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练结合,感受语言的生动

2021-10-20张永杰

阅读(教学研究) 2021年12期
关键词:树林自然段生动

张永杰

【教学内容】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22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第1-6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认“黎、凝、畅”等生字,正确书写“雾、蒙、朝、鼻、翅、膀”等生字。

3.重点理解第3、第6自然段,通过抓关键词,感受父亲对树林、鸟的喜爱。

4.感受连用两个修饰语的表达效果,体会语言的生动,积累语言,迁移运用。

【教学流程】

一、引入课题,说说联系

1.引入课题

齐读课题《父亲、树林和鸟》,思考:父亲、树林、鸟,这三者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聚焦课题

师:课文开门见山,第一句话就告诉我们——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

3.指导朗读

读好课文第一自然段,注意突出“一生”“最喜欢”等。

(设计意图:课题是文章的眼睛,通过预习,学生明白父亲很喜欢树林和鸟,课文第一自然段点题,概括了父亲、树林和鸟的关系,也表明了全文中心,奠定了情感基调。让学生发现题目和第一自然段的内在联系。)

二、归类识字,整体感知

1.学习词语

(1)黎明滹沱河

师:故事就发生在一个春天的黎明,滹沱河边的树林里。

(2)喙羽翎翅膀

师:喙是鸟的嘴巴,羽翎就是鸟翅膀或是尾巴上又长又漂亮的羽毛。

(3)雾蒙蒙热腾腾茫茫然喃喃着

师指导书写“蒙”字,提醒学生“秃宝盖”下的一短横就像蒙着眼睛的一块布,千万不能漏。

师:课文中说“热腾腾的羽毛”,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热腾腾的什么东西?(热腾腾的米饭、热腾腾的包子、热腾腾的馒头……)老师经常在操场上见到热腾腾的你们,尤其是在体育课、运动会后,你们汗流浃背、朝气蓬勃,这就是阳光的味道、生命的味道。下面再来一起读“热腾腾”。

2.整体感知

师:课文是怎样写出父亲喜欢树林和鸟的呢?

师生合作读、指名读、自由读课文。

相机板书:望、闻、听、忧、喜欢。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课文就是这样通过描写望鸟、闻鸟、听鸟、忧鸟,写出了父亲对树林和鸟儿的喜欢。

(设计意图: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夸美纽斯也说过:“可以为教师们定下一则金科玉律。在可能范围内,一切事物都应该尽量地放到感官的跟前。”中年级学生仍处于形象思维阶段,通过看图、联系生活等方式,让词语形象化,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词语。通过师生合作朗读,边读边概括出“望鸟、闻鸟、听鸟、忧鸟”,从而对文本有一个整体的感知。这个过程锻炼了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和概括能力。)

三、抓关键词,体悟语言

1.默读、圈画

师: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请同学们默读第3至6自然段。边读边圈出表现“父亲喜欢树林,喜欢鸟”的词句。

2.组织交流

预设①:出示第3自然段

父亲突然站定,朝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

(1)师:你圈了什么?(相机点红:望了又望闻了又闻上上下下)这些词写出了父亲留心观察、细心感受的状态。

(2)师:父亲是在怎样的树林里望了又望,闻了又闻呢?(雾蒙蒙的、幽深的)

师指导看图。

(预设回答:整个树林笼罩在大雾之中,像披了一层纱,模模糊糊的,看不清。)

(3)师:模模糊糊,有一种诗意的美,老师也想来读一读。(故意漏掉“幽深”一词。)

师:没有“幽深”行吗?(预设回答:不行,“幽深”让人感受到了树林的幽静深远,有一种神秘的感觉。)

(4)小结:这里连用两个词语,让我们看到了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你们能把这种画面感读出来吗?

师指导朗读。

师:父亲在这样的树林里依然能够发现鸟的踪迹,可见他对大自然有着真切的了解,是一个真正爱鸟的人。

预设②:出示第4、5自然段

“林子里有不少鸟。”父亲喃喃着。

并没有看见一只鸟飞,并没有听到一声鸟叫。

(1)师:你圈出了什么?(相机点红:林子里有不少鸟)

(2)师:“我”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见,父亲却看到了不少鸟,他对鸟儿真熟悉呀!

预设③:出示第6自然段

我茫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

(1)师:看看图,仔细观察,父亲是怎样看林子的?他的眼神?他的站姿?

师相机点评:此刻,父亲盯着、望着,连呼吸都是静静的、轻轻的,这就是“凝神静气”。他是怕惊扰了林中的鸟儿啊!

(2)师:再观察父亲站立的样子,为什么要说他像树一样兀立呢?

学生回答,师总结:兀立,这个词平时比较少用,与“直立”在表达上是有差异的,“兀立”在这里更多是指“高大而肃静地挺立”。透过这个词,我们几乎能想象父亲脸上的表情:安静中透着一股肃然,这是一种由外及内的安静。树一样直立的父亲,与这片树林已经融为一体,完全沉浸在鸟儿的世界里。

3.发现写作秘密

出示:

父亲突然站定,朝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

我茫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

(1)师:这两个句子都是写父亲望鸟,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2)师:连用了两个修饰语,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树林、父亲,让我们读出这种画面感。

4.小结

师:父亲就是在这样的树林里望了又望,闻了又闻,他是树和鸟的知音,难怪课文中说: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

(设计意图: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词句。课后第三题帮助学生体会语言表达的丰富和生动。什么样的语言是生动的?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言语实践活动感受其生动?笔者认为,最主要的策略是让学生进入课文语言所描绘的情境中。因此,先通过课文插图还原情境,接着展开想象进入情境,在对比中体会,在朗读中感受、积累,发现多个修饰语连用的形式能使被描写的事物更加生动、立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从而感受语言的生动与诗意。)

四、迁移运用,积累语言

1.指导练习

师:同学们,黎明的滹沱河岸的树林是这样的景象,中午,太阳升起来了,滹沱河岸的树林又是怎样的呢?你们看(出示树林图片),选择一两张图片,练习说一说。

2.交流评价

3.布置作业

师:课后请同学们把第3、第6自然段抄写在自己的积累本上,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学着课文的语言,写一写中午滹沱河岸的树林,注意恰当地运用这样的语言来表达。

(设计意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有“感受优美的语言”的要求,在习作教学目标中,有“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的要求。当学生发现了文本语言的奥秘之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说一说,练一练,初步掌握连用修饰语的表达方法。)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东洲小學)

猜你喜欢

树林自然段生动
描写生动 文质俱佳
秋天
秋天的树林
在树林里捉迷藏
动物进句子生动又有趣
雨后的树林
美丽的秋天
淡妆浓抹总相宜
如何使表情更生动
绿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