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探究
2021-10-19欧珠旺姆
欧珠旺姆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改革,新课改政策得到了落实,在此背景下,不管是初中生物的教学模式还是内容,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受到应试教育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的创新思维无法得到提升,而案例教学法的出现不仅满足了高效课堂的构建要求,还可为学生创设轻松的学习氛围,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能实现对学生钻研能力与习惯的培养。基于此,本文围绕案例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运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以期可促进初中生物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初中生物;教学运用
初中的生物教学不仅具有文科特性,也具有理科性质,同时与人们的实际生活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大多数的初中生而言,发现并解释生物与大自然的规律是极为困难的。随着我国教学的不断改革,在开展生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开始注重学生的兴趣以及学习效果。随着案例教学法的出现与运用,其不仅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了联系,同时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与主动性,至于初中生物的教学质量与效率也得到了改善。
一、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具备的应用优势
(一)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教学法指的是教师采用案例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考与交流能力,进而提高生物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在该模式的影响下,学生不仅能正确选择信息,还能自主、采集分析信息,这样对生物知识的学习也会更加欢快、有趣。通过应用案例教学法开展教学,教师可为学生创设相应的生物情景,通过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进行讨论,也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占有主体地位,教师需让他们积极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而不是只能被动的学习。再加上案例教学具有真实、有趣等特点,其不仅能让学生身临其境,还能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思考与表现空间,这在很大程度上都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可帮助学生形成创新思维
对于大多数的初中生而言,他们接触的事物较少,掌握的生活常识也有限,所以他们具备的创造力较弱,同时也未形成良好的创新意识。随着案例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不断应用,教师可采用各种案例指导学生学习,这不仅能让他们自主思考,在极具趣味的教学氛围中也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使他们积极自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除此之外,通过让学生进行案例的讨论与交流,他们的思想也会不断碰撞,这也可帮助他们形成创新思维。
(三)可活跃教学氛围
在传统的生物教学中,教师只是一味地讲解知识,而学生只能被动的学习与记忆,在此枯燥、无趣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掌握的知识极少。之所以出现此问题,主要在于教师未合理营造教学氛围,而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未得到激发。不过在应用案例教学法之后,教师摒弃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讲述完案例后学生需进行交流与探讨,这不仅促进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还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发挥的空间,随之教学氛围可得到活跃,而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也会提高。
二、案例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一)合理选择案例
在应用案例教学法开展初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结合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案例。在此期间,教师需确保案例来源于实际生活,结合学生的生活现象进行案例教学,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其次选择的案例也要具有连贯性,案例内容不能脱离教材知识的核心。由于初中生的学习大多来源于课本知识,教师也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连贯、真实的案例进行讲解。此外,教师选择的案例还要具有典型性、代表性,这样案例具备的价值才能得到发挥 。以“保護生物的多样性”教学为例,教师可选用可可西里电影案例,该电影讲述的是被猎人猎杀后的羚羊跪在地上眼含泪水,无论猎人怎样拉它都拉不起来,随后猎人用刀划破了羚羊的肚子发现了一只小羚羊,这时猎人明白了一切,从此可可西里便少了一个猎人。这一案例极为真实、典型,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给学生强烈的震撼并引发他们思考。
(二)创设问题情境
在应用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合理创设问题情境,这不仅能提高生物教学的质量、优化课堂时间,还能全面带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开展案例探究。在此期间,教师需结合教学内容和案例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通过将学生带入到问题情境中,不仅有利于他们对问题的理解,还能引导他们自主思考与探究,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能得到体现。
三、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将案例教学法合理应用到初中生物教学中,不仅解决了很多教学问题,同时在案例的指导下,学生也可深刻记忆并理解教材知识。不过要想提高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效果并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迪,教师还要合理设计教学方法与内容。
参考文献:
[1] 周岩.案例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探究[J].考试周刊,2019(61):185.
[2] 麻志萍.初中生物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与实践研究[J].中外交流,2020,27(1):161.
[3] 王岩生.初中生物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与实践研究[J].新课程,2020(4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