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陪伴成就教师良好情绪状态
2021-10-19徐锦秀
徐锦秀
“我不干了,谁能教得了就让谁教吧!”办公室里,雯雯老师一边哭一边向李老师倾诉:“我真的受不了了,这帮孩子太难带了,说什么都不听,我一天天地快要被他们逼疯了……”
这是两年前雯雯刚刚大学毕业来园工作时的一幕。她原本以为幼儿教师每天只需要跟孩子们唱唱跳跳、玩玩闹闹,工作后才发现幼教工作并不像她想的那样轻松,反而情绪消耗极大。其实,正如雯雯老师所感受到的那样,幼儿教师属于高情绪劳动者。我们每天需要面对来自幼儿、家长、同事等不同方面的情绪压力。如果教师自身缺乏情绪调节能力,一味压抑自己,情绪一旦爆发,极有可能会产生过激行为,危害幼儿健康,损害自我形象甚至断送职业生命。拥有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和积极稳定的情绪状态,对幼儿教师来说至关重要。共情陪伴,就是帮助幼儿教师成就良好情绪状态的利器。它从非对抗的角度帮老师们打开了一扇更好地理解对方、接纳自己的窗口,通过换位思考,使原本可能激起负面情绪的人和事变得可亲可爱,从本质上打破高情绪消耗的魔咒。
与幼儿共情,减少工作的挫败感
对幼儿教师来说,最大的情绪消耗来自和幼儿的互动,尤其是和那些多次教导仍不能达到教师期望水平的幼儿的互动,比如常常不遵守活动规则的幼儿,经常动手打人的幼儿,总是在活动中发怪声、出怪相的幼儿,这样的幼儿能够轻易就让老师的情绪亮起红灯,并且在内心产生深深的挫败感和无力感。其实,这些“屡教不改”的幼儿,并非是有意跟老师对着干,故意挑衅老师,而是因为年龄特点、思维方式、认知水平、气质类型、家庭教养方式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导致他们自控力不足、行为调节能力差。当我们共情这些幼儿,站在他们的角度去看问题,真正地理解他们的时候,我们很快就能够认识到这一点,而这种认识,不但可以帮助教师提升对幼儿的接纳度,减少消极情绪反应的出现,还能够真正地帮助幼儿提升和改变。
一次户外活动中,小雪哭着来到王老师面前,说依依用拳头打她后背,而就在前一天,依依刚打哭过奇奇。动手打人在每一名幼儿教师那里都是大忌,所以,一听说依依又打人,王老师心里的火一下就上来了。她把依依喊过来,正想要狠狠地批评她,告诉她以后再也不许打人时,“共情”两个字突然出现在王老师的脑海中。王老师缓了缓自己的情绪,决定先听听依依怎么说,于是问:“依依,小雪说你打了她后背,是这样吗?”依依仰起倔强的小脸厉声回答:“嗯,因为她一直说我们队袋鼠跳比赛是0分,一直说,一直说,说了好几次。”“她说你们队得了0分,让你感觉很生气?”王老师问。依依咬了下嘴唇闷闷地说:“嗯,我不喜欢她这么说。”“哦?可是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你们组这几轮比赛确实是输了,不是吗?”依依不说话了。等了片刻,王老师好奇地追问;“为什么你这么在意这个比赛结果呢?是一定要赢吗?”“妈妈说做事就要做到最好。”依依低着头说。“那如果一件事情你没有做好,会发生什么?”王老师继续问。“妈妈会打我。”依依瞬间泪流满面。那一刻王老师的心里酸酸的,她仿佛感受到了这个孩子动手时的恐惧和无助。王老师一只手攬住依依,一只手拿出纸巾帮依依擦着鼻涕眼泪。起初听到依依打人的愤怒已经被心疼取代,因共情而让自己缓下来的王老师也找到了依依打人的症结和根源,为下一步帮助依依改掉打人的坏习惯指明了方向。
与同事共情,降低关系的紧张感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每个人都有爱与归属的需要。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会因孩子们的爱而欢喜,也会因为领导与同事的不认可而沮丧。尤其是与每天朝夕相处的同事之间,如果关系紧张疏离,我们内在就会充满孤独,工作也会变成痛苦的煎熬。而共情恰恰是同事相处中最好的黏合剂,指引我们在倾听的基础上,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彼此付出爱和鼓励,收获满满的幸福感和集体归属感。
金老师是园里的骨干教师,个人能力很强,做事麻利,待人热情,就是脾气急,动不动就发火。跟她搭班的老师总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经常坚持不了两个月就会找园长要求调班,园长几次找金老师谈话,但作用不大。新学期伊始,园长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分派了在共情培训中表现突出的赵老师跟金老师一个班。一学期过去了,园长欣喜地发现赵老师不但没有要求调班,她们所在的班级还获得了“学期优秀班集体”的荣誉称号,于是园长找来赵老师,好奇地询问她是怎么应对金老师的坏脾气的。
