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证据意识培养的高中历史史料教学
2021-10-19曾崇贵
曾崇贵
摘要:我们把过去发生的真实的事情叫作历史,但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我们却不能重新经历一遍这些历史,只能依靠有利的证据去推断、支撑具体的历史结论。为此,高中阶段的史料教学,教师要调整自身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历史证据意识和“求真”“求实”精神,明确史料和历史证据之间的关系。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在培养证据意识的基础上开展史料教学,尝试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历史核心素养。
关键词:证据意识;高中历史;史料教学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提出与推进,核心素养以及证据意识的培养逐渐成为热门话题,历史学家和一线教师都对证据意识的培养开展了实践探索。在辨析史料的基础上,借助具有可信性的史料来证明历史真实性。在高中历史史料教学阶段,需要尝试采取有效教学措施,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及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形成证据意识及“求真”“求实”的历史精神。
一、强化教师的专业素养
作为“传道、受业、解惑”的人,教师自身必须具备一定的证据意识和专业素养,才能更好践行教书育人的职责。教师要坚定自己的唯物史观,用唯物史观去分析和讨论史料,并且在唯物史观的基礎上证实观点,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教师也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阅读相关史学资料,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才能在教学环节避免陷入形式主义的误区,帮助学生塑造属于自己的证据意识;对教师而言,衡量专业素养的重要标志就是史学理论水平,教师要熟悉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正确的分析与评论,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教师史学素养的提升,有助于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与发展,也能进一步推动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在培养学生证据意识的同时,教师需要合理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证据意识和专业素养影响学生,才能帮助学生勇于创新和质疑,实现培养学生证据意识的教育目标。
二、重视挖掘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教师开展历史史料教学, 培养学生证据意识的基础。作为教师要学会主动开发与利用相关课程资源,在丰富的资源支撑下,学生的证据意识培养才能有序开展。如,在带领学生学习罗斯福新政相关史料时,在教材上已经讲解了罗斯福新政的具体措施,并且给出了对应的结论与评价。虽然阅读教材上的内容也能帮助学生认识这段历史,但阅读和学习容易变得极为枯燥,学生很难有足够的学习兴趣,也不会进行深入思考,证据意识的培养也就成了无稽之谈。为此,教师可以尝试引入一些相关材料,带领学生在阅读材料的同时结合教材内容,从多个角度理解和认识这段历史,也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笔者在教学中就带领学生阅读了夏清成、菅明军的《美国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和罗斯福新政》中关于《农业调整法》的部分;以及解力夫《二次大战三巨头:身残志坚——罗斯福》中关于《银行法》的部分等等,在阅读了这些材料之后,学生对罗斯福新政的理解也变得更加深入,对什么是“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也变得更加明白。正是合理的课程资源开发,成功实现了对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
但在开发课程资源的同时,教师也要关注对学生资源的合理利用,更要做好资源的分析与筛选工作,让课程资源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与价值。在运用课程资源的同时,也要融合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而不能为了粉饰课堂应用课程资源,如果课程资源没有融入教学主题,不仅无法发挥出应有的教育价值,甚至还会对学生产生一些负面影响,这需要教师加以重视。
三、灵活选择与应用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想要有效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就需要教师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选择与合理应用。相较于传统的灌输式课堂教学形式,教师要尝试引导和启发学生,让学生主动的思考与讨论,形成自己的证据意识和历史意识。如,在带领学生学习鸦片战争历史时,可以通过启发的方式引导学生的去思考和分析。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阅读了隋喜文《腐败导致惨败——鸦片战争中国失败原因辨析》的部分片段,以及林则徐给道光皇帝奏折的节选,在阅读了这些资料的基础上,展示给学生中英贸易的具体表格, 以及中国和英国在世界地图上的位置,引导学生说一说为什么相隔这么远的两个国家会发生战争,以及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通过材料的阅读以及学生自己的分析,很快就发现了鸦片战争的关键点——贸易逆差。通过开放式的问题和谈话,引导学生独立进行思考,分析鸦片战争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在寻找答案、分析材料的过程中,学生对历史的了解也变得更加深入,史料教学效率也得到了根本性的提升。
四、结语
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培养证据意识也成为历史史料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师在教学环节需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借助一个个真实的史料,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分析,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与认知,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证据意识。通过证据意识培养在史料教学中的渗透,推动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孙闫.高中历史教学中证据意识的培养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6.
[2]彭正奇.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14):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