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视角下的高中语文教育教学途径
2021-10-19李寿春
李寿春
摘要:新课程改革以后,高中语文更加注重阅读的教学,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如何通过对文章的快速分析,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我们在教育要求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问题。高中学习时间紧任务重,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多样化的教学环节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言分析能力。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语文教育;教学途径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高中语文的教学任务面临着更多的压力,而且在高考中命题者越来越突出学生阅读能力的考察,在相同的时间内学生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来提升关乎着最终的考试成绩。因此,我们必须要在对当前教学问题全面分析的基础之上,借助多样化的教学设计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阅读能力,以此来保障各教学环节的时效性。
一、深入语文教学知识体系,推进情感教学课堂实践
在高中阶段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来达成此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自我学习的能力,所以知识的教学已经不再是当前课堂教学的重点体会。品味作者情感借助作者在字里行间中所要表达的意图,而品味文章的最终情感方向,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推进情感化教学,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营造教学氛围来提高学生对情感的认知能力,这样才能够在完成知识和能力提升的基础上,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做到提高。
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作者以其清新卷秀的文笔描绘了月色之下的静谧荷塘,文章抒情婉转,但是却在字里行间中体会了作者渴望自由超脱现实,却又不能够实现自己理想的苦闷,表达了中国知识分子在社会背景的黑暗中徘徊向前郁郁不得志的心情。与此同时,作者在内心愁苦不安的时刻,却可以描绘出一幅美妙的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也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在这节课教学之时,教师可以借助一曲优美动听的荷塘月色,引入到本文的学习,再充分介绍作者的写作背景后,将社会的大背景与作者的家国情怀进行融合,这样学生才能够在字里行间中品味到作者的独特情感。
二、高效阅读,助力写作
走进高中后学生的学习压力将逐渐增大,他们面临着高考这个终极目标能够静下心来进行阅读的时间较少之又少,因此我们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时,要采用高效阅读方法训练学生眼脑机能,在一目十行中的速读中品读出关键语句,体味到作者的写作意图。在课堂教学时,我们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课改中所提到的必读书目,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对书本的内容有大概的了解,接下来借助教师提前准备的阅读清单,来引导学生完成对于作品的阅读,当学生进行品读文章后阅读清单的答案将一目了然。
例如:在学习鲁迅笔下的祝福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来对祥林嫂的人物形象进行全面的分析,在分析祥林嫂人物形象时,可以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来展现人物悲剧的一生。那么我们还要对课堂的教学进行拓展,不妨将鲁迅的《铸剑》给学生作为课外读物进行拓展阅读。教师此时就要出示一个导读清单,1、《铸剑》中都有哪几个主要人物?2、干将在铸剑时为什么将雄健保留在家中,是否他已意识到自己将有不测?3、在文章最后,燕之傲者,楚王和眉间尺三人的头颅在鼎中被煮成白骨,有何意义?这三个问题的设计建立在学生对文章一步一步地深入研究中,这样能够从根本上提高读者对鲁迅写作意图的把握。鲁迅的文章总是将激烈悲壮的事物写得有声有色,掷地有声,这不仅是作者的一贯写作风格,更是对他人情感的一种激发模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让我们感悟到了生活的可悲,而生活的背后则是社会对人的无情压榨。
三、认真观察生活,为作品附魂
高中阶段的语文也不能够脱离生活,写作是每一个人对外界事物的细心观察后,凭借主观的情感与直接经验与语言文字的形式开展创作,作者要想写出好的作品就必须关注生活,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升华情感。在高中阶段开展语文教学时,我们必须要引导学生能够品味生活,从生活中找寻到作者的写作灵感。《意林》《读者》《哲思》等杂志可以让学生有机会去看一看校园外的社会,这些杂志中的一个故事,往往能够反映生活中的一个现象,对我们的情感乃至价值观有深入的教化功能,阅读这些文章能够让学生品味生活中的人情冷暖,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对这类轻量化杂志的运用。让学生养成品味语言的优良习惯。
四、结语
在新课程改革以后,高中语文的教学更加凸显对人文情感的重视,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作为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之上,对教学的环节进行创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品味情感,在课堂上运用情感,进而完成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张明焕,王月新,贾志康.百花齐放总是春——新课改视角下的高中语文教育教学途径[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會与自然科学版),2020(12):105-107.
[2]闫海英,李玉琪,王家明.重能力,促发展——新课改视角下的高中语文教育提高学生人文情感的教学途径[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与自然科学版),2020,(15):15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