日。” 在碗碗腔皮影戏时代,百姓节日年庆、婚丧嫁娶时常会邀请碗碗腔戏班来演出,搬上真人表演舞台后的孝义碗碗腔仍然延续了这种习俗。可以说,碗碗腔在不断地传承发展中已经融入了孝义民众的日常生活。
在孝义当地有很多从小听碗碗腔长大的、热爱碗碗腔艺术的戏迷。2016年,在孝义市碗碗腔剧团的大力支持下,孝义碗碗腔戏迷协会成立,剧团不仅为戏迷协会购置了全套乐器,还把团里的排练厅免费提供给他们使用。
戏迷协会的成立影响了一批喜爱碗碗腔艺术,并具有一定戏曲表演基础的戏迷朋友纷纷加入到协会的阵营中,使孝义碗碗腔戏迷协会不断发展壮大。
孝义碗碗腔的戏迷以前看戏,只有得知哪里有人请剧团演出才能去看,没有固定的演出时间和场所。2016年以来,孝义市推出了“孝义周末剧场”文化惠民工程,孝义碗碗腔每逢周末便在孝义东风剧院定点演出,常态化地融入了群众的生活。孝义碗碗腔通过“孝义周末剧场”为观众提供方便快捷的微信、网络订票方式,让他们用较低的花费可观看到较高质量的演出,满足了市民对戏曲文化的需求。据孝义东风剧院负责人介绍,剧院每逢孝义碗碗腔演出,座无虚席,平均每场的观看人数都超过了700人。除了本地市民,“孝义周末剧场”还吸引了许多外地戏迷。
“孝义周末剧场”为孝义碗碗腔搭建了一个优质的演出平台,不仅稳固了原有的戏迷,而且培养了新的观众;孝义市碗碗腔剧团通过“孝义周末剧场”的平台,既传播了孝义碗碗腔,带活了地方剧场,提升了市民的文化艺术修养,又激励剧团自身不断创作编演更多、更高质量的剧目服务回馈戏迷观众。
二、外部生态环境
剧种的生存和延续离不开根植的这片土地和人民。孝义碗碗腔在新时期的发展更多得益于当地的政策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发展。
(一)财政政策扶持
孝义碗碗腔一直活跃在戏曲舞台上与孝义市政府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孝义是著名的“文化之乡”“民间艺术之乡”,历来有重视文化工作的优良传统。从1996年以来,孝义市委、市政府为保护和抢救孝义碗碗腔,给予政策倾斜和一定的财力投入。他们对孝义市碗碗腔剧团人员的基本工资实行60%的差额补助,成为当时吕梁市唯一一个对本地专业剧团人员的工资进行财政拨款补助的县级市。2006年以后,孝义市财政又将工资差额补助增为80%,从更大程度上消除了剧团演职人员的后顾之忧。
随着时代的发展,戏曲早已不是娱乐方式的主流,许多剧团的演出收入也急剧下降,致使部分戏曲从业人员放弃专业,另谋出路。孝义市政府对孝义市碗碗腔剧团员工工资实行财政拨款、差额补助的策略,让剧团全体演职人员吃了定心丸,保证了剧团的生存与剧种的继续传承。
(二)惠民政策扶持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受到多元文化娱乐方式的冲击,戏曲市场出现了不景气的状况。2006年以来,孝义市文化部门积极响应国家的扶贫政策,指导组织孝义市碗碗腔剧团文化扶贫,进行惠民演出,将一批反映社会发展、贴近群众文化生活、体现人间真善美的碗碗腔剧目送到扶贫村镇,充实了扶贫村镇民众的文化精神生活,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趣味。
据了解,孝义市碗碗腔剧团坚持常年在基层一线演出,近几年来,每年平均下乡演出在300场左右。2018年,孝义市碗碗腔剧团荣获中宣部第十届服务农民、服务基层的“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奖”,成为山西省各县剧团参观学习的对象。
“文化扶贫、送戏下乡”将孝义碗碗腔的广大市场仍然扎根于有着深厚群众基础的农村,编演紧跟时代发展、农村人喜爱看的戏曲剧目,保有了孝义碗碗腔在农村的广阔市场,拥有一定规模的观众群体。
(三)建立孝义碗碗腔展示馆
2016年,孝义市政府筹建了孝义碗碗腔展示馆,并向市民免费开放。展示馆分为展示、展演两个区域。展示区陈列着孝义碗碗腔珍贵的实物资料,如剧照、服装、道具、剧本、曲谱等,并配有文字和图片说明,观众可以通过这一区域了解孝义碗碗腔的起源发展、著名演员、代表剧目、音乐特点等情况。展演区中有小型舞台,观众可以在这里现场观看演出,欣赏品味孝义碗碗腔独特的表演与韵味。
孝义碗碗腔演出现场
孝义碗碗腔展示馆的建立是对孝义碗碗腔的一个全方位的宣传,既可以让观众通过实物了解碗碗腔艺术静态的传承发展、历史文化,又可以让他们通过现场观看演出,欣赏动态的碗碗腔表演艺术。
(四)开展孝义碗碗腔进校园活动
2019年,孝义市碗碗腔剧团与孝义中学就孝义碗碗腔进校园达成共识,联合开展了《戏曲进校园、经典共传承——孝义碗碗腔走进孝义中学暨传习实践基地授牌仪式》,孝义中学成为孝义市碗碗腔剧团首个校园传习实践基地。在不断地观看演出、了解剧种的活动中,学生们对孝义碗碗腔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表示作为孝义人要为保护、传承好孝义碗碗腔尽自己的一份责任和力量。
孝义碗碗腔进校园活动,激发了学生热爱戏曲艺术、传统文化,使青少年能够近距离接触、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将之不断地传承和发扬光大。学校将碗碗腔艺术引入课堂,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搭建起一座剧团与学校合作的桥梁。
纵观孝义碗碗腔在新时期的新发展,有国家政策的引导扶持,有当地政府的有力支持,更重要的是孝义碗碗腔剧团自身能够与时俱进,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大环境。紧跟国家政策形式,编演反映时代发展、符合大众审美需求的孝义碗碗腔现代戏,使碗碗腔能够出现一批经典剧目。送戏下乡保有了孝义碗碗腔在农村的观众源,在城市固定剧院演出稳固并增加了孝义碗碗腔在城市的观众。建立孝义碗碗腔展示馆,整理、归档、录制孝义碗碗腔文字和视频资料,全面介绍宣传孝义碗碗腔的过去和现在,扩大了孝义碗碗腔的影响,提高了孝义碗碗腔的知名度。开展孝义碗碗腔进校园活动,使青年一代参与到传承碗碗腔的活动中,孝义碗碗腔戏迷协会的成立,壮大了碗碗腔的戏迷观众。同时,孝义碗碗腔在保持剧种特点的基础上创新表演特色,使这个地方稀有小剧种始终拥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
在目前戏曲行业整体发展处于低谷的情况下,孝义碗碗腔良好的发展态势或许可以为其他剧种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