赵老师笑着说:“金老师脾气确实是急一些,但都是为了班里工作,并不是针对我个人,理解了她的出发点,就不会因为她发脾气而难受。而且,每次在她发脾气的时候,我都会认真倾听,设身处地共情她的感受,换位思考来找出她情绪激动的原因,如果确实是我工作上有疏漏,我就会道歉并且及时修正,如果不是我的原因,我会问问她我现在可以做些什么来帮助她。所以我们的合作一直都很愉快。看,我的这个发卡还是金老师送的呢!”班长会上,园长开玩笑地说,要把赵老师调到其他班,金老师马上就跳了起来,母鸡护小鸡的样子逗得大家哈哈直笑。
与家长共情,削弱沟通的压力感
家长工作是幼儿园教师工作的重要一环。家园沟通做得好,家长可以成为班级工作的一大助力,使孩子的教育产生1+1>2的效果。但是,由于所处的位置不同,在与家长的沟通中,教师和家长常常容易站在对立面上。比如,一位家长跟老师说:“老师,我们家孩子回去说在幼儿园没吃饱,麻烦您给多添点儿饭。”这时,大多数老师内在的情绪反应都是不愉快的,因为在大家的认知中,家长只要是反映问题那就是对老师工作的不满意和指责。这种认知使得家园双方在沟通上经常带有火药味,情绪压力无形中就增加了。而共情陪伴则为老师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换位思考,改变旧有的对立性认知,和家长站在同一个角度上。这样的改变,让我们能够更加轻松,不带有自我评判地面对家长的问题,和家长共同探讨解决办法,共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妞妞是今年9月份新入园的小班幼儿。妞妞的父母因为工作繁忙,无暇照顾,妞妞从小由奶奶带大,祖孙感情很深。妞妞上幼儿园以后,奶奶因为不放心,经常躲在幼儿园外面的大树后悄悄往妞妞所在的班级张望。奶奶身影的若隐若现,使得妞妞原本就较为强烈的分离焦虑情绪变得更严重,于是一整天都守在窗户边上,哭着喊着要去找奶奶,什么活动都不愿意参加。因此,班长唐老师主动约谈了妞妞的奶奶。只是没想到,唐老师刚一提到老人站在园外树后的事,妞妞奶奶就先急了,她站起来,扯着脖子跟老师嚷嚷说:“我站在树后面怎么啦?碍着你们什么啦?你们是想做什么事怕被看见吗?新闻里可说了,有的幼儿园老师拿针扎孩子……”老人从一个新闻讲到另一个新闻,从妞妞的出生说到这些年自己抚养孩子的不易,声音从最开始的高亢慢慢变得和缓,到最后带着一点声泪俱下的鼻音。唐老师并没有被妞妞奶奶最开始的发飙所影响,而是选择站在老人的角度,去理解妞妞奶奶的担心和焦虑。所以她既没有打断老人去为自己辩解,也没有跟老人去争论是非对错,而是全程专注地看着妞妞奶奶,倾听她的讲述,只是在妞妞奶奶站累了的时候,给老人搬了一把椅子,在感觉她渴了的时候,倒了一杯水,在她流眼泪的时候,递过去几张纸巾。就是这些简单的回应,让妞妞奶奶感觉到了唐老师对自己的理解。经过这一段的共情陪伴,后面的沟通变得非常顺利。聊到最后,妞妞奶奶自己先不好意思了,不但为自己的冲动跟唐老师道了歉,还表示以后一定配合唐老师工作,再也不躲在树后面了。有了奶奶的配合,妞妞也因此非常快地度过了分离焦虑期。
与自己共情,提升情绪的复原力
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没有所谓的一帆风顺。我们每个人都难免遭遇焦虑、紧张、愤怒、沮丧、悲伤、痛苦。古罗马皇帝奥雷柳斯说:“如果你对周遭的任何事物感到不舒服,那是你的感受所造成的,并非事物本身如此。借着感受的调整,可在任何时刻都振奋起来。”而共情,就是调整感受的最好方式。当我们学会了与自己共情,在遭遇情绪冲击时,我们就能够及时停下来,通过注视自己的情绪,感受自己的感受,允许情绪的发生,接纳情绪的存在,从而帮助自己摆脱情绪脑的控制,以最快的速度从翻滚的情绪里恢复过来。
现在的雯雯老师再也没有像两年前那样情绪失控过。用她自己的话说:“那时候的自己完全被情绪裹挟了,失去了理智。虽然现在班上的孩子依然有不听话的时候,自己心里的火气也依然有向上窜的时候,但是在情绪冒出头的那一刻,我能立即看到它。有时,仅仅是这个看到,我的情绪就能够恢复;有时,我觉得自己确实需要休息一下,我也会跟班上老师协调,停下来去喝口水,上个卫生间,给自己一个喘口气的机会,给情绪一个冷却的时间。一般情况下,在情绪逐渐退潮的过程中,因为理智的回归,我还能够发现问题的症结,找到解决办法,心情也能再度美好起来。所以,现在的我,再也不惧怕情绪,也再不会被情绪打倒了。”
哈佛大学前讲师亚瑟·乔拉米卡利博士在《共情力》一书中指出,你压力大,是因为没有共情能力。共情陪伴理念的学习,不但有助于我们高水平地开展幼儿社会领域活动,也使我们在面对问题时有了新的视角,处理问题时有了新的思路,让我们从本质上认识了情绪,学会了在倾听、理解、接纳的基础上调节情绪,减轻压力。可以说,是共情陪伴成就了我园一线教师良好的情绪状态。