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肌兴奋治疗仪联合运动康复训练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及康复效果的影响

2021-10-20吕惠媛

医疗装备 2021年17期
关键词:治疗仪脑瘫康复训练

吕惠媛

天津市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 (天津 300000)

脑瘫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障碍综合征,在我国0~6岁小儿中的发病率约为2.48‰,发病人数约为500万,成为小儿主要致残性疾病[1]。脑瘫主要是由于小儿脑发育早期受到非进行性脑损伤而引发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常伴有粗大运动功能障碍、姿势异常等。目前,临床上通常采取运动康复训练治疗脑瘫患儿,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患儿运动功能的恢复,但该病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康复周期较长,随着康复训练时间的延长,患儿易产生抵触心理,此外,单纯进行运动康复训练的治疗效果欠佳,复发率较高[2]。作为一种先进的理疗设备,肌兴奋治疗仪近年来逐渐被应用于脑瘫患儿的治疗中。本研究旨在探讨肌兴奋治疗仪联合运动康复训练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及康复效果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78例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39例。对照组男22例,女17例;年龄1~6岁,平均(3.20±1.40)岁。试验组男24例,女15例;年龄1~7岁,平均(3.23±1.3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均符合脑瘫相关诊断标准[3];均经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确诊;年龄≥1岁;入组前未服用药物或进行其他治疗;智力发育正常;家属对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肌兴奋治疗仪禁忌证;运动康复训练禁忌证;因其他原因造成的运动发育障碍;既往有脊神经切断术史;存在其他脑部病变;合并全身感染性疾病;严重的视觉或听觉障碍;无法根据指令完成相应动作。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运动康复训练:邀请患儿家属共同参与,训练前详细告知其运动康复训练的目的、形式、频率及注意事项等,提高其对康复训练的认知,便于更好地督促、指导患儿训练;根据患儿的年龄及运动功能障碍程度为其制定个性化的运动康复训练计划,包括抬头训练、手膝支撑训练、肘立位训练、翻身训练、坐起训练、爬行训练、双膝(单膝)跪位训练、站扶训练、步行训练、双手交叉互握训练、“划桨”训练、“桥式”训练。动态Bobath 球训练等,10~15 min/次,1~2次/d;训练强度应循序渐进,训练时由训练师全程在旁指导,并由家属陪同,根据患儿的运动功能恢复情况,不断调整训练方案;持续训练60 d 后评价效果。

试验组在常规运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MK-A 型肌兴奋治疗仪(北京东方明康医用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产品标准号:YZB/京 1069-2011)治疗:治疗前调节室温至22~24 ℃,协助患儿取平卧位,将治疗仪输出强度归零后打开电源,使用湿布包裹上电极片,将电极片放置在与站立、行走功能相关的肌肉上,如臀大肌、内收肌、腰大肌、股四头肌、骶棘肌、缝匠肌等,并利用弹性带固定好,按下启动开关,根据患儿的耐受性缓慢调节频率,通常为4~5 Hz,使肌肉出现节律性收缩,治疗20 min/次,1~2次/d,持续治疗30 d 为1个疗程,休息2~3 d 后再继续下1个疗程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评价效果。

1.3 观察指标

(1)粗大运动功能: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采用中文版粗大运 动 功 能测试(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88项量表进行评价,测试内容包含A 区(卧位和翻身)、B 区(坐位)、C 区(爬和膝立位)、D 区(立位)及E 区(步行、跑和跳)5个功能区,共计88个条目,每个条目计0~3分,0分表示完全无法完成动作,1分表示能够完成10%(不含)的动作,2分表示能够完成10%~90%的动作,3分表示能够完成90%以上的动作,分值越高表示粗大运动功能越佳[4]。(2)康复效果:显效为患儿的临床症状显著好转,运动功能达到正常水平或显著好转;有效为患儿的症状有所好转,运动功能有所改善;无效为未达到上述标准,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5]。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粗大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GMFM 88项量表5个功能区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5个功能区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粗大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粗大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分,±s)

组别 例数 A 区治疗前 治疗后试验组 39 30.87±3.24 41.21±3.23对照组 39 30.91±3.43 35.51±3.46 t 0.443 2.851 P 0.684 0.006组别 例数 B 区治疗前 治疗后试验组 39 19.12±0.66 39.51±0.62对照组 39 19.11±0.54 29.97±0.44 t 0.384 2.091 P 0.752 0.019组别 例数 C 区治疗前 治疗后试验组 39 9.36±0.58 16.76±0.84对照组 39 9.35±0.62 13.12±0.58 t 0.392 3.546 P 0.531 0.001组别 例数 D 区治疗前 治疗后试验组 39 7.37±0.36 13.87±0.29对照组 39 7.38±0.31 9.19±0.43 t 0.616 3.032 P 0.492 0.002组别 例数 E 区治疗前 治疗后试验组 39 6.53±0.84 8.95±0.42对照组 39 6.54±0.72 7.31±0.53 t 0.349 6.508 P 0.369 0.011

2.2 两组康复效果比较

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康复效果比较

3 讨论

随着康复医学的不断发展,运动康复训练在脑瘫患儿的治疗中越发受到重视,早期开展运动康复训练能够有效刺激患儿运动感觉器官,提升肢体运动能力,但脑瘫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单一的康复训练方案难以达到理想的康复效果,因此,联合采用其他方式进行治疗成为临床关注的重点[6]。肌兴奋治疗仪采用的是电刺激治疗技术,近年来已被广泛应用于脑瘫患儿的辅助治疗中,其能够准确定位于各肌肉的运动点,通过特定脉冲电流诱导肌肉产生有效运动,从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提高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水平[7]。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试验组GMFM 88项量表5个功能区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表明肌兴奋治疗仪联合运动康复训练对脑瘫患儿的康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运动康复训练中,通过鼓励家属共同参与患儿的早期运动康复训练中,详细告知其运动康复训练的相关知识,并对其给予针对性指导,可有效满足家属的知情权,使其能够更好地发挥督促、协助作用,最大限度增强患儿的安全感,提高患儿进行运动康复训练的依从性,从而为运动功能的恢复提供有力的保障。在运动康复训练的同时采用肌兴奋治疗仪辅助治疗,根据患儿的肌力情况放置电极片位置,准确定位肌肉运动点,能够直接兴奋患儿的神经肌肉组织,改善单一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功能,从而可提高对患儿肌力的恢复效果。此外,肌兴奋治疗仪治疗还能够促使大脑释放神经介质,从而增强神经传导功能,修复受损的运动细胞,最大限度恢复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

综上所述,肌兴奋治疗仪联合运动康复训练能够有效促进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康复效果。

猜你喜欢

治疗仪脑瘫康复训练
准分子激光治疗仪联合CO2点阵激光治疗仪对白癜风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CO2点阵激光治疗仪联合多爱肤治疗面部凹陷性疤痕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卒中后运动神经反馈康复训练研究进展与前景
选择困难症治疗仪
脑瘫患儿采用康复护理进行早期干预效果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脑瘫姐妹为爸爸征婚
29年前为脑瘫垂泪,如今却为拳王欢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